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董軒嫣玥(1991.05.19)女,漢族,籍貫:四川南充,學歷:研究生在讀,單位:西華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專業(yè)
引言:美國語言學家薩皮爾曾說過:“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傳播,這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當然離不開文化教育。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不僅僅是一符號系統(tǒng),人們的言語表達形式更要受語言賴以生存的社會,社團的習俗,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思緒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的制約和影響(胡文仲,1994)。正是由于教育界意識到了這點,新編小學英語教材《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目新目標)》已經(jīng)加入了文化單元。由此小學英語教學步入了一個全新的,同時教師的責任更重了。
摘要:“語言與文化唇齒相依”。文化是語言最重要的屬性之一,語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載體之一、兩者交叉滲透。人們在用語言交流思想、交換信息、表達情感時不可能脫離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交際中一定會折射和反映出一定的社會文化。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離不開文化教育。教師應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樹立文化意識。學生只有掌握了語言和文化知識,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
加分析地一概排斥和不加分析一概照搬都是不對的。
“對比原則”(Comparative Principle)。在英語文化滲透中,使用對比原則可以加深對英語國家文化的認知,了解英語國家文化的價值取向,可以幫助解釋不同文化的行為,從而避免用自己的標準支要求,去解別人的行為。有比較才有鑒別。通過對比,可以提高區(qū)別要接受的文化和不可接受的文化的能力。如《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新目標)》七年級下冊Culture Unit 2-Festival的一個句子:“At that time ,ghosts came back to see us in our world ”(那時,鬼回到我們的世界來看我們)。這是一種唯心主義,是不可取的,也是我們要批判的。
一、文化滲透在小學英語教學法中的必要性
隨著中國加入WTO和2008年北京申奧的成功,中國和外國的交流,合作更加趨于頻繁。世界矚目中國,中國也需要更加關注世界。作為21世紀培養(yǎng)人才的需要,我們在小學英語這一基礎價中更要注重滲透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語言是文化環(huán)境中的產物,又是文化的載體,作為記錄人類歷史和人類思想的工具,每一種語言都有其獨特的文化特色。語言也是交流和思維的工具,語言學習的最終目標是為了促進不同文化的廣泛交流。毫無疑問,英語是我們了解異國文化的窗口。了解異國文化,反過來有利于加深對英語的理解?!队⒄Z(新目標)》這本書是從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標準實驗教材教科書英語 (新目標)的系列教材之一。這本教材采用任務型語言教學法(Task Based Language Teaching)模式,融匯話題,交際功能和語言結構,形成了一秩序漸進的生活化的學習秩序。
二、小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滲透的原則
正如重慶大學外國語學院趙原憲老師和趙霞老師于2001年5月在北京第三屆中國英語教學國際研討會宣讀的Principles of Culture Teaching in Foreing language Class “論文化教學原則”一樣,中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滲透的原則可為:認知原則,吸收原則,對比原則和寬容原則。認識了解英語國家文化的“認知原則”(Cognitive Principle)。這一原則要求學生對英語國家的文化有所了解,有所認識,有所知曉。為什么強調文化教學的原則主要是認知呢?符合文化教學和學習的實際。符合外語教學的課型定位。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的感知和了解,能更好地結合語言學習來掌握,而且在中學,現(xiàn)在還沒有開設專門的跨文化交際等英語國家文化的課程,也沒有這方面的專門教材。選擇性和批判性而兼有之的“吸收原則”(Assimilative Principle)。文化教學的吸收原則主要是指外語學習者對英語國家文化所應持的態(tài)度和本土文化對英語國家文化所采取的方針,立場。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老師要有選擇地對學生進行英語國家文化的教學,要以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有利于陶冶他們的情操,有利于他們的終生發(fā)展為重。
毛澤東(1965)指出,每個民族都有它的長處,同時每個民族都有它的短處。因此,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但這種學習必須有分析,有批判,有能盲目,不能照抄,不能機械搬用。他同時強調,對外國的科學,技術和文化,不
三、如何進行文化滲透
(一)通過教材中的文化單元。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讓他們得體的傳遞和接受信息,從濃烈的文化氛圍中習得語言知識和語用能力,教師應精心設計教學活動,使文化滲透的形式多種多樣,豐富多彩,以追求教學效益的最優(yōu)化。在小學英語教材中有許多關于英語國家文化的內容,我們一定要結合課文進行教學,要求學生注意比較英美文化與中國文化的異同,從而學會準確地運用英語進行交流。
(二)通過中西節(jié)日差異的比較。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還表現(xiàn)在節(jié)日方面,除中國和英語國家共同的節(jié)日(如New Year’s Day)外,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jié)日,中國有Spring Festival,the Dragon Boat Day,Mid—Autumn Day等;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 Day,Easter,April Fool's Day,Mother's Day,Thanks Giving Day和Christmas Day等。因此,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是小學英語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教師可以巧借節(jié)日話題,介紹相關的背景文化,幫助學生了解英語國家中重要的節(jié)假日及主要慶祝方式,讓學生真實直觀地感受外國文化。
(三)通過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中西文化的差異應是教學法的重點。特別是小學英語的學生,總喜歡把母語和外語互譯,這種學習方法往往成為以后英語的潛在障礙。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對詞語的文化背景知識進行必要的解釋,而且還應同母語作適當?shù)谋容^。例如:在回答別人的稱贊時,中國人往往過于。當人家稱贊說:“你的外語說得很好。”中國人往往回答“哪里,哪里,說得不好”,或者說“不敢當,還差得很遠”。而在英國人則會用“Thank you for saying so.”。又如運用體態(tài)語的差異:中國人召喚他人走近時常用手心向下,手勢向內連續(xù)彎曲的手勢,這種手勢在英語中是在使喚小動物走近時用的;召喚他人走近,外國人使用四指向內勾動的手勢,而這種手勢在中國則是極富挑撥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