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蔚
[摘要]好教師既是好教育的關鍵,也是教育公平的關鍵。南通教育科研中心將建設“好教師”隊伍作為基核,提出了“普惠教研”這一深具變革性的創(chuàng)新理念?!捌铡奔雌占?、普遍,“惠”即澤惠、實惠。“普惠教研”意在由“教”的普遍性向“研”的科學性、普及性轉變,從而全面提升教師隊伍的科研水平,既使教師得到專業(yè)發(fā)展,獲得生命發(fā)展之惠,也使“好教育”和“教育公平、均衡發(fā)展”得以實現(xiàn),使學生獲得“好教育”之惠。
[關鍵詞]普惠;草根課題;教師成長;校本教研
啟東教育在“普惠教研”理念的指引下,應時而動,鮮亮地舉起了草根大旗,提出了“扎根草根課題研究,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的科研主張,凸顯“在場”和“草根化”氣質,一改過去“教”與“研”兩張皮的狀況和科研高不可攀的“象牙塔”氣質,給啟東教育科研帶來了新氣象、新機遇。
一、卸下教育科研的面紗,喚醒草根沉睡的夢想
我們將“教研”定義為教學與科研的組合,明確教與研之間的內(nèi)在關系:即“教”是“研”的根基,“研”是“教”的提煉和升華,脫離了“教”的“研”是無本之木,難成參天巨樹;沒有“研”的“教”是緣木求魚,難得真經(jīng)真果。但放眼教育的現(xiàn)實,科研對大部分一線教師來講仍然是個奢侈品。大部分教師仍然在機械教學與分數(shù)的叢林里疲累、盲目地奔波;“科研興?!?、“科研強?!边@些喊得震天響的口號在許多學校無非是裝點門面。這其中有許多客觀因素,但主要還是因為我們的科研嚴重脫離教學實際,研究儼然成了極少數(shù)教育精英的專利。因此,要想搞好學校的教科研工作,必須讓科研走下神圣的殿堂,回到課堂和實際的教育教學中。于是,“在實踐中研究,為改進實踐而研究”的草根課題研究進入了啟東教育人的視野。
“草根課題研究”源于教師個人課題研究和教師微型課題研究。它著眼于在真實的教育情境中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推動新課程的順利實施,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校本教學研究的形式。其研究的基本流程是:課堂發(fā)現(xiàn)一問題篩選—計劃制定—研究路徑一實踐與反思—總結與交流。
1.三大原則
一是有效原則。草根課題研究深深地扎根于教學的實際,具有鮮明的實踐操作性和及時反饋行動性。推廣草根課題研究不是為了進行理論研究,而是為了實踐運用,在科研課題的選擇上,不進行形而上的高談闊論,而是注重腳踏實地的可行性和實效性。
二是群體原則。草根課題研究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爭取最大的參與度,引導最廣泛的教師草根群體投身到科研中來。積極鼓勵教師將實踐中的問題轉化為課題,積極開展行動研究和敘事研究,使科研工作深深植根于教師的教與學,教師在研究的狀態(tài)下工作,在工作狀態(tài)下研究,以無痕研究、快樂研究吸引盡可能多的教師投身到課題研究中來。
三是服務原則。草根課題研究的目的是改進教學、推動教學,它不是教育的目標,而是服務教育的手段。草根課題研究以更務實的研究態(tài)度、更有效的服務手段、更有力的實踐抓手,依托扎根教學,升華提煉教學,促進帶動教學。
2.五大研究特征
一是生動、鮮活的情景研究。離開教學情景的研究,只能是烏托邦式的研究。在生動鮮活的教學背景下的情景研究,是一切研究成果有效性和價值性的基礎,是將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相結合的基點,也是研究者與實踐者對接的橋梁。
二是直接、無痕的行動研究。草根課題研究的目的直接指向教育行為,研究的需要直接來源于教育中的問題。教育實踐成為研究的資源,為研究提供了生動的素材。教育實踐的過程為無痕研究的過程,研究在教育實踐中進行,并寓于教育過程之中。
三是精煉、獨到的原創(chuàng)研究。原創(chuàng)與獨到體現(xiàn)在“我的課堂我做主,我的薄弱我發(fā)現(xiàn),我的問題我解決,我的理論我構建”,教師在獨到的研究中不斷完善課堂,獲得自身的成長。
四是持久、深入的反思研究。葉瀾教授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币苍S三年不足以讓一個教師成為名師,但我們只要持之以恒地在教學實踐中反思、在理論學習中反思、在相互借鑒中反思,我們的教育生命一定會煥發(fā)出奇異的光彩。
五是多元表達的個性研究。草根課題研究可以一邊注意鉆研教育教學理論,一邊持續(xù)不斷地研究學生,做觀察與談話記錄,改進教育實踐,并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研究教育的新問題,提出自己的新觀點,并做出新的理論概括。正因為它表達的多元性、豐富性,可以讓所有的參與者找到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讓許多畏懼課題研究的教師親近研究、走進研究。
二、培育教育科研的土壤,孕育教育生命的希望
1.人力土壤
草根課題研究實施的具體操作是開展“五個一”工程,即“一個微小課題、一份申報文本、一年研究時間、一套過程資料、一篇發(fā)表文章”。其目的是降低科研門檻,鼓勵全員參與;使每所學校都有研究課題,每位教師都能參與課題研究,做到“人人有課題,課題常態(tài)化”,培育教育科研豐沃的人力土壤。
