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璟
這一半與那一半——《小說月報》2015年第六期印象
高璟
老前輩王蒙先生雖已步入耄耋之年,但依舊壯心不已。不得不承認他有著過于常人的旺盛精力。讀他的小說,常能感覺到滾滾而來一瀉千里的氣勢。這種大江東去不可遏止的奔流狀似乎是獨屬于王蒙的一個標簽。人的文字是能反映他的思維結構的,所以,僅就這個中篇而言,可以感覺得到,他的思維依舊活躍靈敏四通八達舉一反三縱橫捭闔。能擁有這樣機敏大腦的八十多歲的老人家,不多不多。
王蒙在寫作中是有野心的,這個野心就是他的不服老,精神上,思想上,語言上都在努力地與時俱進著。作為一個資深作家,一個文學時代的開啟者,王蒙留給我們許多值得回味學習的東西。所以他已經不再需要用新的作品來證明自己了,可他卻依然在不停筆地寫著,這實在讓怠惰如我輩的后來人汗顏。但實話說,這個老人拼命地要跨上飛奔的時代列車的姿態(tài),難免讓人心生同情。
在這篇小說里,作者以第三人稱的視角塑造了一個名叫沈卓然的老知識分子。他因痛失愛妻而備受打擊,在愛妻墓前,意識流突然涌動,回憶起了自己曾經犯過的那些不為人知的小錯,盡管那些錯無足輕重,但卻始終擱置在他心底。人是一種非常復雜的感情動物,記憶的選擇與遺忘往往沒有什么規(guī)律可循,王蒙寫出了作為一個個體的內心感受,同時也一定會觸發(fā)許多讀者對自己內心隱秘的回望。這種坦然承認過去的“懺悔式”書寫在許多國外小說大家那里都看到過,無一不是經典,以王蒙的功力也完全可以寫成一個中國式的“懺悔錄”經典小說。
所以小說如果寫到這里就此打住,還是蠻別致的,因為在那個初中女英語老師身上很有戲,夠讀者回味。但作者卻一時煞不住了,任由思緒蔓延下去,于是一出“夕陽紅”版《非誠勿擾》(我指的是馮導的電影)隆重上映了。但在這段冗長的三段式故事里,新意是沒有的,故事是刻意編織的,人物形象是精心選取的,看完是沒有收獲的。
幸虧小說在最后重回了正軌,沈卓然在妻子去世六年之后再次來到她的墓地,以心靈獨白的形式結束了全文。
作者三段式的“非誠”故事,有著明顯的向流行文化靠攏的意圖,他可能意在向大家展示他的多才,并希望借此獲得年輕讀者對這篇小說的喜愛。連小說標題都散發(fā)著一種對流行語匯的刻意追隨。說實話,我更希望從老作家身上讀到一種長者的智慧。人常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意思是老人家的閱歷、經驗、智慧,以及待人看事的通達與寬厚會給晚輩們許多啟發(fā)與教益。但王蒙卻以一種近乎于輕浮、戲說的態(tài)度去試圖迎合年輕人的閱讀口味,不得不說這是一種丟西瓜撿芝麻的錯誤選擇。
葉廣芩的地名系列小說又出新作。打動人心的依舊是細節(jié),讓人感懷的依舊是對人性溫情的詠嘆。
巷子里的老鄰居形形色色,在其中一對父子的身上更是有著非同一般的故事。老唐因為有留學日本的經歷,娶了日本妻子回來,還生了一對兒女,可惜后來四口人天各一方,老唐帶著略有些癡呆的兒子貍生活在北京,從事著低賤卑微的工作,艱難而樂觀地生存著。兒子貍雖然經常被同齡孩子欺負,但卻憨憨厚厚,天真善良。作者以自己為原型,用一個孩子的身份來參與故事發(fā)展,毫不掩飾地回憶自己頑劣的童年經歷,每每讓讀者會心。故事寫到“文革”階段,一樣發(fā)生了令人揪心的情節(jié),但好在作者未在此處作過多糾纏,在人物命運經歷了一番起起落落之后,很快來到了六十年后,作者給了故事一個圓滿明亮的結局,人性當中的善與美,懺悔與寬容都給我們提供了一種閱讀之后的安寧與妥帖。作為一個相對年長的女作家,葉廣芩的小說散發(fā)著與她的年齡身份極為相稱的綠玉一般溫潤的光澤。
