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霽虹,張尚智(甘肅定西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甘肅 743000)
設施農業(yè)
馬鈴薯連作障礙的研究進展
原霽虹,張尚智(甘肅定西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甘肅 743000)
本文采用文獻檢索、內容歸類分析等方法,對連作后馬鈴薯形態(tài)與生理的變化、連作時間與土壤微生態(tài)結構的變化、連作障礙發(fā)生的機理與調控措施等問題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連作可引起馬鈴薯形態(tài)與生理、土壤水分與養(yǎng)分、土壤酶、土壤微生物等因素發(fā)生顯著變化。綜上認為,國內馬鈴薯連作障礙的研究起步晚、成果少,起點高。目前的研究成果多屬于單因素試驗,多因子特別是土壤微生態(tài)因子與連作障礙相關性的研究有待深入。
馬鈴薯;連作障礙;生理;機理;調控
連作是指在同一塊地里連續(xù)兩茬以上種植同種作物或同科作物。作物連作以后,即使在正常的栽培管理措施下,也會使植株長勢變弱、產量和品質下降,這種現象被稱為連作障礙[1]。連作障礙在大豆、花生、水稻、玉米、小麥、高粱等等主要糧食作物,蔬菜、花卉、果樹等園藝作物中普遍存在,自上世紀20年代初國內外學者就對其進行大量的科學研究[2]。
據目前已有的研究文獻,國內馬鈴薯連作障礙的研究起步晚(2009年始有文獻報道),研究成果少,但起點高,如基金論文特別是國家級、部級基金論文所占比例高。本研究以國內現有的馬鈴薯主題研究文獻為樣本,對馬鈴薯連作障礙的研究現狀做一綜述,以期為后續(xù)研究提供參考。
據馬鈴薯以及相關作物研究中已取得的成果分析,目前,馬鈴薯連作障礙問題的研究主要是連作后馬鈴薯形態(tài)與生理的變化、連作時間與土壤微生態(tài)結構(包括生物與非生物)變化及各內部因素的相關性、連作障礙發(fā)生機理與調控措施等方面。
1.1形態(tài)變化
研究表明,隨著馬鈴薯連作年限延長,馬鈴薯根、莖、葉器官的形態(tài)指標均發(fā)生一定的變化,其中根系的總根長、根表面積、根尖數逐漸增加,而直徑和體積不變[3];莖的高度呈降低趨勢、單株主莖數減少[4、5]、塊莖硬度降低[6];葉面積呈減小趨勢[5]。
1.2生理變化
國內對馬鈴薯連作生理的研究,還處在初始階段,雖然目前的研究已涉及根、莖、葉、物質運輸等生理變化的20多個生理指標,但大多數指標的研究報道僅為單次試驗結果,缺乏形成結論的充分證據。其中馬鈴薯凈光合速率(Pn)、馬鈴薯葉綠素含量、根系活力等生理研究報道較多,結論一致,即隨馬鈴薯連作年限的延長,均出現下降趨勢。具體結果見下表1。
研究證明,連作主要從土壤水分、礦質營養(yǎng)等理化性質,土壤酶類型與活性、土壤微生物組成等方面影響馬鈴薯土壤的微生態(tài)結構。
2.1土壤水和礦質養(yǎng)分的變化
表2顯示,國內有關連作對馬鈴薯礦質營養(yǎng)影響的研究結果不盡相同,但總體趨勢是一致的,即隨連作時間延長,土壤中全N、全P、全K、速效N、速效P、速效K等均呈下降趨勢。
表1 連作年限延長對馬鈴薯生理的影響
表2 連作年限延長對馬鈴薯土壤水分和礦質營養(yǎng)的影響
2.2土壤酶的變化
