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二皇甫是唐代大歷時期詩人皇甫冉和皇甫曾兄弟的合稱, 也是唐代較為著名的家族詩人之一。研究二皇甫的詩歌創(chuàng)作不可不談的就是其家鄉(xiāng)唐代潤州一帶文化氛圍的影響,經(jīng)濟發(fā)展所帶來的文化繁榮、江南群賢宴集詩酒文會等文化氛圍都對二皇甫的詩風形成和創(chuàng)作風格帶來影響。本文從文士宴集詩酒唱和的風氣和皇甫家族家學傳承兩方面來分析唐代潤州文化氛圍對二人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更深入理解二人的學術價值。
關鍵詞:二皇甫 潤州 文化 影響
二皇甫為唐代大歷時期詩人皇甫冉、皇甫曾兄弟之并稱,二兄弟為秘書少監(jiān)、集賢院修撰皇甫彬之侄,俱進士及第。冉,字茂政,十歲即能文,十五歲時為張九齡賞識,獨孤及認為 “其詩大略以古之比興猶今之聲略,涵詠風騷,憲章顏謝”[1]。曾,字孝常,冉之弟也,工詩,天寶十二年楊儇榜進士。善詩,出王維之門。與兄名望相亞,高仲武云:“昔孟陽之與景陽,詩罔慚厥弟,協(xié)居上品,載處下流。今侍御之與補闕,文辭亦爾。體制清潔,華不勝文?!盵2]
一.文士宴集與詩酒唱和的風氣
文人宴集詩酒風流是唐代江南文化中頗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現(xiàn)象。其中中唐時期江南地區(qū)文士的詩會活動尤為突出。作為一種有意識的文學群體創(chuàng)作活動,江南文士開展詩酒文會直接推動了唐代江南文學的繁榮發(fā)展。
文人詩酒宴集在江南有著悠久的傳統(tǒng),其中影響最大,幾乎是后代文士高雅脫俗風流宴集榜樣的,無疑是東晉王羲之在會稽山陰的蘭亭之會。蘭亭詩酒宴集的傳統(tǒng)在唐代江南得到進一步的繼承與發(fā)揚光大,成為唐代江南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
安史之亂后江南成為兩京外的文化中心,大量文士或避亂、或仕職、或漫游而聚集于此,在優(yōu)美的山水之間,文人墨客追慕江南文化傳統(tǒng)的高雅脫俗之風,頻繁而廣泛地開展詩酒文會,誠如皇甫冉所云“壺觴須就陶彭澤,風俗猶傳晉永和”。中唐的文士宴集,較多的是以那些任職江南愛好文學的地方長官或江南本土頗負盛名的文士為中心,周圍聚集一批文士進行群體詩歌創(chuàng)作,詩會中詩歌創(chuàng)作形式多樣,常見的是同詠、分題、分韻、聯(lián)句等,其中最能體現(xiàn)詩會社交性、群體性特點的莫過于各種或大或小的詩會聯(lián)句,聯(lián)句為多人共作一首詩,注重意脈的關聯(lián)、對偶的精當及語言的豐贍,形式技巧要求很高,頗能顯示作家的學識與才華,同時又帶有很強的社交娛樂性質(zhì),所以成為文人集團群體創(chuàng)作的最好的形式。大歷年間鮑防、嚴維的浙東越州詩會和顏真卿、皎然浙西湖州詩會都有皇甫曾的作品留存,《會稽掇英總集》卷二一0皇甫曾《題云門一上人》唱和詩1首,皇甫曾大歷六年為舒州司馬,后卸任閑居丹陽,此時到湖州游歷,故參加了詩會宴集。
大歷十一年冬皎然在常州和皇甫曾、王遘、李縱、鄭說、崔子向、齊翔等人詩會聯(lián)句?;矢υ藭r居于常州,趙州李縱為李紓之弟,大歷間在江南為常州長史。太原祁人王遘大歷中為祠部郎中,定州義豐齊翔,大歷中官吏部郎中、括州刺史,金陵崔子向,工詩好佛,他們當為到常州游歷。皎然到常州遂與諸人詩會宴集,作有《冬日建安寺西院喜晝公自吳興至聯(lián)句一首》《建安寺夜會對雨懷皇甫侍御曾聯(lián)句》《建安寺西院喜王郎中遘恩命初至聯(lián)句》《建元寺西院李員外縱聯(lián)句》等詩。浙東浙西詩會極大推動了大歷時期江南文學的繁榮局面。大歷江南詩人的創(chuàng)作風格向較為內(nèi)斂的細膩纖巧的南朝文風的回歸,皎然在《詩式》卷四“齊梁詩”一條中提及大歷時期江南詩人詩歌創(chuàng)作與齊梁詩的關系:“大歷中,詞人多在江外。皇甫冉、嚴維、張繼素、劉長卿、李嘉祐、朱放,竊占青山白云,春風芳草,以為己有。吾知詩道初喪,正在于此。何得推過齊梁作者?迄今余波尚寢,后生相效,沒溺者多?!别ㄈ淮苏Z指出了江南詩人此時以吟詠山水風月為主的創(chuàng)作特點,與南朝齊梁文學風格的類似,可見中晚唐文學的南朝化傾向即在此時發(fā)端。
江南詩會使得聯(lián)句詩歌藝術趨于完善成熟,尤以大歷時期浙東、浙西詩會成就最為突出。江南詩會為文士切磋詩歌藝術、提高參與者的詩歌技巧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式,同時對整個社會又有一種倡導與示范作用,引導社會的文化風氣,對促進文學的繁榮具有不可低估的意義。
二.皇甫家族家學傳承與文化底蘊
江南文學家族的來源主要有傳統(tǒng)世家大族、新興的普通家族兩類。家族是文化傳遞的重要載體。曲阿的皇甫家族,即皇甫冉、皇甫曾兄弟均進士及第。皇甫冉十歲能屬文,張九齡一見,嘆以清才,辛文房《唐才子傳》贊為:“至其造語玄微,端可平揖沈、謝,雄視潘、張。”[3]皇甫曾亦善詩,出王維之門,其與兄名望相當。
