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面對現(xiàn)當代詩歌,不少語文教師束手無策。如何進行現(xiàn)當代詩歌的有效教學,如何讓學生進入詩中體會到詩人的感情,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詩歌的積極性?我們應該進行深入的研討與交流。在朦朧詩《星星變奏曲》的教學中,筆者一改傳統(tǒng)詩歌教學講解內容、分析意象的做法,而是巧設環(huán)節(jié),采用活動法,搭設臺階,讓學生拾級而上。喚醒學生語感,重在朗讀體悟,強調“課堂活動”的趣味性,生成性。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有新的風景;每一次朗誦,都有新的體驗。
關鍵詞:詩歌教學 喚醒語感 選詞 辨句 擬題
【設計思想】
詩歌教學如何體現(xiàn)詩歌特點?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教授、中國當代著名詩人、詩歌評論家王家新在談論中學語文詩歌教學時指出:“要引導學生關注詩的語言本身,因為詩歌是一種語言的藝術,詩歌的魅力往往就是語言的魅力”“注重從審美層面引導學生進入詩歌,真正把詩歌當做詩歌來教,讓教學回歸詩歌本身”。詩人為我們指明了現(xiàn)代詩歌的教學方向。在教學實踐中,筆者以為只有引導學生切實感受到詩歌的語言魅力,運用恰當教學手段,喚醒學生語感,使學生對詩歌產(chǎn)生全身心的震動與共鳴,才能把握詩歌感情,并喚起對詩的熱愛。
《星星變奏曲》是朦朧詩派代表詩人江河的一首重要詩作。這首抒情詩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詩意、春天、溫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東西,表達了詩人對黑暗冰冷現(xiàn)實的否定,抒發(fā)了對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雖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堅定的希望。
在藝術上,《星星變奏曲》頗能體現(xiàn)朦朧詩的特點,它并不直接表現(xiàn)或呈現(xiàn)思想感情,而總是借助一些物象來暗示或間接地表現(xiàn)經(jīng)驗。如,借用星星、詩、蜜蜂、螢火蟲、睡蓮、春天、鳥、白丁香等意象來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凍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風吹落的星星等來代表黑暗冰冷的現(xiàn)實世界。另外,本詩采用兩個基本對稱的詩節(jié)組成,每一節(jié)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設句起頭,具有一氣呵成的氣勢。
但是通過學情調查,學生對當代詩歌接觸不多,也談不上喜愛現(xiàn)代詩(學生不僅對詩歌閱讀不夠,其它文類也是閱讀不夠)。為了吸引學生興趣,筆者決意摒棄以往詩歌教學偏重“意義”分析而忽略語言本身的弊病,采用活動式教學方式推進教學,以“選詞”“辨句”“擬題”三項活動,充分喚醒學生的語感,通過多層次、多角度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感受詩歌語言內涵,把握這首詩的語言形式,體悟詩人表達的感情,進而實現(xiàn)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
【創(chuàng)意設計】
教學目標:多角度分層次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學習詩歌通過變化對稱的句式表達感情的特點。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這節(jié)課老師與大家共享一首詩,我們通過三個活動來學習這首詩。(教師板書:選詞、辨句、擬題)
教師組織學生預習。
師:請大家用各自喜愛的方式讀詩。同時把遇到的不懂的字詞圈畫出來。
學生自由讀詩,并圈畫生字詞。
師生互動,掃除文字障礙。(重點字詞:凝望、朦朦朧朧、寂寞、覆蓋、凍僵、顫抖、疲倦等)
二.選詞
1.讀詩歌,按頭像選填詞語
師:請大家自讀本詩,把自己感覺到的“喜歡”或“不喜歡”的詞語,寫到黑板相應的標識為喜歡和不喜歡頭像之下。
(教師張貼兩個頭像。學生自讀,持筆圈畫詞語。學生自主到黑板上“喜歡”或“不喜歡”的頭像之下寫出選中的詞語。每人書寫詞語的數(shù)量、內容不限。)
教學預設:
喜歡組:光明、星星、凝望、白丁香、朦朦朧朧、詩、春天、螢火蟲、柔軟等
不喜歡組:僵硬、寒冷、疲倦、寂寞、瘦小、凍僵、苦難等
師:請大家用不同的語氣、語調感覺、試讀黑板上的兩組詞語。對黑板上的詞語進一步作出修訂或補充。
師生互動,學生試讀,修訂、補充黑板上的兩組詞語。并請說明理由。
2.增語感,加前綴趣味競讀
師:請大家在兩組詞語之前分別加上“誰不喜歡”“誰喜歡”這樣的句式,試讀喜歡和不喜歡之下的兩組詞語,組織趣味競讀。
示例:
誰不喜歡“光明”,誰不喜歡“春天”,誰不喜歡“柔軟”……
誰喜歡“苦難”,誰喜歡“寂寞”,誰喜歡“凍僵” ……
師:兩組詞語“喜歡”“不喜歡”帶給我們的感覺一樣嗎?
