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強,聶麗群,聶澤民,徐一蘭
(1.南縣三仙湖農業(yè)技術推廣站,湖南 南縣 413202;2.湖南省南縣農業(yè)局,湖南 南縣 413200;3.湖南生物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7)
水稻品種繁多,隨著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各品種間的抗逆性、優(yōu)質性及產量都有著很大差異,主栽品種不突出,農民盲目更換新品種,給農業(yè)生產和技術指導造成不利的影響,種植品種的選擇已經成為廣大種植戶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1]。目前,在水稻品種篩選方面,主要開展了稻田溫室氣體排放、直播水稻品種、適宜機插秧栽培、不同土壤類型和有機水稻品種等[2-8]方面的研究。洞庭湖平原雙季稻區(qū)是我國和湖南省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南縣是湖南省乃至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之一,對于保證糧食生產安全具有十分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當前,該縣的糧食生產呈現(xiàn)出快速發(fā)展的態(tài)勢,為篩選出適應洞庭湖平原雙季稻區(qū)種植且高產、穩(wěn)產、優(yōu)質和抗性強的常規(guī)早稻品種,選擇了在該區(qū)域表現(xiàn)較好的湘早秈6 號、湘早秈24 號等6個常規(guī)早稻品種,開展了各品種水稻生育期、部分綜合性狀、產量和經濟性狀的分析比較,以期找出適宜于當?shù)赝茝V種植的綜合性狀表現(xiàn)好、產量高的早稻品種。
試驗于2014年在湖南省南縣三仙湖鎮(zhèn)利群村進行,試驗地土壤為洞庭湖平原紫潮泥粘壤土。試驗前耕層土壤基本理化性狀為:土壤容量1.20 g/cm3,有機質、全N、全P、全K 含量分別為37.25、2.65、1.6和22.7 g/kg,堿解N、有效P、速效K 含量分別為190.35、25.58 和80.35 mg/kg,pH 值7.9。全年年平均氣溫16.6℃,年降水量約1 237.7 mm,≥10℃活動積溫5 900℃,無霜期約270 d。稻田種植制度為冬閑-雙季稻。
試驗共設6個處理(品種):湘早秈6 號、湘早秈24 號、湘早秈32 號、湘早秈45 號、早優(yōu)143 和中早39,每個處理3 次重復,小區(qū)面積32 m2(長×寬=8 m×4 m)隨機區(qū)組排列。
早稻均于2014年3月25日播種,播種量為105 kg/hm2,秧田施40%(N ∶P2O5∶K2O=22 ∶13 ∶5)的測土配方肥375 kg/hm2作基肥。于4月12日大田施用40%測土配方肥375 kg/hm2作基肥,4月13日人工移栽,栽插規(guī)格為23.1 cm×26.4 cm(株距×行距),每穴移栽5 株。4月22日,施用尿素52.5 kg/hm2+大粒鋅6.0 kg/hm2作提苗肥;4月29日,施用尿素122.5 kg/hm2+40%測土配方肥375 kg/hm2作分蘗肥。于5月18日采用20%氯蟲苯甲酰胺150 m L/hm2兌水450 kg/hm2噴霧防治二化螟;6月17日,采用20%氯蟲苯甲酰胺150 m l/hm2+25%吡蚜酮600 g/hm2+50%已唑醇150 g/hm2對水450 kg/hm2噴霧防治稻縱卷葉螟、鉆心蟲、稻飛虱和紋枯病等。其他管理措施同常規(guī)大田生產。
1.3.1 生育期 從播種到成熟,分別記載各處理的播種期、移栽期、始穗期、齊穗期和成熟期等主要生育時期相應的日期,計算全生育期。
1.3.2 相關抗性比較 在水稻成熟期,調查不同品種水稻植株的抗倒伏能力、早衰和落色情況。
1.3.3 產量與經濟性狀 成熟期,每小區(qū)隨機調查5點,每點20 穴,計算平均有效穗數(shù)和株高。并在每點中隨機取1 穴,共5 蔸進行考種,測定每穗粒數(shù)、實粒數(shù)、結實率和千粒重等指標,計算其平均值;同時,小區(qū)單收單曬,將稻谷曬干揚凈,分別實測干谷產量,并計算為單位面積產量。
文中所有數(shù)據(jù)Microsoft Excel 2003 和DPS 軟件進行處理與統(tǒng)計分析。
從表1 可知,常規(guī)水稻品種湘早秈6 號、湘早秈24 號、湘早秈32 號、湘早秈45 號、早優(yōu)143 和中早39 的全生育期分別為105、109、105、110、109 和111 d;其中,以中早39 全生育期最長,為111 d,湘早秈6號和湘早秈32 號全生育期最短,均為105 d。
