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配,何麗云,趙漢青,宋毅鵬,宋兆普
1.中國中醫(yī)科學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700 2.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醫(yī)臨床基礎醫(yī)學研究所,北京 100700 3.陜西中醫(yī)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4.汝州金庚康復醫(yī)院,河南 汝州 467500
健腦益智散聯(lián)合康復療法治療小兒腦癱療效觀察
王祥配1,何麗云2,趙漢青1,宋毅鵬3,宋兆普4
1.中國中醫(yī)科學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700 2.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醫(yī)臨床基礎醫(yī)學研究所,北京 100700 3.陜西中醫(yī)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4.汝州金庚康復醫(yī)院,河南 汝州 467500
目的:觀察健腦益智散聯(lián)合康復療法治療小兒腦癱的療效。方法:采用回顧性研究設計方法,對口服健腦益智散為主治療的病例,并且住院療程達到15月以上者進行回顧性研究。結果:收集2009年以來的完整病例患者48例,有效率達到68.75%,治療過程中未發(fā)現(xiàn)毒副作用。結論:健腦益智散治療小兒腦癱療效肯定,安全有效。
小兒腦癱;健腦益智散;康復療法
小兒腦癱是指從出生前到出生后1月內,各種原因引起的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的中樞性運動功能障礙及其他運動功能異常,是目前小兒期最主要的運動功能傷殘疾?。?]。腦性癱瘓(腦癱)是繼脊髓灰質炎得到控制后導致兒童運動功能障礙的最常見原因,國內報道其發(fā)病率達1.92‰[2]。本病是導致兒童殘疾的最為嚴重的疾病之一,嚴重影響患兒的生活質量,給社會、家庭造成沉重的精神負擔和經濟負擔[3]。我國現(xiàn)有腦癱患兒400~500萬,致殘率為42%~45%,每年新增腦癱患兒3~4萬,已成為新的臨床、公共衛(wèi)生和社會問題[4]。健腦益智散是河南汝州市金庚醫(yī)院院內協(xié)定方,多年來治療小兒腦癱療效顯著。本研究就中藥健腦益智散治療小兒腦癱的臨床效果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報道如下。
1.1 病歷納入方法 由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醫(yī)臨床基礎醫(yī)學研究所評價中心的方法學研究人員組成獨立的研究小組,制定研究病例的納入標準,將2009年1月~2013年4月在河南汝州市金庚康復醫(yī)院住院病歷全部納入篩選范圍,病例篩選分析由2人一組進行,有不同意見進行討論,重點關注診斷和治療記錄的完整性。
1.2 納入標準 ①西醫(yī)診斷符合腦性癱瘓診斷標準,中醫(yī)診斷符合五遲五軟診斷標準;②診斷資料確切,如頭顱CT、核磁共振等;③住院資料完整,有連續(xù)的住院記錄;④該醫(yī)院同意患兒資料納入本研究;⑤至少3次訪視記錄的評價量表。
2.1 中藥內服 健腦益智散組成:龜板、全蝎各15 g,蜈蚣1條,益智仁、海龍、海馬、雞內金各10 g,人參、川芎各6 g。上藥共研細末。用法:1歲以下每次1 g,1~3歲每次2 g,3~6歲每次3 g,口服,每天2次。用量根據患兒體重酌情加減,3月為1療程,連續(xù)服用5療程。
2.2 針灸推拿療法 ①針刺:取穴百會、四神聰、運動區(qū)、語言區(qū)、感覺區(qū)。②經絡導平與推拿:應用腦循環(huán)治療儀、經絡導平儀、功能康復訓練推、拉、揉、壓、移按摩方法,消除痙攣,松解肌肉、改善痙攣、糾正畸形。每天1次,療程同上。
2.3 合并用藥 低體重患兒給予維生素B12調節(jié)神經功能,維D果酸鈣,防止骨質疏松。
3.1 數(shù)據管理 包括研究目的確定、指標確定、指標定義與術語標準化、編碼與賦值、數(shù)據庫設計、數(shù)據錄入、質量控制、數(shù)據庫鎖定等8步。
3.2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分析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全部數(shù)據以描述性研究方法為主,量表數(shù)據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秩和檢驗。
4.1 療效標準 根據2010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醫(yī)政司發(fā)布的《22個專業(yè)95個病種中醫(yī)診療方案》[5]中“五遲、五軟、五硬(腦性癱瘓)》診療方案”制定。粗大運動功能量表評價方法:將量表分為臥位和翻身總分、坐位總分、爬和膝坐位總分、立位總分、步行跑和跳總分以及5項總分,觀察治療前后粗大運動功能的變化情況。參照粗大運動功能評價量表及主要異常姿勢的改變,將療效分為顯效、有效、無效3個等級:顯效:治療后比治療前分數(shù)較前進步≥10分或提高15%以上,異常姿勢明顯改善;有效:治療后比治療前分數(shù)提高10分以內或療效提高1%~14%,異常姿勢減輕;無效:治療后比治療前分數(shù)沒有提高或分數(shù)減少,異常姿勢無改變或加重。