已有研究證明,土壤蔗糖酶、土壤中性磷酸酶、土壤脲酶、過氧化氫酶分別是影響土壤碳代謝、土壤磷素轉化、土壤氮素轉化、表征土壤生化活性的關鍵酶[18]。因此,馬鈴薯連作土壤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蔗糖酶、過氧化氫酶、脲酶和磷酸酶等酶的研究上。表3中顯示研究結果不盡一致,但就證據數量而言,隨著連作年限的延長,土壤蔗糖酶、脲酶呈下降、而中性磷酸酶、過氧化氫酶呈上升的趨勢比較明顯。
表3 連作年限延長對馬鈴薯土壤酶的影響
2.3土壤微生物的變化
表4顯示,連作對馬鈴薯土壤微生物的影響情況比較復雜,總體趨勢是微生物總均數呈下降,細菌數減少,真菌數增加。細菌中固氮菌總數減少、亞硝化細菌總數和氨化細菌總數增加,趨勢明顯。而好氣性纖維素分解細菌和放線菌的數量變化因素復雜,尚難一概而論。就微生物類型而言,細菌主要以變形菌門為主、真菌主要以茄病鐮刀菌(子囊菌門)為主。
此外,馬鈴薯連作使根際土壤pH升高的趨勢,有一致的結論[15、22、19]。
3.1連作障礙的機理
回振龍(2013)認為:馬鈴薯連作至一定年限時會導致土壤生物和非生物環(huán)境因子的惡化,從而改變土壤理化性狀、微生物菌群結構組成及土壤酶活性,致使土壤孔隙度減小,容重和鹽漬化程度增大,酚酸類化感物質累積,馬鈴薯的生長發(fā)育受到明顯抑制,連作障礙顯著[8]。
表4 連作年限延長對馬鈴薯土壤微生物的影響
綜合分析國內研究成果,馬鈴薯連作障礙的原因主要是:連作導致土壤養(yǎng)分缺乏或失衡[15、36、42、43],土壤酶[8、15、43]、土壤微生物[8、15、30]、土壤理化性狀[8、9、15、30]等發(fā)生變化,植株產生化感自毒作用[8、30、41]、光合生理及抗氧化生理系統(tǒng)發(fā)生了改變[10]等。
3.2連作障礙的調控措施
研究成果表明,國內從種薯選育、土壤處理與改良、科學施肥、優(yōu)化栽培技術等方面,對馬鈴薯連作障礙進行了調控,并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通過一系列諸如物理、拮抗菌[30]、微生物菌劑[31]、重茬藥劑(CBT重茬劑和重茬一號)[34]、外源水楊酸[6]、“寶大森”藥劑拌種[29]等處理措施,改變土壤有益微生物組成,達到減輕連作障礙發(fā)生之目的。
通過科學合理配施EM菌發(fā)酵過的馬糞及其和秸稈的混合物肥[33]、沼渣肥和鉀肥[29、35]、腐植酸銨、微生物(含UF菌群)有機肥[37、10]、微肥、有機全營養(yǎng)肥、測土配方施肥[28、30、32、36]等措施,豐富土壤養(yǎng)分,減輕連作障礙發(fā)生。
通過與天藍苜蓿、隴東苜蓿和箭筈豌豆等豆科植物輪作[13、39],玉米、蠶豆和蕎麥間作[19、38、40]、深耕[32]等,優(yōu)化栽培技術,減輕連作障礙發(fā)生。
國內馬鈴薯連作障礙的研究起步晚、成果少,近年來,逐漸引起國內科研機構,特別是甘肅農業(yè)大學、寧夏大學等單位的重視。
馬鈴薯連作障礙的發(fā)生由多因素相互綜合作用,目前的研究成果多屬于單因素試驗,多因子特別是土壤微生態(tài)因子與連作障礙相關性的研究有待深入。
[1]吳鳳芝,趙鳳艷,劉元英.設施蔬菜連作障礙原因綜合分析與防治措施[J].東北農業(yè)大學學報,2000,03:241-247.
[2]王芳.茄子連作障礙機理研究[D].中國農業(yè)大學,2003.
