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利峰
(宜興 214221)
陶藝是陶藝家借助陶瓷原料,通過人為的創(chuàng)作,使之具備實用或審美的功能,以表達人們的思想個性、情感心理、意識審美等,它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一種文化載體。作為中國傳統(tǒng)陶藝中的后起之秀與中堅力量,紫砂壺始終給予人豐富的感知和享受,它將藝術和人文情感的融合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將陶藝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集泡茶實用、藝術欣賞和情感傳遞等功能于一體,內外兼修,深得世人所厚愛。
在近六百年的紫砂壺發(fā)展歷程中,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精品佳作層出不窮,經典壺型數(shù)不勝數(shù),盡管制壺人的創(chuàng)新理念也一直在更新,傳統(tǒng)和改革也在不斷碰撞相融,但一些十分經典的傳統(tǒng)造型卻歷久彌新,不僅沒有被歷史湮沒,反而更呈現(xiàn)出風雅之姿,古韻新意齊集一身,內涵豐富,令人愛不釋手,比如傳統(tǒng)的“蓮子壺”便是代表之一,時至今日,制壺人依然熱衷于制作這一壺型,延續(xù)精髓、表達情懷、樂此不疲。這把“如意蓮子壺”(見圖 1)就是在傳統(tǒng)“蓮子壺”的造型基礎上,又增添了如意紋裝飾,畫龍點睛,使整把壺形神俱佳,精氣俱現(xiàn),蓮子、如意等物體的文化寓意也被融入到壺中,成為作品重要的內在組成部分,賦予其清清蓮子之禪味品性,吉祥如意等美好祝福。
圖1 如意蓮子壺
紫砂壺具有一定的造型特征,傳統(tǒng)的壺型可分為幾何形體、自然形體和筋紋形體三大類,其中幾何形體又可分成圓器和方器,不同的造型具有完全不同的表現(xiàn)風格和審美元素,其制作技法也各有差異,但總體上依然離不開“方匪一式,圓不一相”的原則,即使是創(chuàng)新壺型,也多半是基于傳統(tǒng)之上的改進,它始終更注重材料自身的語言,保持茗壺的屬性。
“如意蓮子壺”的整體造型保持了傳統(tǒng)“蓮子壺”的特征,包括式樣、比例、線性等,都幾乎無異,它古拙簡潔,并因典型的圓器造型而更顯珠圓玉潤、骨肉亭勻、素面朝天。整器為圓球形,壺身圓中稍扁,豐腴飽滿,給人親和貼近之感;壺蓋中間盈起,弧度恰到好處,并與壺口相切,子母線對應,飽滿和順,從而使壺蓋與壺身融為一體,更顯示出壺身的圓潤;壺蓋上加一顆圓珠鈕,愈顯高聳,與壺身形成大小體積上的視覺沖擊感,顯得上部輕盈、下部穩(wěn)??;一彎小流胥出于壺肩,輕巧嬌嬈、曼妙生動;耳形壺把略微外撇,如美人手臂作叉腰狀,亭亭玉立之姿猶顯,不僅比例均衡,而且拿捏有力,壺把與圓潤飽滿的壺身相得益彰,形成嬌憨可愛的風姿。整壺形似圓圓蓮子,抽象生趣,俏麗似閨閣女子,典雅大氣、古韻盎然。
蓮子家族造型各異、形態(tài)不一,此件“如意蓮子壺”造型為經典蓮子款式,也應證了佛家“蓮由心生,心生萬相”的道理。蓮子小巧清雅,是人們十分喜愛的植物,也是藝術創(chuàng)作中喜聞樂見的題材,蓮子形紫砂壺向來具有普遍性,但依然受人追捧,尤其是其豐富的寓意和精神情懷,更促使“蓮子壺”提升了意境之美。比如,蓮上有荷,荷下有藕,寓意佳偶(藕)天成;藕內有絲,寓意絲絲(思思)不斷,即使不在一起也思念不斷;蓮子還寓意著子孫滿堂、多子多福,早生貴子這一風格更是一直沿用至今;蓮子有心,寓意“郎有心,妹有意”,于佳偶天成,和和美美。另外,蓮子更有清廉、高潔、不落俗塵等優(yōu)秀品質,乃中國文人君子精神的象征。此壺以素面朝天的造型來表達美好之意,更傳遞清清蓮子之格,內涵飽滿。
如意,是一種象征祥瑞的器物,古時候曾作為民間搔癢的工具,流行于全國大部分地區(qū)。魏晉南北朝時期,如意得到了普遍的使用,成為了帝王及達官貴人的手中之物,被賦予“回頭即如意”的吉祥寓意。梁簡文帝蕭綱有詩云“腕動苕花玉,衫隨如意風”,可見其還是文人雅玩之物。中國人對如意有著特別深厚的情感和與生俱來的喜愛,它表達著事事順心如意,是大眾情感的載體,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如意有著本質的個性,同時也直接表達了吉祥這一情感成分,所以將其作為陶藝創(chuàng)作的元素也是十分自然合理的。
“如意蓮子壺”除了保持蓮子壺型外,如意裝飾也是恰到好處,既豐富了美感,使整器不顯單調,又增添了如意吉祥這一層情感寓意。壺蓋上以同樣的泥料貼兩對如意,彼此相交,以蓋鈕為中心,形成十分精密的對稱效果,整體花形婉轉,線條流暢,紋路簡潔有序、疏密適當,凸起的浮雕質感獨有一份別樣的雅致和美麗,不但增添了如意的韻味,更傳遞出富貴吉祥、福氣安康、財運連綿、節(jié)節(jié)高升等美好祝福。
紫砂壺藝是一門陶瓷藝術,而一件件實態(tài)的作品就是紫砂藝人創(chuàng)造的結晶,它們通常在意境上展現(xiàn)動人之美,在造型藝術和裝飾的空間內,賦予紫砂壺獨有的人文情懷,促進了壺與人的共鳴。
[1]楊永善.陶瓷造型三題[J].文藝研究.2003(01):131-135.
[2]郁偉杰.紫砂藝術的審美和鑒賞[J].陶瓷科學與藝術.2011(03):30.
[3]史俊棠,盛畔松.紫砂春秋[M].上海文匯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