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史藝術】
清末中國服飾的變化探析
郭曉平
(河北省保定市望都中學 河北 保定 072450)
摘要:鴉片戰(zhàn)爭后,隨著中西各種社會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蕩和交匯,出現了許多色彩斑斕、新奇特異、意味深遠、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鮮事務,形成了中國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活開始走向近代的廣闊畫面。人們常這樣形容中國近代的服裝,說是宛如一個服裝博覽會,前清的、民國的、西洋的、東洋的、國民黨的、共產黨的,代表著各種思想與文化的服裝盡在這百年之中。穿衣的變化節(jié)奏,見證著人們生活的改善和社會文明發(fā)展的步伐。
關鍵詞:清末;中國服飾;變化
滿清是以滿族統治者為主的政權機構,滿族旗人的風俗習慣影響著中原地區(qū)。幾千年來世代相傳的傳統服制度,由于滿族八旗兵的進關而遭到破壞??梢哉f這種變革是歷史上"胡服騎射"、"開放唐裝"之后的第三次明顯的突變。歷時數千年的寬袍大袖、拖裙盛冠、瀟灑富麗、纖細柔弱,與衣身修長、衣袖短窄的滿裝形式,形成鮮明的對比。旗裝以它用料節(jié)省,制作簡便和服用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的繁復,這是后人易于接受的主要原因。清朝是中國服飾變化最大的一個時期,先是由于滿族統治者強制漢族人改承滿人服飾傳統,引起了漢族人的強烈對抗,繼而清政府采取妥協政策,滿漢服飾悄然交融,長袍馬褂成了后人論及清代服飾時首先想到的典型式樣。
進入了近代的中國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影響也日趨擴大,衣冠服飾隨之而發(fā)生變化。婦女發(fā)飾,隨著社會風氣的轉變而不斷變化。男子的服裝主要有長袍、馬褂、等等。其中長袍、馬褂,為《服制》中規(guī)定的服飾,一般用于交際。婦女服飾中最大的特點,是普遍穿著旗袍。旗袍本是滿族婦女喜愛的服裝,旗袍源于滿族婦女服飾中的旗裝。滿族旗袍主要特點為寬大、平直,衣長及足,材料多用綢緞,衣上繡滿花紋,領、衣、襟、裾都滾有寬闊的花邊。穿旗裝時,梳旗髻、穿旗鞋。
辛亥革命后,服制形式大變,清代的官吏衣著和頂戴都被淘汰。最突出的就是剪辮,當時“剪”與“留”,已經成為革新和保守的分水嶺。剪辮的先行者是城市中的官吏和知識分子,偏遠鄉(xiāng)村仍不輕易接受。當時旗人盛裝雖然消失了,但是旗裝仍然存在, 女學生中的“藍布大褂”是領銜的式樣,而后日漸流行起來。
新裝的總趨勢分兩種類型,一種是各種素色或者印花面料的曲線長旗袍,特點是在衣邊加鑲條、補花或衣外加套小馬甲和絲質圍巾,另一種是上衣下裙分開的衣裙式。
民國建立之后,隨著舊的服裝規(guī)定的廢棄和當時復雜的社會風尚,中國人的服裝穿著進入多元化時期,有的穿西服,有的長袍馬褂,同時有西服中服混穿的。民國元年政府規(guī)定了男女禮服的形制,男子有大禮服和常禮服。大禮服分晝禮服和晚禮服兩種,均采用黑色衣褲和領結。常禮服有西式和中式兩種,中式即長袍馬褂,女子禮服是身長齊膝,有領,對襟式,裙的前后有鏡面,兩側做裥,兩端有帶結的式樣。民國初年,出現過一股強烈的服裝崇西潮流,原因在于辛亥革命的整個制度構想是直接來源于西方,當時的革命黨人大都有在西方生活的經歷,因此在生活方式包括服裝特色上都比較西方化,這些都直接影響著當時的社會時尚。
北伐以后,政府規(guī)定新服制,男子采用中山裝和西裝。這兩種服式均為外來式樣,在官職人員和知識界比較多用,夏季選用白色,其他季節(jié)選用黑色或深色。長袍馬褂仍然是常服的一種。立領、三袋七個扣子的學生裝主要是高等學府的制服。長袍外加坎肩、馬甲使用也很普遍。裙 (圍系式的或長或短的小裙),是鄉(xiāng)間男女的普遍裝束。民國初年女裝在這一時期上衣下裙最為流行,上衣有衫、襖、背心,樣式有對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變化,領、袖、襟、擺多鑲滾花邊或刺繡紋樣,衣擺有方有圓、寬瘦長短的變化也較多。二十年代,旗袍開始普及。旗袍是我國一種富有民族風情的婦女服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于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到了20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影響,經改進之后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是漢族婦女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后,通過不斷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改良后的旗袍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成為中國婦女的標準服裝??傮w看來,這一歷史階段的服飾發(fā)展,具有這樣幾個趨勢:
(一)更有精神、開放。從滿裝的旗袍的改變我們可以看出,在一次又一次的進步浪潮中,中國婦女改變了長期來束胸裹臂的舊貌,女性體態(tài)和曲線美充分顯示了出來。而男人的服飾,也從拖拖拉拉的長袍進化到精神干練的中山裝,再到衫襖和中式抿襠褲。進化的方向是免去繁褥面去拖拉,更加方便,更加充滿活力。
(二)更自由。服裝的進化史如同人民的解放史。解放肢體的束縛的同時,解放的還有心靈和思想。這種從完全封建到與外界少了很多隔閡的過程使中國的服飾文化更走上了國際的潮流,充分展現了個性自由的窗口。這也是生活方式趨向國際化的表現之一。
(三)更個性。西方列強打開中國的“大門”中國經歷了“洋務運動”,“辛亥革命”,直到新中國建立,改革開放,中國的服飾一直在探索的道路上前進,由封建到開放,一直走向成熟。他像饑渴的嬰兒一般極力地吸吮著“乳汁”,再不斷變換著自己的身姿。在今天,我們的服飾早已沖破了束縛,朝著多元化的方向在發(fā)展,個性和自我充斥著服裝店,服裝的浪潮已不再是由他人能擺布的,我們的服裝也體現了我們人性化的社會。
(四)更國際??梢缘贸鋈缦玛P系,中國與國際的關系越密切,隔閡越少,服時便越是國際化,甚至趨同于國際化了。也就說明,中國人的思想和心理也想著國際發(fā)展。但可喜的是,中國并非一味的向國際發(fā)展,而是將中國元素融入服飾的設計中,使中國服飾在國際上獨樹一幟并有一席之地。
中國近代服裝的演變,是在西方文明的沖擊下逐步滑離五千年傳統變化軌跡并形成新的特色的過程,它的變遷是以非文本的方式記載著社會與生活的變遷,并成為時代發(fā)展的一個永恒的烙印和縮影。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5-0031-01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G63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