[3]沈寶云,劉星,王蒂,孟品品,張俊蓮,邱慧珍.甘肅省中部沿黃灌區(qū)連作對馬鈴薯植株生理生態(tài)特性的影響[J].中國生態(tài)農業(yè)學報,2013,06:689-699.
[4]孟品品.連作條件下馬鈴薯根際微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變化及其生物效應研究[D].甘肅農業(yè)大學,2012.
[5]張慶霞,宋乃平,王磊,陳林.寧南山區(qū)馬鈴薯連作田土壤水分變化規(guī)律及其對產量的影響[J].水土保持通報,2010,06:81-85.
[6]回振龍,王蒂,李宗國,等.外源水楊酸對連作馬鈴薯生長發(fā)育及抗性生理的影響[J].干旱地區(qū)農業(yè)研究,2014,04:1-8.
[7]趙春燕,劉鶯.日光溫室馬鈴薯連作年限與葉片光合速率變化測定[J].甘肅農業(yè)科技,2014,05:31-32.
[8]回振龍. 馬鈴薯連作障礙生理機制及其調控的研究[D].甘肅農業(yè)大學,2013.
[9]趙春燕. 馬鈴薯連作障礙機理的探討[D].甘肅農業(yè)大學,2010.
[10]沈寶云.甘肅黃河灌區(qū)馬鈴薯不同品種對連作逆境的響應機理研究[D].甘肅農業(yè)大學,2013.
[11]劉星,張書樂,劉國鋒,邱慧珍,王蒂,張俊蓮,沈其榮.連作對甘肅中部沿黃灌區(qū)馬鈴薯干物質積累和分配的影響[J].作物學報,2014,07:1274-1285.
[12]胡宇,郭天文,張緒成.旱地馬鈴薯連作對土壤養(yǎng)分的影響[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12:5436-5439+5610.
[13]今芝.連作、輪作馬鈴薯對根際土壤微生物數量及土壤養(yǎng)分的影響[D].內蒙古農業(yè)大學,2012.
[14]王娟,劉補成.馬鈴薯連作年限對土壤氮磷鉀及微量元素的影響[J].甘肅農業(yè)科技,2014,01:20-22.
[15]孫權,陳茹,宋乃平,王青鳳,王銳.寧南黃土丘陵區(qū)馬鈴薯連作土壤養(yǎng)分、酶活性和微生物區(qū)系的演變[J].水土保持學報,2010,06:208-212.
[16]胡宇.施肥對不同連作年限馬鈴薯生長及土壤養(yǎng)分的影響[D].甘肅農業(yè)大學,2009.
[17]陳杰,郭天文,譚雪蓮,朱渭兵,魏曉麗,王東勝,薛泉宏.馬鈴薯連作地健康株與病株根區(qū)土壤微生態(tài)特性比較[J].作物學報,2013,11:2055-2064.
[18]白艷茹,馬建華,樊明壽.馬鈴薯連作對土壤酶活性的影響[J].作物雜志,2010,03:34-36.
[19]汪春明. 馬鈴薯連作栽培與間作調控對根際土壤的影響[D].寧夏大學,2014.
[20]馬琨,張麗,杜茜,宋乃平.馬鈴薯連作栽培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響[J].水土保持學報,2010,04:229-233.
[21]杜茜,盧迪,馬琨.馬鈴薯連作對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功能的影響[J].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2012,07:1252-1256.
[22]馬玲.馬鈴薯連作栽培及多樣性調控對土壤微生物的影響[D].寧夏大學,2014.
[23]賈歡歡.馬鈴薯連作對根際細菌和真菌遺傳多樣性的影響[D].甘肅農業(yè)大學,2013.
[24]白艷茹. 馬鈴薯連作對根際土壤微生物數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響[D].內蒙古農業(yè)大學,2010.
[25]陸麗華.馬鈴薯連作土壤中根際微生物區(qū)系變化的研究[D].揚州大學,2013.