一是營建草根課題研究的良好氛圍。課題研究具有內(nèi)隱性的特質,引領教師意識到研究是自身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從而主動投入到教育科研中。要幫助教師打破課題研究的神秘性,增強教師開展草根課題研究的信心。同時,要考慮教師的精力、能力、素養(yǎng)等因素,幫助教師從實際出發(fā),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礎上制定合理的計劃和目標。
二是提供草根課題研究的專業(yè)支撐。將常規(guī)教研與草根課題研究相結合,在教學、聽課、評課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形成課題,通過個人研究或集體備課擬定出對策,回到教學、聽課、評課中去實踐,再通過研究討論加以改進。我們主張個體研究與群體研究相結合,讓具有相同或相近課題的教師結合成研究共同體,選取教師感興趣的教學內(nèi)容,輪流上課和研討,一起實踐、交流、分享、提高。同時,利用教育科研網(wǎng)、教師教育沙龍、教育廣角、教育博客等為教師提供輔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師的盲目性,讓草根課題研究與常規(guī)教研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三是鼓勵草根課題研究的個性差異。關注教師之間的差異性,以教師的個體需求為出發(fā)點,讓教師根據(jù)自身興趣點和自身能力選擇合理的課題,并幫助教師制定符合自身情況的研究計劃,允許教師研究操作的特色化,保護教師開展個性化研究的積極性。
四是注重草根課題研究的多維評價?;谄胀ń處煹牟町愋?,課題研究成果的評價定位不應太高。應根據(jù)教師的能力來鼓勵教師進行多樣的成果總結,提倡生動的案例和個性化的語言,提煉自己的經(jīng)驗,體現(xiàn)自己的特點。
2.制度土壤
構建草根—果題研究的制度體系。草根課題研究使曾經(jīng)不被重視的教育科研恢復了應有的活力,我們力圖使之合理化、規(guī)范化和制度化,為教師的科研活動提供了一套行為的規(guī)范模式,使教育科研真正具有“普惠”的特點和生命的意義。
構建草根課題研究的有效操作模式。一是以課例為載體的課堂型研究。包括示范課展示、優(yōu)質課競賽、同課異構、一課一得等。
二是基于現(xiàn)實教學問題解決的,以“東疆之春”為主題、以課題為載體的科研型研究。包括教研年會、論文評比、經(jīng)驗總結、行動研究等。
三是讀書與思考、觀摩與交流等對話型研究。包括讀書峰會、教學觀摩、參觀考察等。
四是指導型研究。包括學術專題報告、理論學習輔導、課題現(xiàn)場指導以及教學專題咨詢等。
3.精神土壤
今天我們提出草根課題的研究,旨在弘揚一種自由、質樸、堅韌的研究精神,帶著這種精神去研究教學、探索教學、開拓教學、升華教學,樹立一種高尚的教育觀、正確的拼搏觀,漸漸從“被科研”到“自發(fā)科研”,最后上升到“自覺科研”的理想境界。草根課題研究涉及三個維度:草根人、草根問題和草根精神。其中草根精神是魂,一群具有草根精神的草根人去扎扎實實地研究草根問題,甚或一群草根人在不斷研究草根問題的過程中滋長草根精神,讓草根精神之光照耀學生、激勵學生,教師在得到專業(yè)化成長的同時,對學生的未來產(chǎn)生引領作用,這是教育的本真,也是科研的本真。
三、根植普惠教研的理念,激揚東疆教育的活力
“普惠教研,智慧服務”是南通教育人對新教研理念的個性化表達,它關注與理念相吻合的行為支撐,使理念演繹成具體行動,使行動生動詮釋理念,讓區(qū)域內(nèi)的所有學校和教師獲得教科研的實惠;并著力關注三方面的發(fā)展,即學校的科學發(fā)展、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和學生的終身發(fā)展。
據(jù)此,我們確立了科研改革的發(fā)展思路:即通過草根科研,提升教師素質;通過草根科研,推動課程改革;通過草根科研,改革教學模式;通過草根科研,提高教育質量;通過草根科研,提高辦學水平。
我們確立了“教師即研究者”的理念,把教師當做研究者,把學生作為研究助手,把課程當做研究對象,把教學過程當做研究過程,從而使教師的工作態(tài)度、工作方式發(fā)生根本的轉變,模糊了“教研”與“科研”的界限,模糊了“教師”與“研究者”的區(qū)別,正是這種模糊提升了教師的主體地位,提高了教研的質量要求,推進了課程改革的發(fā)展,凸現(xiàn)了教育科研的獨特魅力。反思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必由之路。我們要求教師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進行二次備課,上完課不等于教學結束,還要反思,寫教后感、教育隨筆、教育日記等。在反思中去浮躁,在反思中辨得失,在反思中尋規(guī)律,在反思中提升自我。
我們將傾全市之力實踐“普惠教研”的主張,將學校特色發(fā)展、學生主體發(fā)展、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三個發(fā)展的需要凝聚成合力,推動教育科研向深度和高度挺進,利用已形成的優(yōu)勢資源,借助“共同體”平臺向各學校輻射,實現(xiàn)科研的“廣覆蓋,強聯(lián)動”,從而激揚東疆教育持久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