劉金梅
(河北省南和縣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河北 邢臺 054400)
針灸對腔隙性腦梗死認知功能及腦干聽覺誘發(fā)電位的影響
劉金梅
(河北省南和縣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河北 邢臺 054400)
目的 觀察針灸對腔隙性腦梗死的認知功能及腦干聽覺誘發(fā)電位的影響。方法 60例腔隙性腦梗死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30例(給予藥物治療),治療組30例(藥物聯(lián)合針灸治療)。觀察兩組治療后認知功能及腦干聽覺誘發(fā)電位變化。結果 兩組治療后認知功能較治療前改善,治療后組間比較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腦干聽覺誘發(fā)電位IP時間均縮短,治療組治療前后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灸聯(lián)合藥物治療腔隙性腦梗死可明顯改善認知功能癥狀,提高腦干誘發(fā)電位傳導速度。
腔隙性腦梗死;針灸;認知功能;腦干聽覺誘發(fā)電位
腔隙性腦梗死(LI)是指大腦深穿支動脈由于粥樣硬化狹窄、閉塞而引起微小動脈阻滯,造成腦組織缺血、壞死。壞死組織吸收后形成大小不一、橢圓形或狹長形的不規(guī)則腔隙。腔隙性腦梗死的病理特點是繼發(fā)性腦白質(zhì)病變。由于腦白質(zhì)內(nèi)微出血、閉塞微動脈周圍間隙擴大等腦組織損傷,可引起腦卒中癥狀,進一步可出現(xiàn)隱匿性、亞急性、逐漸進展的認知障礙、情感和人格障礙。據(jù)統(tǒng)計血管性癡呆中36%~67%為腔隙性腦梗死所致[1]。并且患者預后病情不穩(wěn),生活質(zhì)量亦受很大影響。2007年6月至2013年11月我院對30例LI后認知障礙患者進行針灸聯(lián)合藥物治療,觀察臨床療效并應用腦干聽覺誘發(fā)電位檢測其對LI治療的客觀依據(jù)。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本研究對象為我院神經(jīng)內(nèi)科自2007年6月至2013年11月收治人院的60例腔隙性腦梗死患者。病例納入標準:患者有認知障礙的臨床表現(xiàn),結合頭顱CT或MRI掃描結果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腔隙性腦梗死的診斷標準[2]。病例排除標準:①大面積腦梗死;②帕金森病;③腦出血、大面積腦梗死;④葉酸、維生素B異常者;⑤語言交流障礙影響疾病診療的患者;⑥出、凝血障礙患者;⑦精神疾病。入選研究病例均為右利手。60例患者按入院順序隨機分為兩組:①治療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50~85歲。②對照組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54~80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及、受教育程度、病變部位差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兩組均采用抗凝(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靜脈滴注,每天1次)、活血化瘀(NS 250 mL+丹參20 mL,靜脈滴注,每天1次)、神經(jīng)細胞活化劑(5%GS 250mL+胞二磷膽堿0.2,靜脈滴注,每天1次)、調(diào)整血壓等對癥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給予針灸療法,患者仰臥位,取穴百會、人中、神門,合谷。局部常規(guī)消毒后,頭皮針平刺,采用捻轉手法進針,體針直刺進針,采用提插、捻轉手法。每天針刺1次,2周為1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MoCA評分(包括定向力、記憶力、計算力、視空間執(zhí)行能力等),總分30分,MMSE評分參考簡易精神狀態(tài)量表(MMSE)對患者進行評分,ADL評分根據(jù)Blessed-Roth行為量表對患者進行評分。腦干聽覺誘發(fā)電位:采用DlsA2000c型肌電誘發(fā)電位儀(光電工業(yè)株式會社,日本)監(jiān)測BAEP、SSEP,記錄Ⅰ、Ⅲ、Ⅴ波潛伏期(PL)及Ⅰ~Ⅲ、Ⅲ~Ⅴ、Ⅰ~Ⅴ波間潛伏期(IPL)。治療前及治療結束后各檢測1次。BAEP、SSEP評測標準:以《實用肌電圖學》同年齡組確定的正常值為參考對照值[3]。
