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韻
摘要:本文對2000-2014年期間的爾蘇藏族音樂研究文獻進行梳理、總結,并對其發(fā)展現(xiàn)狀進行研究,期望對以后相關研究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關鍵詞:爾蘇藏族 音樂 研究綜述
一、概述
爾蘇藏族是生活在我國西南藏彝走廊的藏族分支,人口約三萬多,主要分布于四川省境內的石棉、漢源、越西、冕寧、木里、甘洛、九龍這七個縣。其使用語言是屬于藏語系藏緬語族的爾蘇語,學術界根據其使用方言的區(qū)別,將爾蘇語劃分為東部語言、西部語言和中部語言三個方言區(qū)。
我國學術界對爾蘇藏族的調查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四川民族識別調查組進入這一地區(qū)的調查。①從21世紀開始我國政府和學術界提高了對爾蘇藏族的關注,如2006年5月,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在石棉縣正式成立“爾蘇木雅藏族研究中心”,2007年,石棉縣爾蘇藏族“環(huán)山雞節(jié)”被列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期間學術界對爾蘇藏族的研究也日益豐富,涉及廣泛。根據筆者對網絡文獻數(shù)據庫(CNKI、讀秀、超星)和實體書籍的整理發(fā)現(xiàn),這期間發(fā)表的期刊論文有40余篇,文集1本、著作3本。從研究成果上來看,雖然大多數(shù)是從爾蘇藏族的宗教信仰、語言、風俗習慣、服飾文化、社會等方面進行研究分析,只有極少部分的音樂研究,但是這些關于爾蘇藏族音樂的研究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本文以時間發(fā)展為脈絡,對2000-2014這14年的爾蘇藏族音樂研究文獻進行系統(tǒng)的整理、梳理,希望能夠較為客觀的、清晰的整理出這一時間段爾蘇藏族音樂研究脈絡、整體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為爾蘇藏族音樂的深入研究和文化發(fā)展提供文獻參考。
二、研究文獻梳理及分析
從筆者目前收集整理的資料來看,爾蘇藏族音樂的研究主要體現(xiàn)在民間歌舞和民間舞蹈這兩大版塊:
(一)爾蘇藏族民間歌曲研究
爾蘇藏族能歌善舞,用當?shù)厝说脑拋碚f“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因此民歌在爾蘇人的生活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因此目前對爾蘇藏族的民歌研究是爾蘇藏族音樂研究的一個重要部分,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這些研究中既有對爾蘇藏族民歌整體全面的分析,也有對爾蘇藏族區(qū)域性民歌研究。
《爾蘇民歌研究》②一文中首先根據爾蘇藏族歌唱的內容和曲調,把爾蘇藏族民歌分為了情歌、山歌、苦歌、喪歌,同時對每一種民歌都采用了爾蘇藏語的稱謂。并對每一種民歌都進行了詳細分析。其次還對爾蘇藏族特定場合的民歌進行了闡述分析,并總結性的描寫了它的表演過程。雖然文章中對每一類民歌都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但是并沒有對其音樂形態(tài)展開深入細致的闡述分析。
《涼山州爾蘇藏族民歌特征研究》③這是一篇關于爾蘇藏族民歌的區(qū)域性研究成果,文章中一是對該地區(qū)地理文化背景(地理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進行了概述性的介紹;二是對爾蘇藏族的民歌種類、結構、內容、藝術特征進行了詳細的探討。三是以《打獵歌》《歡聚之歌》《酒歌》《情歌》《出嫁歌》《出嫁的姑娘想阿媽》的曲譜為例,分析了其歌詞大意及音樂形態(tài)。