喜歡組詞語讓你想到什么?
不喜歡組詞語又讓你讓你想到什么?
組織學生分享交流感受。
師:大家比較一下,選用“我喜歡”與“誰不喜歡”,這兩種表達有什么不同?(為第二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辨句”鋪墊蓄勢。)
學生回答:
如果是“我喜歡”,只抒發(fā)詩人自己的感受;
而用“誰不喜歡”,除了自己的感受之外,還包括別人,是指“每一個人都喜歡”。
(師生小結活動一:不同的詞語,傳遞的感情不一樣。)
三.辨句
師:這是一首有秘密的詩。為了解開這個秘密,辨句部分,我們分三步進行。
1、明辨句式,體悟思想感情
師:老師請一位同學女生用期待的語氣,朗讀PPT上的詩句。
誰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詩
每個字都是一顆星
像蜜蜂在心頭顫動
一女生朗讀。
師:請大家在第二節(jié)找出與之感情相悖的詩句。
學生發(fā)現(xiàn):
誰愿意endprint
一年又一年
總寫苦難的詩
每一首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蓋在心頭
教師請一男生朗讀,要讀出悲憤苦難。
教師讓學生體會這兩種不同感情,并啟發(fā)學生,找類似相照應的詩行。
誰不愿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
柔軟得像一片湖
螢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
誰愿意,看著夜晚凍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教師啟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詩人用不同的句式表達不同的感情。)
預設:
“誰不需要……誰還會……誰不愿意……誰不愿意……”這一句式,肯定句,表達對光明、對希望的期盼。
“誰還需要……誰還會……誰愿意……誰愿意”這一組句式,否定句,表達的對現(xiàn)實的否定。
2.品析詞語,了解現(xiàn)實黑暗。
師:我們已經(jīng)知道詩人表達了對光明的期盼。那么,這首詩的每一節(jié)的前四句,是否就可以刪去?
教師引導學生品讀每一節(jié)前四句。
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夜里凝望
尋找遙遠的安慰
找出關鍵詞“如果”。
品味“如果”這一詞語的表達作用。
“如果”表示一種假設,詩人用“如果”開頭,表現(xiàn)了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否定!
3.深入閱讀,把握詩人意愿。
師:現(xiàn)實如此黑暗,天上的星星都疲倦了,那即使最瘦弱的星星也被風吹落了,詩人有怎樣的愿望?
學生朗讀: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時候——升起
去照亮太陽照不到的地方
師指導朗讀,重讀“升起”“照亮”等詞語,從而啟發(fā)學生把握作者的意愿和所表達的感情。
(師生小結活動二:利用句式變化,表達詩人強烈的感情。)
四.擬題
師:我們四人小組合作討論,為這首詩擬一個恰當?shù)貥祟},并說明理由。把你們覺得合適的題目,寫到黑板上。
教師組織學生四人小組討論,教師參與這種討論,學生自主到黑板上寫出本小組討論結果。
學生說明所擬標題的原因。
(此環(huán)節(jié),課堂生成不做預設。由學生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在對詩歌詞語、句式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對本詩所表達的感情做出自己的提煉和概括。)
師生合作,朗讀全詩。
五.小結、拓展
謝謝大家,在這節(jié)課上能與老師共享一首現(xiàn)代詩。我們通過“選詞、辨句、擬題”三個活動,感受到了詩人江河在他的《星星變奏曲》所表達的感情。詩歌是 “最抒情”的文學樣式,以后,大家若懂得運用恰當?shù)脑~語,選用合適的句式表達自己感情,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一位詩人。
(作者介紹:馬利云,浙江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浙江省湖州市第五中學仁皇山校區(qū)教師。有二十多篇教學論文發(fā)表在《中學語文教學》《語文教學通訊》《語文學習》《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語文教學之友》《中國德育》《教育探索》《文學教育》《中國教育研究》《語文教學與研究》《語文報》等刊物上。榮獲第七屆"四方杯"全國優(yōu)秀語文教師教研能手一等獎;被評為第一屆"語參杯"全國百佳語文教師。多次在市、區(qū)執(zhí)教示范課并獲得好評。輔導學生寫作,多次獲得國家、省、市級比賽獎項。愛閱讀,樂寫作,著有散文集《行走與思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