表1 兩組MoCA、MMSE及ADL比較(±s)
表1 兩組MoCA、MMSE及ADL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治療組比較#P<0.05
組別 MoCA MMSE AD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17.5±2.9 23.1±1.8* 23.4±2.6 28.2±1.8* 19.9±3.2 14.9±6.4*對照組 17.8±2.7 20.0±1.3#* 23.9±2.5 15.1±1.2#* 8.9±5.1 19.2±3.2#*
1.4 統(tǒng)計學處理:所有數(shù)據(jù)錄入SPSS12.0版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兩組間差異采用t檢驗分析。P<0.05認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MoCA及MMSE評分比較:治療組、對照組組均高于治療前,治療后比較治療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ADL評分兩組均低于治療前,治療后比較治療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腦干聽覺誘發(fā)電位結果:兩組患者治療后IP時間均縮短,其中治療組治療前后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1 治療組(30例)。PL指標:Ⅰ級,治療前(1.62±0.13(;治療后(2.87±0.72)。Ⅲ級,治療前(3.79±0.18);治療后(3.76± 0.24)。Ⅴ級,治療前(5.61±0.14);治療后(5.19±0.14)。IPL指標:Ⅰ~Ⅲ級,治療前(2.16±0.22);治療后(3.25±0.52)。Ⅲ~Ⅴ級,治療前(1.6±0.3);治療后(1.7±0.5)。Ⅰ~Ⅴ級,治療前(3.6±0.3);治療后(3.4±0.6)。
2.2.2 對照組(30例)。PL指標:Ⅰ級,治療前(1.72±0.07);治療后(1.71±0.12)。Ⅲ級,治療前(3.78±0.46);治療后(3.71± 0.29)。Ⅴ級,治療前(5.16±0.44);治療后(5.11±0.31)。IPL指標:Ⅰ~Ⅲ級,治療前(2.74±0.24);治療后(2.75±0.34)。Ⅲ~Ⅴ級,治療前(1.8±0.4);治療后(1.9±0.5)。Ⅰ~Ⅴ級,治療前(3.6±0.4);治療后(3.5±0.2)。
腔隙性腦梗死是由于大腦中動脈、大腦后動脈或基底動脈的穿通支閉塞引起的位于腦干或大腦深部白質(zhì)的多個梗死灶。其發(fā)病率約占缺血性腦卒中的25%,占全部腦卒中的20%。目前,腔隙性腦梗死是國內(nèi)最常見的腦卒中類型,因而在中國人群中,腔隙性腦梗死性認知功能障礙是最常見的血管性認知障礙(VCI)[4]。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信息整合處理速度下降,語言表達能力下降,有效持續(xù)的注意力下降等執(zhí)行功能障礙。認知障礙的病理基礎為:①由于大腦皮質(zhì)、腦室白質(zhì)和中央灰質(zhì)的缺血變性,破壞了額葉皮質(zhì)下灰質(zhì)環(huán)路的纖維,認知情感通路障礙;②大腦深部白質(zhì)血管性損傷引起聯(lián)系通路纖維受損,通路功能障礙;③病變破壞了與記憶相關的海馬一內(nèi)側顳葉皮質(zhì)下功能通路;④病變導致海馬萎縮[5]。