《石棉縣蟹螺堡子爾蘇藏族音樂調查報告》④也是一篇關于爾蘇藏族區(qū)域性民歌的研究,對四川省雅安市境內石棉縣蟹螺堡的爾蘇藏族音樂進行田野調查并記錄,并對這一地區(qū)少量的器樂、民歌、歌舞音樂進行了調查收集記錄??梢哉f涉及的范圍是比較廣的,但是文章的重點收集是在民歌和歌舞音樂這兩方面。對其音樂形態(tài)、歌詞大意進行分析,并且對該地區(qū)的音樂特征進行了總結,這是這篇文章中的一個亮點,另外這篇文章還提到了爾蘇藏族中為數(shù)不多的儀式音樂,這在很多文章中是沒有涉及的。
《石棉爾蘇藏族民歌藝術特征探析》⑤這是目前僅有的一片關于爾蘇藏族區(qū)域性民歌的碩士學位論文,在文章中作者將曲牌這一概念引入爾蘇藏族民歌中進行研究。選取了《薩里安多曼》《鮮花開在涯子上》《覺里曼姆》這三首在爾蘇藏族中廣為流傳的歌曲進行分析研究,和前面的文章相比,這篇文章的研究更加深入透徹。另外這篇文章還關注到了爾蘇藏族的環(huán)山雞節(jié)儀式音樂《覺里曼姆》,并制作成了曲譜,這也是本文的一個亮點。
(二)爾蘇藏族民間舞蹈研究
從整體上看,目前對爾蘇藏族民間舞動研究其研究方法受到了人類學、民族學、民族音樂學等多種學科的影響,其內容呈現(xiàn)出多元化。并且作者從歷時與共時、局內與局外、本體與文化,對爾蘇藏族具有典型意義的舞蹈文化進行解讀。如《川西南爾蘇藏族勞動舞文化研究》⑥《甘洛藏族爾蘇傳統(tǒng)舞蹈文化探究》⑦,前者主要選擇了爾蘇藏族具有典型性意義的栽秧舞、打墻舞、訓牛舞等勞動舞蹈進行分析研究,并且闡述了其文化符號意義及社會功能意義。后者屬于爾蘇藏族區(qū)域性舞蹈研究,選取了四川甘洛縣地區(qū)爾蘇藏族具有特色的打獵舞、碰肩舞、婚慶舞蹈進行研究,作者對其形態(tài)和表演過程都有詳細的記錄,同時也闡述了相關的文化意義。
三、結語
綜上所述,目前對爾蘇藏族音樂這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對還是較少的,且主要集中在民間歌曲和民間舞蹈這兩方面。民間歌曲的研究主要展示了爾蘇藏族單聲部民歌,沒有爾蘇藏族多聲部民歌的專題性研究,另外對爾蘇藏族宗教儀式音樂的專題性研究也是一大空缺。因此筆者對今后爾蘇藏族音樂研究提出以下幾點,為研究者在研究方向和實際工作中參考。
(一)研究內容的專題化、深入化
爾蘇藏族的音樂內容是豐富多彩的,極富民族特色。關于它的研究應該深入詳細,形成專題性的研究。比如對它的民間歌曲研究,可以對其中某種類型的民間歌曲進行深入的剖析探討,甚至對某個區(qū)域、某個村落的民歌研究。
(二)研究方法、研究視覺的多樣化
爾蘇藏族音樂的研究方法,還應該采用其他的研究方法來完善對它的研究,可以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打破現(xiàn)在有限的研究方法。比如口述史、統(tǒng)計法等等。目前對爾蘇藏族的研究視覺還比較單一、范圍比較狹窄,多數(shù)成果是對其音本體的研究。日后的研究,應該跨學科、多視覺,把音樂和其他學科結合在一起研究。
注釋:
①http://baike.haosou.com/doc/5561392-5776501.html
②馬毅,包天天:《爾蘇藏族民歌研究》,《音樂時空》,2012年第2期。
③袁艷:《涼山州爾蘇藏族民歌特征研究》,《西昌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第1期。
④楊楚:《石棉縣蟹螺堡子爾蘇藏族音樂調查報告》,《商》,2014年第25期。
⑤周小鳳:《石棉爾蘇藏族民歌藝術特征探析》,四川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⑥古濤:《川西南爾蘇藏族勞動舞文化研究》,《中華文化論壇》,2014年第10期。
⑦吳曉霞:《甘洛藏族爾蘇傳統(tǒng)舞蹈文化探究》,《華人時刊》,2014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