這應該算是一篇標準的打工文學,作者通過有些荒誕的故事情節(jié)反思了打工男女在都市中的非正常情感關系。故事首先講述一個在技工學校工作的非正式教師方全與一個正經的發(fā)廊女溫燕同居在一起,但他們選擇同居并非全部出自于對對方的愛,而是基于一種生存的需要,他們只看眼前,不問明天,更不去描繪那些遙不可及的未來。
某天,一個因為尋女心切而有些錯亂的中年女人的闖入打亂了他們按部就班的生活,攪起了一場又一場的風波和鬧劇。方全和溫燕不得不面對他們在極力回避著的那些有些問題。女人橫亙在他們二人的生活中,像一顆眼中釘一樣拔也拔不掉,她近乎粗暴地干涉他們私生活。倆人則費盡口舌想盡辦法想讓這個女人離開,可她卻在此時提出一個匪夷所思的條件,那就是這對男女必須懷上孩子!原因何在?讀者都在屏息等待這個要命的答案,可作者卻以一句“為什么?你聽著,我來告訴你為什么?!苯Y束了全文。
短篇小說如果是這樣的結尾,肯定行不通,但中篇似乎可以這樣來。因為作者已經在故事的講述過程中將他想表達的主題一點點地滲透了出來。結局留一個懸念,也似乎并無不妥。但對于我這種打爛了無數(shù)砂鍋的人來說,這個交代太含混了些。至少應該讓我們感覺得到,這個女人為什么會盯上方全,她有什么證據(jù)證明自己的那個連名字都沒有提到過的女兒是真實存在的一個人,且曾經和方全在一起過,哪怕她留下過一紙書信也好。她的女兒是死是生,也是讓人揪心的一件事情。如果有足夠的交代,或許這個結局不會這么令人費解,至少我會這樣理解:她已失去了女兒,于是移情于溫燕,希望自己能像溫燕的母親一樣關心她一回,以彌補自己曾經在親生女兒身上的虧欠。這一切只是我的猜想,大家各自解讀吧。
我所說的瑣碎就是全文不太能吸引我一行一行地去細讀。不知是語言上的問題還是情節(jié)上的問題?;蛘叨呒嬗?。
許多事件的真相在網絡力量的參與下會很快真相大白,但也有一些復雜得說不清的事件,會在網上掀起一輪輪的爭執(zhí),不同的聲音此消彼長,劇情的不斷反轉直讓各方看客目瞪口呆。
在作者的這篇小說里,作者著力塑造了一個帶著正義感的小賣部老板娘,她勇于發(fā)聲,愿意站出來為他人作證,這種精神令人欽佩。但她也是這個社會中的一個凡人,看人看事也難免會帶上先入為主的好惡,這些都是意料之中的,所以我們無法苛求她如電子探頭般準確地還原事發(fā)過程。但當她由一個旁觀者被動地轉變?yōu)橐粋€事件的“女二號”后,事情開始有些失控了。街坊鄰居的驅逐,夫妻關系的緊張,甚至“女一號”兒子前來尋仇,都讓這個直言者的身心不堪重負。在故事結尾,劉曉娜在夢境中虛擬了自己在法庭上的完美表現(xiàn),但她又不得不面對與“女一號”結下的這個梁子,這個被撕扯著的“證人”因巨大的壓力,而在清晨的最后一個夢里,讓自己躲在被窩里咬下了一截舌頭。
看到這里,小說積蓄已久的力量集中爆發(fā)出來。然而作者并沒有就此打住,而是讓我們看到了夢醒后的劉曉娜依然還是那個堅強果斷的劉曉娜,她依然帶著決絕的心情走向法庭去再次作證。
故事已無所謂誰是誰非,這就是讓人復雜難言的人生。作者直面社會熱點問題,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的思考,故事波瀾層層激蕩,有著一種基于現(xiàn)實又高于現(xiàn)實的文學思考。
