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立國,毛延生
(1.常州工程學院 江蘇 常州 213164;2.哈爾濱工程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一次別離》:小成本里的大情感
婁立國1,毛延生2
(1.常州工程學院 江蘇 常州 213164;2.哈爾濱工程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一次別離》是伊朗導演阿斯哈·法哈蒂的作品,是一部投資僅30萬美元的小成本電影。影片圍繞一對中產(chǎn)階級夫妻的離婚事件,以小見大的反映了伊朗社會中法律、宗教、生活三者矛盾下普通民眾間樸素的大情感,讓我們感受到信仰讓人心向善的強大力量。
別離;人性;信仰;誠實;勸善
如果不是因為華語市場9600萬美元的大制作電影《金陵十三釵》在“申奧”路上被30萬美元小成本電影《一次別離》半路攔截,弄得鎩羽而歸,國人恐怕沒有幾個人會去關注這部伊朗電影。在全球電影人眼里,《一次別離》幾成了“神作”的代名詞,[1]該電影橫掃各大國際獎項,獲2011年第61屆柏林電影節(jié)獲金熊獎、最佳女演員和最佳男演員銀熊獎,第69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至今,影片仍在全球影迷中持續(xù)著熱度。
“我不在意我父親是否還認識我,只要我知道他是我父親就行了。”
“我決不能發(fā)誓,我不能要他們的賠償金,那樣真主會懲罰我們的女兒的?!?/p>
這是《一次別離》中的臺詞,這些樸素的話語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美好。有觀點認為這部電影并非贊美人性也非思考人生,而是一則關于國家的寓言,認為護工瑞茨代表著這個國家最底層的受宗教束縛的群體,而影片中兩個迷茫的孩子特梅和索瑪婭則代表著伊朗迷茫而困惑的未來。[2]但筆者卻認為這部影片能持續(xù)熱度的根基就在于它讓觀眾看到了在窘境中掙扎的人們所展現(xiàn)的人性之美。本文將圍繞這一點來做具體闡述。
西敏為了給女兒特梅一個好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想帶著丈夫納德和女兒一起移民,但是納德因為父親患有老年癡呆癥需要人照顧,堅決反對移民,西敏只好到法院起訴離婚,法官駁回了西敏的離婚請求。西敏獨自搬到了娘家。納德因為分身乏術,雇傭了一個年輕女護工瑞茨。瑞茨是個虔誠的教徒,對于給生活不能自理的納德父親換褲子和洗澡等問題,她感到禁忌重重,加上有孕在身,還有個年幼的女兒跟在身邊經(jīng)常添亂,瑞茨感到疲憊不堪。第二天,瑞茨由于腹痛需要立即去看醫(yī)生,于是她將納德父親綁在床上就出門了。納德回到家,發(fā)現(xiàn)父親被綁并跌在地上差一點死掉,同時還發(fā)現(xiàn)家里抽屜里的錢也少了(他懷疑是瑞茨偷的),暴怒之下,他將瑞茨推出家門。當晚,瑞茨流產(chǎn)住院,瑞茨的丈夫哈特德將納德告上了法庭。法官告訴納德如果他是在知道瑞茨懷孕的情況下而將她推倒,他就構成了謀殺罪,就要坐牢。納德否認知情,反過來控訴瑞茨把他父親綁在床上而私自外出的行為。一旦證據(jù)確鑿,瑞茨也將面臨牢獄之災。于是雙方各執(zhí)一詞,兩個階層之間爆發(fā)激烈對抗。
最后,納德出于對瑞茨一家的同情撤掉控訴,同時做出妥協(xié)愿意對瑞茨一家進行巨額賠償,惟一的要求是讓瑞茨手按《古蘭經(jīng)》發(fā)誓。面對《古蘭經(jīng)》,瑞茨不敢撒謊,并講出實情:她的流產(chǎn)實際上是由車禍造成,而車禍的原因是瑞茨去街上尋找走失的納德父親。真相已經(jīng)大白,生活恢復原位。然而,“別離”最終還是要到來。影片的最后,納德與西敏再次來到法院離婚,影片在響起的音樂聲中結束,導演用開放式的結局把選擇留給了觀眾。
吳宇森曾經(jīng)在分析自己的大片《赤壁》失利的原因時悲痛地說:“中國電影已經(jīng)陷入‘大片情結,,現(xiàn)在的大片,以為千軍萬馬就是大片,我的《赤壁》也犯同樣的毛病,我們請來了好萊塢的特技專家,韓國的特效專家,還有內(nèi)地和港臺的藝術人才來共同合作,但劇本比較薄弱,太多的篇幅放在場面上,故事缺乏一種濃厚的人文精神,這是功力不足?!保?]