唐代士人家庭往往很早就對子弟進行啟蒙教育。這種啟蒙教育除了父教子或子教孫外,還有兄誨弟?;矢θ?、皇甫曾兄弟即是如此,據(jù)獨孤及《唐故左補闕安定皇甫公集序》云:“母弟殿中侍御史曾字孝常,與君同秉學詩之訓,君有誨誘之助焉。既而麗藻競爽,盛名相亞,同乎生者,方之景陽、孟陽?!被矢θ讲粌H與弟弟一起學詩,而且還輔導教誨弟弟,最終二人俱能為詩,時人將他們比作西晉著名兄弟詩人張載、張協(xié)。
皇甫冉、皇甫曾兩兄弟生活在肅、代宗時期,其活動范圍基本在家鄉(xiāng)潤州及江南地區(qū),他們與當時活躍于江南地區(qū)的眾多地方官詩人及詩僧、隱士相互酬唱。如大歷三年,張繼避亂江南,有詩贈皇甫冉表達思念之意,皇甫冉答張繼的贈詩云:“悵恨南徐登北固,迢遙西塞恨東關。落日臨川問音信,寒潮唯帶夕陽還?!保ā冻陱埨^》)?;矢θ接诖诖髿v初在京城長安任左補闕,大歷五年回老家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省親。這時其好友張繼正在洪州(治所在今江西南昌)任轉(zhuǎn)運使判官,先寫了一首《奉寄皇甫補闕》的六言小詩表示思念之情,皇甫冉就寫了這首七言絕句作為酬答。
詩人因思念友人心切而登高遠望,“悵”字統(tǒng)領全詩,為全詩定下抒情基調(diào)。次句點染?!疤鲞b西塞限東關”,西塞山在鄂州武昌(今湖北大冶)東長江邊上,與洪州相鄰;東關指秣陵關,在潤州上元(今江蘇南京)。詩人登高遠眺,不見友人,只見長江浩茫,阻隔東西,非但不能減緩思念之情,反而增添惆悵之感。這首詩前三句直接敘寫別情,選用五個相互關聯(lián)的地名,恰到好處地通過空間的遼闊阻隔傳達出友情的綿遠深沉。后一句融情于景,以寒潮的無知反襯出人的有情,并借助夕陽這一傳統(tǒng)意象點染離愁,從而產(chǎn)生悵然不盡,情意悠長的藝術效果。而貫穿全詩的,還有一條渺渺茫茫,潮漲潮落的長江水,予人以時間、空間和友誼的更為深層的體味。endprint
皇甫兄弟生長于吳越水鄉(xiāng),吳人率真尚勇的習性和山水隱逸的風尚在他們身上有著較好的保存,使他們在與朝廷權貴交往時,雖然態(tài)度卑恭,心情迫切,還不至于如大歷十才子一般搖尾乞憐,雖渴望仕進,但二人的多次辭官之舉也表明了他們對于行藏之路的態(tài)度還是較為灑脫的。值得注意的是,二皇甫多生活于家鄉(xiāng)潤州,在他們的筆下,出現(xiàn)了很多關于對潤州風土人情的描寫,如皇甫冉的《雜言迎神詞二首》,此詩作于他及第前由洛陽歸潤州時期。這兩首詩運用簡單明了的語言詳細地描述了其家鄉(xiāng)潤州的民間祭祀風俗:
啟庭戶,列芳鮮,
人心望歲祈豐年
露下占衣,月隱壁;
神心降和福遠客。
目妙吵,心綿綿,因風托雨降瓊筵。紛下拜,屢加篷
---《迎神》
氣凄凄,人寂寂,風回雨度虛瑤席。來無聲,去無跡
---《送神》
南方普遍都有好鬼淫祠的風俗,皇甫冉的這首詩運用吳地的方言,為讀者展現(xiàn)了一幅地方人民祭祀祈福的民俗圖。這首詩是運用楚辭體和吳地方言進行創(chuàng)作,展現(xiàn)出潤州地區(qū)吳頭楚尾的地域特色。
在文人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優(yōu)秀的家學淵源和文化底蘊往往更便于家族詩人在藝文上的研習切磋,其崇宗意識又增強了家族自豪感與凝聚力,促進后輩仰追先賢,且往往于傳承中尋求突破,從而極大地促進了唐代文學的繁榮興盛。
三.結(jié)語
二皇甫作為大歷時期江南家族詩人的杰出代表,其創(chuàng)作主題與風格深受家鄉(xiāng)潤州一帶文化氛圍的影響,潤州一帶盛行的群賢宴集詩酒文會以及皇甫家族兄弟相協(xié)的學習氛圍和家學底蘊都為二皇甫的創(chuàng)作帶來不可小覷的影響。
注 釋
[1]獨孤及《唐故左補闕安定皇甫公集序》(《全唐文》卷三八八)
[2]高仲武《中興間氣集》卷下
[3][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四庫全書·史部》)卷三
參考文獻
1.[宋]歐陽修等.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元]辛文房.唐才子傳[M].北京:中華書局,1995.
3.[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3.
4.景遐東.江南文化與唐代文學研究[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5.王超.皇甫曾研究.碩士學位論文,中國知網(wǎng)
6.張云婕.二皇甫詩歌創(chuàng)作研究.碩士學位論文,中國知網(wǎng)
(作者介紹:楊春曉,湖北師范學院文學院2013級地域文化與文學專業(yè)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