近期,青年作家雙雪濤接連發(fā)表了幾篇各具特色、頗有分量的中短篇小說,比如《跛人》,比如《大師》,比如《聾啞時代》,這些作品各自帶著獨屬于作者個人的風格印記,且具有一種令人過目難忘的特質,這使得他在蓬勃生長的80后作家群中確立了自己的風格與位置。
這篇《平原上的摩西》,進一步展現(xiàn)出了在諸多青年作家身上難得一見的思維嘗試與敘事廣度。作者在謀篇布局、敘述視角,以及人物命運設置方面,都可謂綿密細致,匠心獨運,使得作品充滿了豐富多樣的解讀可能性。
在這篇小說中,作者選用了“多人自述”互相補充印證的方式來結構故事,使得眾多人物的內心世界都得到充分展現(xiàn)。故事的時間跨度將近三十年,主線是兩個孩子的成長,副線則是兩起刑事案件的偵破。但就在這兩條相對明確的敘事線之外,作者還為我們呈現(xiàn)出了在三十年社會進程中的許多社會事件與人物命運,比如“后文革”時期的社會生態(tài)、婚姻結構,比如國企改制與工人下崗潮,比如作為城市精神的廣場雕塑的變遷史,比如各階層人物在三十年間命運的浮沉等等。這些背景性的描述文字,如同畫家筆下襯托主要人物的背景,因為它的纖毫畢現(xiàn),使得畫作有了更加豐富的層次感和觀賞性。
少年莊樹與少女李斐,在一個大院里成長,雖家庭背景迥異,但他們之間經歷了一個由遠及近的過程,并進而產生了一種類似于青梅竹馬的關系,但隨之他們卻在一個特定的日子之后突然失去了聯(lián)系。這種“失聯(lián)”看似由于客觀的搬家造成,實則不然。故事結尾,所有的懸念得以揭開,才發(fā)現(xiàn)其中隱藏著一個巨大的隱痛。那個特定的日子,是圣誕前夜,兩個孩子約好了要一起去郊外點一堆野火。少女李斐牢牢地記得那個約定,并且想盡辦法要去赴約,而男孩子卻忘記了。也就是在那個夜晚,許多人物的命運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那個冬夜,為了抓捕殺害了五名出租司機的連環(huán)殺手,一個喬裝成出租車司機的刑警偶然搭載了一對形跡可疑的父女。經過觀察,他認定那個中年男人高度疑似嫌犯,于是計劃馬上拘捕他。當時他倆都在車下,但一輛路過的大卡車卻把出租車撞翻,并向刑警飛了過來,那一瞬間,刑警下意識地向中年男人舉起了手中的槍。結果刑警受重傷,繼而死亡,中年男人左腮中槍。那輛被撞翻的出租車里,坐著的正是帶著汽油瓶去赴約的少女小斐,她因這次車禍下肢癱瘓。那個被擊中的“嫌疑犯”是李斐的父親老李,一個下崗工人。他當然與連環(huán)殺人案無關,但是這個夜晚之后,他已無法證明自己的無辜。之后,這對父女在一個開診所的老朋友和其兒子的幫助下,開始了隱姓埋名的生活。直到多年以后有兩個城管被接連殺害,死去刑警的手槍重現(xiàn)江湖,警方才開始重新調查起這件懸案。
此時的男孩莊樹已成長為一個出色的刑警,而且參與到了當年那個連環(huán)案件的偵破之中,在辦案過程中,他漸漸發(fā)現(xiàn)這個案件與自己有扯不斷的關系。在小說結尾,作者讓莊樹與李斐再次重逢,在湖面上,兩個各自劃著一條小船,一番交談之后,所有的懸念得以揭開。