與所謂的大制作、大場面、大特效電影相比,《一次別離》算得上是一部“簡陋”的小成本電影,總共只花了三十萬美元。沒有高科技大場面,也沒有超級明星。然而,這樣一部表面看上去沒有任何一點“星光”的電影,卻能收獲各項大獎,打動了挑剔的評委和觀眾,成為經(jīng)典,筆者認為其靠的就是小成本里的大情感。
(一)不著痕跡的愛情
對于人類永恒的情感“愛情”,導演似乎并沒有專門去表達,從電影中兩對夫妻的現(xiàn)狀(一對要離婚;另一對丈夫?qū)ζ拮佑斜┝A向)也讓人看不到愛情的美好和希望,但觀眾們?nèi)匀豢梢詮囊恍┲虢z馬跡中感受到愛情的力量。
西敏與納德。第一,西敏在離婚法官和護工面前都堅決的說納德是一個好男人,極力維護納德的形象;第二,在獲知納德被護工瑞茨告到法院,因交不起保釋金而只能被法院監(jiān)禁,西敏立刻把納德父親接到自己娘家照料,第二天又即刻拿娘家的房產(chǎn)證去作抵壓,保釋納德。如果不是有愛情基礎,一般人很難做到如此患難與共。哪怕即將離婚,愛情仍給人強大力量。
瑞茨與哈特德。為了替丈夫還債,掙錢度過家庭難關,已懷孕四個半月的瑞茨瞞著丈夫外出打工,自己再疲累也沒有一句怨言。如果不是深愛自己的丈夫,又如何能做到如此無怨無悔,風雨相攜。
(二)感人至深的親情
相比較于“愛情”元素的不著痕跡,導演用了較多精巧質(zhì)樸的手筆去“以小見大”地表達了感人至深的“親情”。
納德與父親。納德寧愿離婚也不愿意跟西敏移民,其原因就是不想拋下患老年癡呆癥的父親。這一條以“孝”為主的親情線一出來便擊中了觀眾的內(nèi)心,這背后是一份用愛堅守的難以割舍的親情;納德回家看到父親雙手被綁,跌倒在地,心痛不已因而憤怒推向女護工,等等,親情的自然流露與現(xiàn)實無奈的糾結讓觀眾不由感同身受。古今中外,各種宗教,各家學說,都不約而同地把“孝道”尊為人倫之首。以孝為主的親情是納德堅守的做人底線,哪怕犧牲愛情也不能拋棄父親;以孝為主的親情也深深地撞擊著全天下為人子女的觀眾的靈魂。
特梅與父母。盡管才11歲,特梅已經(jīng)懂得了利用親情進行“博弈”。她愛爸爸,也愛媽媽,她希望他們?nèi)齻€人生活在一起。西敏第一次搬離家時,特梅選擇留在她爸爸身邊,因為她知道,只要她不走,她媽媽肯定還會回來。這種親情“博弈”對一個11歲孩童來講相當無奈,也非常殘忍。為了不讓父親入獄,從不撒謊的特梅在法官面前也選擇了撒謊,這也許是她平生撒下的最大謊言,這個謊言讓她內(nèi)心痛苦,一邊是親情,一邊是孩童像白紙一樣的純潔世界,兩者的矛盾與糾結倏忽間讓那一片純白漸行漸遠。這又何嘗不是我們每一個成人走過的成長之路。
如果說特梅為了親情在法官面前撒下平生最大的謊言,是她向純潔的孩童世界作痛苦告別,那么影片最后特梅不得不在法官面前做出跟隨爸爸還是媽媽的艱難抉擇,則是她屈從于現(xiàn)實生活向幸福圓滿作的痛苦告別。一個還有兩個月就滿11歲的女孩,有著快樂的童年,幸福的家庭,卻不得不對這一切告別,當特梅泣不成聲難以說出心中所擇的時候,觀眾們隱忍又悲痛的情感也開始爆發(fā)。在這樣的巨大爆發(fā)中,導演把特梅的選擇權留給了觀眾,其實也是把殘酷的靈魂拷問留給了成人。當然,電影中關于“親情”的描述還有很多,例如為了女兒能有個好的教育和生活環(huán)境,西敏寧愿舍棄眷念的丈夫執(zhí)意移民;為了不給女兒的生活帶來罪惡,瑞茨不敢在《古蘭經(jīng)》面前發(fā)假誓從而獲得能解救她們一家于水深火熱中的巨額賠款等等。影片讓我們感嘆:親情在我們靈魂的最深處,永遠難以割舍。