中醫(yī)關于中風病與癡呆癥狀的因果關系很早就有論述,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調(diào)經(jīng)論》記載:“血并于上,氣并于下,亂而喜忘”講述了認知障礙的病因。《雜病源流犀燭?中風》指出中風后多有認知障礙:“有中風后善忘”。這些都是中醫(yī)對VCL的較早記載。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加快,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日益增高,伴隨中風后的血管性癡呆的發(fā)病率也明顯增加。血管性癡呆目前主要是對癥治療,臨床應用藥物繁多,但療效不確切。文獻報道,中醫(yī)針灸治療腦梗死后認知障礙療效確切。針灸作為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手段具有多環(huán)節(jié)、多水平、多途徑的優(yōu)點,作為中風后認知障礙的治療作用正逐漸被認同[6]。動物實驗中針刺中風模型的大鼠通過提高腦內(nèi)膽堿能神經(jīng)功能和抑制膽堿酯酶活性可以提高血管性癡呆大鼠的學習記憶能力。朱崇霞等[7]通過大鼠穿梭箱行為學實驗觀察VCL大鼠學習記憶障礙,結果針刺大鼠的百會、大椎穴可明顯減少大鼠在穿梭箱實驗中的電擊時間及電擊次數(shù)。針刺百會,大椎穴通過增強腦內(nèi)GSH-PX和CAT活力、改善自由基的代謝提高大鼠的學習記憶能力。黃泳等[8]報道針刺百會、人中、神門穴治療血管性癡呆,均取得滿意臨床效果。百會穴主調(diào)理腦腑,針刺該穴可以維持清竅、補益髓海、安定心神的作用。百會穴擅長于改善患者的記憶能力、提高計算能力、消除固執(zhí)等癥狀。人中穴多偏瀉,對與清竅蒙蔽、清空放擾的病機,針刺該穴可以安神定驚、醒腦開竅。應用人中穴,擅長于改善患者的反應、嗜臥、恍惚等癥狀。神門穴可以改善患者的神情呆頓、表情淡漠、近事善忘、反應遲慢、定向失誤、計算錯誤、喜臥思睡、行動力緩慢、喜怒無常、固執(zhí)違拗等癥狀。針刺神門穴,更有利于改善患者記憶、固執(zhí)、理解等癥狀。本研究治療組藥物合并針灸腔隙性腦梗死后并發(fā)認知功能障礙患者,臨床癥狀改善,認知功能提高。同時,通過腦干聽覺誘發(fā)電位檢測顱內(nèi)神經(jīng)通路時間縮短,速度提高是針灸改善認知障礙的物質(zhì)基礎和客觀標志[9]。
VCL臨床癥狀改善主要神經(jīng)學基礎為大腦半球深部白質(zhì)組織學改變的恢復,但神經(jīng)纖維脫髓改變的恢復和神經(jīng)功能的提高需要較長的過程,臨床癥狀的改善和提高需要較長時間的觀察,故不能確定最終恢復的結果。針灸對于腦干神經(jīng)受損恢復的檢測有待進一步研究。
[1] 朱以誠,徐群.腦小血管在身邊,你知道嗎?[J].中國醫(yī)學論壇報,2012,11:28-29.
[2] 中華神經(jīng)科學會,中華神經(jīng)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1996,29(6):379-380.
[3] 盧祖能,曾慶喜.實用肌電圖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 636-702.
[4] Grysiewicz R,Gorelick PB.Key neuroanatomical structures for 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J].Curr Nrurol Neurosci Rep,2012,12(6):703-708.
[5] 張薇薇.腦小血管病新進展[J].中華腦血管病雜志,2008,2(4): 102-103.
[6] 夏瑋,劉占占.針灸治療血管性癡呆的臨床研究進展[J].光明中醫(yī).2009,24(2):382.
[7] 朱崇霞,張霽,等.針刺百會、大椎對擬血管性癡呆大鼠GsH、PX、CAT的影響[J].上海針灸雜志,2004,23(3):40.
[8] 黃泳.針刺百會人中穴治療血管性癡呆的臨床比較研究[J].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2005,26(1):41.
[9] Monckeberg JE,Tome CV.CT scan study ofatlantoax-ialrotatory mobility in asymptomatic adult subjects[J].Spine,2009,34(12): 1292-1295.
R259
B
1671-8194(2015)15-02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