回到主題,我們看到了兩個孩子的成長,以及他們在成長中的隱痛。莊樹的隱痛來自于與父母關系的緊張與隔閡,還有他在少年叛逆期里走過的那些彎路??梢韵胂?,當莊樹得知那個圣誕前夜發(fā)生的悲劇與自己有莫大關聯(lián)的時候,這種痛還會更深一層。而李斐的隱痛則來自于多個方面,單親家庭,經濟窘迫,意外事故,和對父親的深深歉疚(如果那夜她沒有執(zhí)意外出赴約,父親也不會受傷并走上一條不歸路。)此外作者還稍帶寫了診所的繼承人孫天博,在他身上也深藏著許多沉重的東西。他兩次看到父親的亡靈向他交代事情,顯然,這種因為上一輩人的“義”而加在他頭上的責任感,讓他活得很累。
故事以《圣經》中“摩西分?!钡膫髡f貫穿全文,這個意象有著多重的含義和隱喻,通過在文中不同段落處的反復再現(xiàn),讓讀者不斷思考與感悟,頗有回味。
這篇小說情節(jié)緊湊,信息量極大,可以看出作者縝密的思維和精心的設計。情節(jié)如此復雜,人物關系如此千絲萬縷,卻都在他胸有成竹的掌控之中。需要細讀才能領悟其中的前因后果,而許多巧妙的構思都是在讀完之后才在回味中慢慢體會出來的。比如主要人物老李,并沒有作為自述人出現(xiàn)在各個小節(jié)中,但毋庸置疑,他絕對是貫穿全篇故事的核心人物。作者這種“猶抱琵琶”式的處理自有他的良苦用心,連刑警蔣不凡死去的亡靈都有自述的機會,他卻沒有?;蛘?,他的內心太復雜,無法說得清楚。又或者,作者有意讓讀者去文中發(fā)現(xiàn)老李,理解老李。他在“文革”中“善”的表現(xiàn),在知青歲月里“義”的表現(xiàn),在女兒面前“慈”的表現(xiàn),在鄰里面前“禮”的表現(xiàn),在工廠中“忍”的表現(xiàn),在車禍現(xiàn)場“惡”的表現(xiàn),在城市雕像前“忠”的表現(xiàn),在“懲處”造成惡城管時“俠”的表現(xiàn),無不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當然,這篇小說也不是就達到了盡善盡美的程度。作者采用的多人物自述式結構層次太過繁復,使得作品的頭緒顯得多了一點。例如對傅東心的描寫就有過多之嫌。關于莊德增的發(fā)家史也給了不少的筆墨,但其實他們都是次要人物。刑警蔣不凡的自述那一節(jié)的處理也似乎不夠合理,因為他在那晚已受重傷并成為植物人,已沒有了進行自述的機會。不如改成趙小東的間接敘述更自然一些。因為那晚的事件真相是可以借由李斐之口得以完整呈現(xiàn)的。
不喜歡這樣比較老套的故事。敘事手法也好,故事情節(jié)也好,都顯得笨笨的。以前也看過劉老師的一些作品,但都不似這篇顯得像個新手寫的,而且還是個上了年紀才開始學寫作的新手。
所謂的一半是新,指的是故事描寫的對象是一對剛離異的年輕夫婦,北漂,網戀,裸婚,以及向父母隱瞞已離婚的事實,這些關鍵情節(jié)都是比較新的,至少是新世紀以來人們熱衷于書寫的東西。另一半的舊則是因為敘述語言上的陳舊。如果硬要找一些新東西,那就只能算是作者濃墨書寫的哭喪情節(jié),男人哭,女人哭,孩子哭,哭聲似乎化解了每個人心中的塊壘,風雨過后,兩人似乎又找到再續(xù)前緣的感覺。
我們這里評價哭喪的人,常常這樣說——看某人,哭得那么傷心,還不是在借哭別人的機會來哭自己的不如意?這篇小說看來也是這個路數(shù),安子君對只見過兩次面的“前公公”的死能有多少感傷,可不只是為了應付場面才醞釀了這一番假戲真情?
矛盾如果真能靠哭一場就解決,那它本身也就不是什么矛盾了。看來安子君還是愛著董云聲的,只不過是不甘心自己的“貧賤命”罷了。
作者安排董云聲在離異后遠赴寧夏去做快遞員,似乎這樣的設定有點牽強,逃離北上廣的人可能會有,但跑去寧夏只不過是從事這樣一份工作,似乎還是在我堂堂帝都更有前景吧?