(三)溫暖人性的友愛
《一次別離》整部電影都圍繞著別離的無奈,謊言的糾結,親情的心碎等主要場景展開,鏡頭充滿灰冷陰暗之感,但導演仍沒忘記用幾筆淡淡的“友愛”來提升一下人性的溫度,給人深深的人文關懷。
鏡頭一:一貧一富兩個家庭三代人開心玩球。電影開場沒多久,即出現(xiàn)了納德、老年癡呆的爸爸、女兒特梅、女護工瑞茨的女兒一起玩球的快樂場面。三代人,來自本沒有交集的一貧一富兩個家庭,沒有誤解怨仇,沒有病痛折磨,大家都笑的開心無比,想必觀眾都希望這溫馨動人的場面能夠永遠持續(xù)。
鏡頭二:公交車上的友愛。瑞茨在回家的公交車上出現(xiàn)了頭暈目炫的癥狀,當時因為車里擁擠她沒有座位只能站著(她年幼的女兒坐著),而旁邊的陌生乘客看到后,讓出位置給她坐下,勸她好好休息保重身體。筆者相信,這個場景的安排導演除了要表達瑞茨肚痛為她后面的流產(chǎn)埋下伏筆之外,還通過對社會底層民眾生活的細微觀察,敏銳的捕捉了這個群體之間樸素自然的人文情感,讓人溫暖感動,同時也讓感嘆社會越來越冷漠、跌倒了也沒人攙扶的觀眾審視自己的內(nèi)心。
鏡頭三:鄰居太太的溫暖之手。住在納德一家樓上的鄰居太太肯定也屬于這個城市的富有之人,她骨子里應該是對護工瑞茨有著階級偏見的,這從她兩次對瑞茨的警告就可以看出:一次是警告她別遲到;一次是警告她別把垃圾漏在樓道上。但是當瑞茨被納德推出家門,跌倒在樓梯上傷心痛哭的時候,鄰居太太卻毫不猶豫的向瑞茨伸出了溫暖之手。相比較于納德暴怒的推搡之手、特梅默默的關門之手,鄰居太太伸出的溫暖之手是那么及時和讓人感動,這份關心問候超越了階級偏見,完全出自人性的那份本能。
鏡頭四:丈母娘的無私援助。西敏與納德已經(jīng)處于分居狀態(tài),兩人隨時就要離婚,而丈母娘與這個女婿之間也即將沒有任何關系,按常理,此時的丈母娘對女婿肯定是疏遠冷淡的。在得知納德被告上法院可能要入獄后,丈母娘非但沒有落井下石,反而熱心地去法院看望他,還把自己的房產(chǎn)證拿出來作抵壓,解救女婿,這份無私的感情也讓觀眾看到了人性的美好。
《一次別離》里的“友愛”的鏡頭還有很多,比如盡管對瑞茨把老人獨自綁在家里的行為還氣憤未平,但納德和西敏聽說瑞茨流產(chǎn)住院后,立刻趕去醫(yī)院看望她,正是這一善良的舉動帶來了后面故事的高潮,也差一點毀掉了納德的后半生。
(四)滌蕩靈魂的信仰
如果導演僅僅為表達普世倫理之下的親情、友情、愛情,那么《一次別離》這部電影還不足以給人強大的心靈震撼??少F的是,導演把人性的情感放到了信仰之下,使電影足夠撞擊心靈,滌蕩靈魂。
信仰讓人心向善,因為信仰,我們看到電影里出現(xiàn)的每個人都是善良的,不管是法官還是平民,不管是認識的還是不認識的人,也不管是成人還是孩童,大家都用“善”維護著自己做人的準則與社會的秩序。在“善”的基調(diào)下,影片中惟一的兩次暴力行為也并沒有讓觀眾感受到人性有多么的丑惡。一次是憤怒的納德推向有孕在身的瑞茨,觀眾一面同情可憐瑞茨,一面又覺得納德因為父親被綁受傷而做出的憤怒行為情有可原;另一次是瑞茲的丈夫哈特德在醫(yī)院里得知是因為納德推了瑞茲而導致其流產(chǎn)后,粗魯?shù)拇蛳蚣{德,哈特德的瘋狂舉止,應該看作是一個男人失去孩子的憤怒,雖然過激,但并非不可理解。從中可見該片多重困境中的“私欲”或泄憤行為總是透漏著一定的“合情性”,[4]這都應歸功于宗教信仰的勸善力量。
