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神磊磊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流行起來的,每做一本書,都要找一些大佬來推薦:馬云力推、化騰強推、強東暴推……也不知“暴推”是怎么個推法?
大佬說好的就真好?大佬說不行的就真不行嗎?當然不是的。
有這么兩個人,當彼時江湖上最大的大佬斷定他們不行之后,有趣的事情發(fā)生了……
孫策被曹操宣布“沒戲”
第一個人,生活在1800多年前的三國時代。他曾經(jīng)被當時最大的大佬宣布沒戲。
故事發(fā)生在河南許昌,當時,那里正舉辦一場高峰論壇,論壇的場地并不奢華——就是個私家花園;餐食也很簡單——“盤置青梅,一樽煮酒”。
那卻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高峰論壇,因為兩名與會者的層次真的很高:一個叫劉備,一個叫曹操。
論壇的話題有點兒像《創(chuàng)業(yè)英雄匯》,兩大導師點評天下創(chuàng)業(yè)者。會上,劉備拋出了一個著名的問題:南方那個叫孫策的小伙子,你覺得他怎么樣?
曹操微微一愣:孫策?那個簡單剛愎的愣頭青嗎?
他抿了一口最愛的杜康酒,毫不猶豫地下了斷言:“孫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薄獎⑿盅?,世界,還是我倆的。
事實上,這個版本的回答算是客氣的。在更原始、更粗野的嘉靖壬午本三國里,曹操的回答更刻薄:“孫策藉父之名,黃口孺子,非英雄也?!?/p>
他為什么看不上孫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孫策和他不一樣。相比于曹操和劉備這兩個老陰謀家,孫策“美姿顏,好笑語,性闊達”,比較簡單、陽光、直接。
他雖也有謀略,但少詐術,不愛厚黑,沒有曹、劉二人那么深沉的心機,不具備那種天生混亂世的標準特征。
面對曹大佬的鄙薄,孫策的回應是你愛看好不看好。我要追隨我的心,做我擅長的事。
他做了大事:交朋友、打惡仗、拼地盤;也做了許多溫情的小事——“軍士奉令,不敢虜略,雞犬菜茹,一無所犯”。江東的百姓,過得未必沒有魏蜀兩國幸福。
后來的事,我們都知道了——大佬曹操嚴重地看走眼了。世界沒變成他倆的,而變成他們仨的了。
如果說曹、劉是渾不見底的湖泊,孫策則更像飛漾的激流。這個人物的意義不只是奠定了江東基業(yè),而且在那個亂世樹立了一種新的標準,向曹大佬證明了一件事——別搞那么復雜,簡單、直接,也能走得很遠。
李白被唐玄宗認為“固窮相”
500多年后,又有一個人,遇到了相同的情況——被當時最大的大佬看衰了。
這個大佬的名字叫作李隆基,別號唐玄宗。和唐代的很多皇帝一樣,他也標榜自己有文化,喜歡搞文學、聽音樂,時不時召開個文藝座談會之類的。
這一天,在他的公司總部——大明宮大廈,李隆基接見了一個從四川來的42歲的文學青年,打算請他給自己寫詩、寫歌詞。
這位文學青年長得挺帥氣,書上說他“軒軒然若霞舉”。不過,由于在社會上混久了,文學青年表現(xiàn)得有一點點粗豪,有點不知禮數(shù),還略有一點點土,多半方言也有一點點重。
作為主人,李隆基的表現(xiàn)很有紳士風度,沒有當面責難客人,甚至默許了自己的大管家給文學青年脫鞋。
然而當會見結束之后,李隆基撇了撇嘴,冷笑一聲,說出了自己刻薄的評價:“此人固窮相?!?/p>
大概你已經(jīng)猜到了,這個不被大佬李隆基看好的文學青年,叫李白。
短暫的交集之后,史上最偉大的臨時工之一——李白揮別了大明宮——既然我“固窮相”,既然你不需要我給你寫馬屁文,那么,我還是繼續(xù)寫我的詩吧。
他付諸行動,用一句老話叫“扎根人民群眾,投身火熱生活”,又認真寫了20年詩。
幸虧唐玄宗當初解雇了他,因為李白這后20年的詩里,有偉大的《秋浦歌》《贈汪倫》《早發(fā)白帝城》……我們差一點就將永遠看不到“白發(fā)三千丈”“抽刀斷水水更流”“朝辭白帝彩云間”。
自我標榜“愛文藝”的皇帝,茫然不覺地和最偉大的詩人擦肩而過;而沒有了皇帝做讀者的李白,反而用美好的文字影響了更多人。
有學者說,唐玄宗眼光真準:李白一輩子連個科長都沒當上,可不是“固窮相”嗎?
我覺得這話不對。李白是窮,但不是窮相——他從沒變成一個精神上潦倒的人,始終寫著天真、爛漫、樂觀的詩。他志剛?cè)缗停瑥臎]放棄過那些高貴的理想,比如說從軍報國,他首次投軍就稀里糊涂卷入皇族內(nèi)斗,朝廷抓他坐牢,虐了個半死。放出來沒兩年,他又顛兒顛兒地跑去投軍報國。你見過這樣的窮相?
時代青年(上半月)2015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