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鏈蛇的分布較廣,屬廣布性蛇類。該蛇對濕度、溫度和環(huán)境等養(yǎng)殖條件的適應能力比較強,人工養(yǎng)殖時具有成本低、成活率高等優(yōu)點。赤鏈蛇對胃癌、食道癌、喉癌有抑制、鎮(zhèn)痛作用,蛇膽有排毒養(yǎng)顏功效,該蛇近幾年身價倍增。
赤鏈蛇頭扁大,呈明顯的三角形,頭部黑色,頭部鱗緣呈紅色,吻鱗高。體背面黑色,具有70條左右狹窄的紅色橫斑紋。體兩側為散狀黑斑紋,腹鱗外側有黑褐斑,腹面呈淡黃色或白色。尾短細,為標準的毒蛇尾狀,有時尾下呈灰黑色。此蛇屬中性蛇類,體長可達1.5米以上,體重為1~1.25公斤,最大者可達1.5公斤。
赤鏈蛇平時性情比較溫和,白天蜷曲不動,將頭部盤縮在身體下面。性懶不愛動,爬行緩慢,但在受到驚嚇時行動敏捷,捕咬目標明確。主要以蟾蜍、淡水小雜魚、泥鰍、雛雞、幼鳥及鼠類為食,此蛇有食蛇習性,在食物供給不足時吞食同類,養(yǎng)殖時應加以注意。此蛇屬繁殖系卵生,5—6月交配,7—8月產(chǎn)卵,每次產(chǎn)卵7~15枚,孵化期40~50天。
赤鏈蛇的食欲旺盛,每隔7~8天便要攝食一次。重500克左右的蛇,每次可吞食2~3條小雜魚,多者可達5條。幾十厘米長的小幼蛇亦能吞食較大的蟾蜍。在吞食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相互咬傷或吞食現(xiàn)象,在食物缺乏時尤為明顯。在喂養(yǎng)時,可輪換喂些水蛇、雜蛇、老鼠和泥鰍等,盡量使投餌多樣化。赤鏈蛇吞食后喜歡靜臥,此時不要驚擾它,如果受到過分驚嚇,它會將腹內的食物吐出來。
赤鏈蛇在適宜的環(huán)境中生存很少生病,是人工養(yǎng)殖的種類中死亡率較低的品種,其生命力較強,這也是人們大量養(yǎng)殖該蛇的主要原因。不過該蛇在冬眠后或出蟄活動后不久常伴有口腔炎的發(fā)生。為了更好地消除和預防蛇病,應加強消毒,并及時隔離治療,以防相互傳染。蛇場、蛇窩在盛夏季節(jié)和雨季,要保持清潔和干燥。避免場內、窩內過分潮濕,保證蛇場通風,并定期給予全方位徹底消毒,即連續(xù)消毒7~10天,每天早晚各1次。環(huán)境濕度一旦達到85%以上時,赤鏈蛇易患霉斑病,此病對該蛇的危害最大,不亞于肺炎的危害程度。
赤鏈蛇雖然個體不大,但它肉質細膩、營養(yǎng)豐富、口味鮮美,是蛇類做湯的首選,可以與鴿子、甲魚、土雞、鵪鶉和鷓鴣等常見家禽及牛蛙同鍋煲湯,是冬季進補的營養(yǎng)佳品。用此蛇皮加以時令蔬菜調拌成的小涼菜,更是口味鮮美、筋道爽口。蛇皮炒雞蛋還是一道保健菜,具有祛除腮腺炎的獨特功效。
(山東 ? 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