因為有信仰,善良的心在面對“誠實與謊言”的糾結掙扎時會痛苦和不安。當納德說了謊,護工瑞茨說了謊,女教師說了謊,女兒特梅說了謊,他們都受到了內(nèi)心強烈的譴責。信仰越虔誠,對說謊行為的譴責與痛苦就越深,這一點在護工瑞茨身上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相比較于富有家庭出身的西敏的獨立光鮮,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瑞茨面容暗淡憔悴,但她虔誠地信仰真主,熱愛生活,熱愛她的丈夫和孩子,任勞任怨地盡她所有的力量讓全家生活下去。但是當要求她手按《古蘭經(jīng)》發(fā)假誓,從而獲得改變他們生活現(xiàn)狀的賠償款時,她卻選擇了信仰,選擇了誠實,這也成為影片最精彩的高潮部分。信仰的力量,讓人心生敬畏。虔誠的教徒瑞茨深信說謊會受到懲罰,謊言會對自己的女兒不利。她可以忍受生活帶給她的窮苦、苦難、不公甚至責罵,卻無法做到用一個沒有人能戳穿的謊言來改變苦難,獲得美好。信仰使她堅守著善良與誠實,她熱愛家人,希望她們一家人能安靜純潔、沒有罪惡地生活在一起,這是她心靈上最大的圓滿和幸福。
《一次別離》被國際電影評論家定義為“新現(xiàn)實主義電影”。[5]“新現(xiàn)實主義電影”的宗旨就是反映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強調(diào)日常性、紀實性的美學原則。雖然我們沒有生活在伊朗這個宗教色彩濃郁的國家,甚至無法深刻體會和全面理解這個國家的民眾在信仰面前堅守向善和誠實的做人準則,但劇中普通人在當代生活中,面對各種情感的糾結和困境、以及信仰與人性的矛盾和沖突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樸素力量與美麗心靈,卻能讓我們在感動之余產(chǎn)生共鳴,同時審視自己的內(nèi)心,深刻的反省。
[1]蘭波.《一次別離》中國啟示錄:電影需人文憂思和當下關懷[EB/OL].鳳凰網(wǎng),2012-11-20.
[2]盧茜.生活的片段,國家的寓言——電影《納德與西敏:一次別離》主題分析[J].戲劇之家,2014(09).
[3]何玉新.大制作難敵小成本國產(chǎn)影片何去何從[N].天津日報,2013-07-03.
[4]唐燦燦.從《別離》透視伊朗文化中的善性表達[J].電影文學,2013(11).
[5]肖鷹.《十三釵》與《一次別離》的距離:人性[N].東方早報,2012-02-28.
J905
A
1007-0125(2015)12-0103-03
本文為2014年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中世紀英國文學勸善思想專題研究”(項目編號:2014SJB490)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