表1 不同水稻品種的生育期比較
各水稻品種在成熟期的綜合性狀表現(xiàn)(倒伏、早衰和落色)如表2 中所示。所選擇的各個常規(guī)水稻品種均有較強的抗倒伏性狀;除湘早秈6 號和湘早秈32號有輕度早衰現(xiàn)象外,其他各水稻品種無明顯的早衰現(xiàn)象;湘早秈45 號和中早39 水稻的稻谷落色較好,湘早秈24 號和早優(yōu)143 水稻的稻谷落色一般,湘早秈6 號和湘早秈32 號水稻的稻谷落色差。
表2 不同水稻品種成熟期綜合性狀比較
成熟期各水稻品種的株高如圖1 所示。湘早秈6號、湘早秈24 號、湘早秈32 號、湘早秈45 號、早優(yōu)143 和中早39 水稻植株的株高分別為76.8、77.9、78.7、89.2、81.5 和85.5 cm,其大小順序為湘早秈45號>中早39 >早優(yōu)143 >湘早秈32 號>湘早秈24號>湘早秈6 號。其中,以湘早秈45 號最高,顯著高于其他品種;其次是中早39,明顯高于湘早秈6 號和湘早秈24 號;湘早秈32 號和早優(yōu)143 均高于湘早秈6 號和湘早秈24 號,但無顯著性差異。
圖1 不同水稻品種植株株高比較
由表3 可知,常規(guī)水稻品種湘早秈6 號、湘早秈32 號、湘早秈45 號和早優(yōu)143 有效穗均顯著高于湘早秈24 號和中早39。湘早秈24 號和中早39 的總粒數(shù)最高,均顯著高于湘早秈6 號、湘早秈32 號、早優(yōu)143,湘早秈45 號的總粒數(shù)顯著高于湘早秈6 號。湘早秈24 號和中早39 的實粒數(shù)最高,均顯著高于湘早秈6 號和湘早秈32 號;湘早秈45 號和早優(yōu)143 的實粒數(shù)均高于湘早秈6 號和湘早秈32 號,但無顯著性差異。各品種間的結實率和千粒重均無明顯差異。湘早秈45 號的水稻產量最高,達7 012.5 kg/hm2,比湘早秈6 號增加23.42%,顯著高于其他品種;其次是中早39 和早優(yōu)143,產量分別為6 282.0 和6 244.5 kg/hm2,均顯著高于湘早秈6 號,分別增加10.56%、9.90%;各品種的水稻產量大小順序為:湘早秈45 號>中早39 >早優(yōu)143 >湘早秈24 號>湘早秈32 號>湘早秈6 號。
表3 不同水稻品種經濟性狀和產量分析比較
試驗結果表明,不同常規(guī)早稻品種的生育期均表現(xiàn)不同。在試驗條件下,湘早秈6 號和湘早秈32 號全生育期最短,均為105 d,該兩品種作雙季早稻有利于提前收獲早稻,而湘早秈24 號、湘早秈45 號和早優(yōu)143 早稻品種的生育期適中,若搭配生育期適中的晚稻品種,合理安排雙季稻的茬口銜接,進行晚稻季農事生產安排,有利于保證晚稻的安全齊穗和產量。
研究中不同早稻品種水稻的生長發(fā)育、產量及經濟性狀的差異表現(xiàn)明顯。在湖南省洞庭湖雙季稻主產區(qū),在現(xiàn)有的栽培條件下,若選擇常規(guī)稻作雙季早稻品種、采取拋秧的育苗移栽方式,還需適當增加拋秧盤和用種量,從而增加移栽基本苗、有效穗,以達到提高產量的目的。同時,應加強大田的田間管理措施,早施、重施追肥,促進水稻早分蘗,為水稻豐產打好苗架,增加面積的有效穗數(shù);在合理施肥的基礎上,科學灌溉和加強病蟲、草害防治,以增強水稻后期抗逆能力、防止早衰,從而達到取得高產、穩(wěn)產的目的。
[1]王 露. 水稻品種篩選試驗[J]. 現(xiàn)代化農業(yè),2015,(1):33-34.
[2]傅志強,黃 璜. 低溫室氣體排放水稻品種篩選的初步研究[J]. 作物研究,2010,24(4):330-333.
[3]施 標,萬常照,陸家安,等. 配合直播油菜栽培的直播水稻品種篩選[J]. 上海農業(yè)科技,2001,(1):24.
[4]楊仁翠,胡順菊,劉玉貴. 適宜機插秧栽培的水稻品種篩選研究[J]. 河北農業(yè)科學,2009,13(6):14-15,17.
[5]李伯欣,徐培智,周柏權,等. 適宜于改良后酸性田和反酸性田的水稻品種篩選試驗[J]. 廣東農業(yè)科學,2011,38(12):13-14.
[6]黃繼兵. 有機水稻品種篩選[J]. 寧夏農林科技,2013,(2):4-5.
[7]孫連臣. 水稻品種篩選試驗[J]. 農業(yè)與技術,2013,33(2):77.
[8]姚可會. 水稻品種篩選試驗研究[J]. 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08,(19):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