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昊偉
記住了,這世上沒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
——題記
賀舒婷用這樣一個詞語來形容當年的自己:廢鐵。
上課的時候,睡覺、聊天、看漫畫、吃零食是家常便飯,跟著被老師罰站在教室后的男生大呼小叫地瞎起哄,甚至把年輕的女老師氣得眼圈含淚,然后自鳴得意。但就是這樣一個“壞女孩”,最終用641分的高考成績完成了向北大的沖刺,告別了那段不堪回首的歲月,完成了讓所有人都驚嘆的逆襲。
每一個考生都不甘于平庸,而習慣了平庸恰恰是妨礙他們飛翔的阻力。明明知道自己在下滑,在墮落,卻無能力去改變,于是,只好冠冕堂皇地說:“我也沒有辦法啦。”
賀舒婷在自欺欺人的黑洞里肆無忌憚地奔跑,不料卻被殘酷的現(xiàn)實狠狠地絆了一跤,摔得頭破血流。她終于明白了,一切的借口歸根結(jié)底都只是懦弱。她在日記里這樣寫道:試試吧,我不去強求什么,我只想試試,試一試自己那樣刻苦那樣努力地去學上一個月會不會見效。
終于,起風了。
那個視自己為廢鐵的女孩,從早晨六點早自習上課到晚上十點晚自習下課一動也不動地坐在位置上,安安穩(wěn)穩(wěn),踏踏實實地證明給自己看:記住了,這世上沒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
最令賀舒婷擔憂的是,這一切的努力沒有回報。所幸皇天不負有心人,期中考試的第一名讓賀舒婷確信了自己是有潛力的。但她沒有滿足,只記住了一個詞——刻苦,她想把所有的力量都傾注到心中理想的未名湖。
這就意味著,她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青黑的眼圈,浮腫的眼袋,干燥的手指,焦慮得起了水泡的嘴角,這些都出現(xiàn)在她的身上。在那個如花似玉的年紀,賀舒婷甚至收起了女生們隨身攜帶的小鏡子,因為不忍見到自己憔悴的面容和黯淡的眼睛,害怕會有什么在干旱已久的臉上縱橫開來。
當賀舒婷在背第六遍歷史課本的時候,她還是哭了,邊背邊掉眼淚,差一點就要把書扔掉了。別無他法,她只能告訴自己,忍不住的時候,再忍一下。事實上,無數(shù)次她走到崩潰的邊緣時,都是堅持的意志把她拉了回來。意志的力量,的確是決定成敗的力量。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逆襲的道路上,必須專一地、堅決地、飽含希冀地為一個認定的目標而奮斗。只有擁有足夠強大的決心,才能催生足夠強大的動力。生活雖不盡公平,但高考不失偏頗。賀舒婷用自己的事例告訴人們:一分的血汗,必有一分的回報。
拓展延伸
孫宇晨在《一道論證題》中這樣說道:“我的努力可以說是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高二到高三的上半學期。付諸行動的第一件事是把所有與應試無關的書全部搬回家;第二件事是絕對不進圖書館了,所有課一堂都不能缺;第三件事是收起對老師的愛憎,以求應試的知識為目的;第四件事是保證晚自修的時間,積極地進行應試訓練;第五件事是制訂每天的計劃,完成。”
而我們,又該怎么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