4.2 一般人口學特征描述 共收集合格病例48例,全部來源于福利院。男30例(62.5%),女18例(37.5%);32例漢族,16例缺失民族信息;入院情況一般者43例(89.6%),危險者1例(2.1%),急癥者3例(6.25%);住院治療時間(711.13± 328.90)天;年齡4~77月,平均(25.23±16.60)月。入院時病情:西醫(yī)分型肌張力低下型18例(37.5%),痙攣型30例(62.5%);中醫(yī)五遲6例(12.5%),五軟4例(8.3%),五硬13例(27.1%)。臨床證候診斷以肝腎虧虛和脾腎兩虛為主。
4.3 治療結果 治療15月后,結果顯效27例,有效2例,無效4例,其他(治療時間不夠15月者)15例,總有效率為60.42%。
4.4 粗大運動量表(GMFM)療效分析
年齡平均分布在2歲左右,以GMFM[6]是主要用于測量腦癱患兒的粗大功能運動狀況隨時間或由于干預而出現(xiàn)的運動功能改變的量表,是目前腦癱患兒粗大運動評估中使用最廣泛的量表。連續(xù)記錄分析了6次,每次記錄相隔3月。以住院時的評估為基線,分析15月內的變化情況。
4.4.1 不同治療時間GMFM總分比較 見表1。隨治療時間的延長,GMFM總分不斷增加,且于療15月后GMFM總分均值提高了77.9分。
表1 不同治療時間GMFM總分比較 分
4.4.2 不同治療時間臥位和翻身評分比較 見表2。隨治療時間的延長,患兒GMFM中臥位和翻身評分均值不斷增加,于治療15月后提高了15.97分。
表2 不同治療時間臥位和翻身評分比較 分
4.4.3 不同治療時間患兒坐位評分比較 見表3。隨治療時間的延長,患兒GMFM中坐位評分均值不斷增加,于治療15月后提高了22.62分。
表3 不同治療時間患兒坐位評分比較
4.4.4 不同治療時間爬和膝坐位評分比較 見表4。隨治療時間的延長,患兒GMFM中爬和膝坐位評分均值不斷增加,于治療15月后提高了13.13分。
表4 不同治療時間爬和膝坐位評分比較
4.4.5 不同治療時間立體評分比較 見表5。隨治療時間的延長,患兒GMFM中立體評分均值不斷增加,于治療15月后提高了10.03分。
表5 不同治療時間立體評分比較
4.4.6 不同治療時間步行和跑步評分比較 見表6。隨治療時間的延長,患兒GMFM中步行和跑步評分均值不斷增加,于治療15月后提高了13.27分。
表6 不同治療時間步行和跑步評分比較
中醫(yī)學對腦癱早有描述,將其歸納為五遲、五軟、五硬等范疇,中醫(yī)治療腦癱方法很多,臨床主要以長期的功能康復訓練為主,無特效的藥物與方法[7]。小兒腦癱是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養(yǎng)及五臟精氣不能上榮元神之府所致,病位在腦,應在四肢,累及神志。對于腦癱的病因病機,臨床上基本統(tǒng)一的觀點認為是由于先天稟賦不足,肝腎虧虛,后天調養(yǎng)失當,氣血虧虛所致。針對此發(fā)病機理,采用補腎健腦法,通過補腎填髓、健腦通絡培補先天胎稟之不足,使髓海得養(yǎng),腦絡復健,臟腑得充,四肢能用。
筆者臨床采用健腦益智散治療,方中龜甲為君藥,龜甲入少陰腎經,具有滋陰、益腎填髓強骨的功效,作用可達到頭部,充養(yǎng)腦竅,充盈髓海,同時也能緩解肢體肌肉痙攣,改善肢體活動。蜈蚣、全蝎共為臣藥,共取祛風止痙、通絡之效。益智仁健脾益智,脾主運化,為人體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健則促進飲食物吸收,也能促進藥物吸收,故為佐藥。川芎上達巔頂、下通足膝,內至臟腑,外達皮毛,故可引經諸藥,通暢全身氣血。加梔子、白茅根以清熱、除煩、涼血止血;加麥冬以養(yǎng)陰益胃。諸藥合用,共奏健腦益智,填精補髓之效。健腦益智散貫穿治療的始終,結合針灸推拿與西藥對癥治療,以提高療效。所以本研究結果顯示:健腦益智散結合康復療法治療小兒腦癱有較好的臨床效果,值得繼續(xù)深入研究。
[1]林慶.小兒腦性癱瘓的定義、診斷條件及分型[J].中華兒科雜志,2005,43(4):262
[2]林慶,李松,劉建蒙,等.我國六?。▍^(qū))小兒腦性癱瘓患病率及臨床類型的調查分析[J].中華兒科雜志,2001,39(10):613-615.
[3]容安國.中醫(yī)治療小兒腦癱的概況[C]//中國殘疾人健康協(xié)會2005年國際康復論壇暨第六次全國康復醫(yī)學工程與康復工程學術研討會.西安:2005.
[4]張傳東.小兒腦癱的病因研究進展[J].中國民康醫(yī)學,2008,20(12):1356.
[5]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22個專業(yè)95個病種中醫(yī)診療方案[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2:471-475
[6]史惟.粗大運動功能測試量表在腦性癱瘓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中華兒科志,2006,44(7):550
[7]李延菊.中醫(yī)藥治療小兒腦癱研究進展[J].河南中醫(yī),2013,33(9):1583-1585.
(責任編輯:馮天保)
R729
A
0256-7415(2015)06-0197-03
10.13457/j.cnki.jncm.2015.06.095
2014-09-28
國家中醫(yī)藥科研行業(yè)專項項目(201307001)
王祥配(1989-),女,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醫(yī)臨床療效評價方法學。
何麗云,E-mail:hely3699@163.com;宋兆普,E-mail:6195922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