[26]牛秀群,李金花,張俊蓮,沈寶云,柴兆祥,王蒂.甘肅省干旱灌區(qū)連作馬鈴薯根際土壤中鐮刀菌的變化[J].草業(yè)學報,2011,04:236-243.
[27]李繼平,李敏權,惠娜娜,王立,馬永強,漆永紅.馬鈴薯連作田土壤中主要病原真菌的種群動態(tài)變化規(guī)律[J].草業(yè)學報,2013,04:147-152.
[28]柳樹良.克服馬鈴薯連作障礙的幾項技術措施[J].新農村,2012,02:18-19.
[29]杜立和,王亞瀑.馬鈴薯連作地改良試驗[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0,18:280+282.
[30]裴國平,王蒂,張俊蓮.馬鈴薯連作障礙產生的原因與防治措施[J].廣東農業(yè)科學,2010,06:30-32.
[31]高覓,周濤,郭永青,章學梅,仝寶生.腐植酸微生物菌劑在連作馬鈴薯上的應用效果研究[J].腐植酸,2014,02:29-32.
[32]謝奎忠,陸立銀,羅愛花.不同栽培措施對連作馬鈴薯土壤真菌、真菌性病害和產量的影響[J].中國蔬菜,2013,02:70-75.
[33]毛彥芝,劉玲玲,孟兆華,王志昆,張青,付春江,洪林,劉喜才,牛若超,楊耿斌.EM菌對連作馬鈴薯原原種生產網棚土壤及馬鈴薯產量的影響[J].黑龍江農業(yè)科學,2014,03:41-43.
[34]彭紹峰,趙愛菊,張春強,王勝亮.應用抗重茬藥劑克服馬鈴薯連作障礙試驗初報[J].農業(yè)科技通訊,2010,01:44-45.
[35]王永生.沼渣對馬鈴薯連作土壤理化性狀影響及增產效果試驗研究[J].中國沼氣,2011,02:54+56.
[36]王淑蘭,丁虎銀,柴忠良.馬鈴薯連作障礙機理與防治措施試驗研究[J].內蒙古農業(yè)科技,2010,05:38-39+61.
[37]沈寶云,余斌,王文,張俊蓮,王蒂.腐植酸銨、有機肥、微生物肥配施在克服甘肅干旱地區(qū)馬鈴薯連作障礙上的應用研究[J].腐植酸,2012,02:42.
[38]汪春明,馬琨,代曉華,梁熠.間作栽培對連作馬鈴薯根際土壤微生物區(qū)系的影響[J].生態(tài)與農村環(huán)境學報,2013,06:711-716.
[39]秦舒浩,曹莉,張俊蓮,師尚禮,王蒂.輪作豆科植物對馬鈴薯連作田土壤速效養(yǎng)分及理化性質的影響[J].作物學報,2014,08:1452-1458.
[40]秦越.寧夏黃土高原馬鈴薯連作及間作栽培對土壤微生物遺傳多樣性的影響[D].寧夏大學,2014.
[41]杜茜,馬琨.馬鈴薯連作對土壤理化性質及酶活性的影響[J].黑龍江農業(yè)科學,2013,05:20-23+39.
[42]劉秉義,董風林,靳軍良,謝霞.固原市馬鈴薯連作減產原因分析及應采取的措施[J].中國馬鈴薯,2009,05:303-304.
[43]李國慶,郭華春.馬鈴薯連作障礙的土壤微生態(tài)研究進展[A].中國作物學會馬鈴薯專業(yè)委員會.馬鈴薯產業(yè)與農村區(qū)域發(fā)展[C].中國作物學會馬鈴薯專業(yè)委員會,2013:5.
S435.32
B
1002-0659(2015)01-0019-04
2014-11-17
定西市科學技術攻關計劃項目( 2005-1-15);甘肅省高等學校研究生導師項目(121901)
主要作者簡介:原霽虹 (1977-),女,講師。研究方向:馬鈴薯栽培技術。E-mail:9535702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