再婚男人和新女友一起搞定女兒,三個人一起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正能量比上一篇小說還要多一點。至少人家是不差錢的。所以,也擔得起這樣一個“完美無瑕”的題目。準繼母出于對繼女的真情,而采取了一點小小的手腕來“收買”并“制服”她,顯得還是非常睿智的。但愿這種心機不要用在婚后的生活中,這樣聰明的女人,一般男人還是難以駕馭的。我覺得男人們都寧愿娶一個簡單一點的憨直女子。
由于一些客觀原因而失之交臂的愛情我們看到過很多。最令我揪心的還是看張愛玲的《十八春》時,曼楨被姐姐囚禁之后,世鈞到處找不到她。兩個彼此深愛卻又被生生阻隔的男女為我們演繹了一出悲情故事。文珍這篇也有這樣一個主題,只不過,故事里除了旁人的干擾之外,還有兩個當事人的不夠決斷。這種不決斷也是他們各自性格上的怯懦。
女主人公是從恨開始的,因為男主人公遇事后的不擔當。這種恨在經年累月的時光沖刷之后,顯然是變淡了,并漸漸轉化為一種悔,后悔自己不夠勇敢,沒有放膽去愛,所以一直是一種受困的心理。當她下決心要到他上課的地方看看他時,她可能是帶著這種悔意去的。于是兩個多年未見的舊戀人重逢了,這次重逢沒有什么激情,反而像是這兩個人在一種云淡風輕的氣氛中進行了一次成功的心理治療。女人知道了自己不再愛男人了,因為她都不愿給他留自己的電話號碼,糾纏她多年的恨也罷,悔也罷,都消逝在風中了,她的包袱終于被卸下來了。當然,男人也因為坦承了自己當年的心理糾結與對她的歉疚,而得到了一種情感上的紓解。
女作家是非常擅長于這類題材寫作的。文珍寫得也很精巧,特別是在文末點明她給他的電話號碼是胡謅的,使得這段感情以一種出人意料的方式戛然而止了。短篇小說似乎就應該是這個樣子。
去年以來,看過周李立的四個短篇,有著鮮明的個人特色,都在不動聲色地描摹這俗世中的世相百態(tài)。故事講得從容沉穩(wěn),結束時也不刻意追求短篇中常見的那種石破天驚的逆轉效果,但作者筆下的人物形象卻極具代表性,主人公似乎就是生活在你我他中間的那個路人,那個鄰居,那個單位同事。
例如這篇小說,這個被庸常人生的種種瑣碎裹挾著前進的都市白領,他在理想與現(xiàn)實的落差面前,一點點適應,一點點習慣于接受種種既定事實。就連那個他曾反復質疑過的不符合力學原則的騎馬人雕像,最終也在換了另外一個觀察角度之后,呈現(xiàn)出一種存在即合理的面目。而作為物理專業(yè)畢業(yè)生的他因始終搞不清一輛進口二手嬰兒車的結構而郁悶不已,可令人大跌眼鏡的卻是,等他交到妻子手中之后,那嬰兒車卻瞬間就被她合攏了。這兩件看似毫無關聯(lián)的生活小事,被作者準確地提取出來,以藝術化的手法呈現(xiàn)出來,產生了一種放大鏡般的效果。我姑且將周李立的短篇寫作手法命名為“放大鏡”式寫作吧。作者筆下的這對夫妻的關系也很生動而有趣,妻子聰明,精于算計,且十分會調動丈夫的積極性,實在算是妻子中的極品了。贊一個!
眾所周知女作家寫大題材確實要相對吃力,所以周李立很巧妙地找到了更適合發(fā)揮自己特長的寫作角度。這種“放大鏡”式的寫作,展現(xiàn)出了作品獨特的風格與價值。在我心目中,80后女作家群里又添了一名實力主將。
因為是新人,所以作品顯得稚嫩了些,但好在是真性情的完全表露,所以也就不去挑什么毛病了。在描寫“我”請?zhí)妹萌コ砸瓜哪且欢卫?,表妹的貪吃、肥胖、早熟、無情的形象躍然紙上,而能把火葬場的見聞像講段子一樣捧出來跟大家分享的作家也實在不多。
如果作家計劃一直沿著這條路奔下去的話,還是頗可以引來一些眼球的。只是我覺得,這種表面上的刻薄還是需要內里的溫情打底,才不會讓人反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