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池
1941年3月的一天,26歲的江津人肖林行色匆匆,奔走在通往紅巖村的石板路上。
一路上,他腦海中回響著剛剛接到的指示——“請你立刻前往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有新任務!”
在重慶,肖林表面上的身份是民生公司職員。其實,他是中共秘密黨員,黨內化名肖旭初。
來到八路軍辦事處,肖林走進辦事處處長錢之光的辦公室。
一見肖林,錢之光熱情地說:“旭初同志,稍作休息,一會兒,周恩來同志要找我們談話?!?/p>
不一會兒,周恩來走了進來,與他們簡短寒暄后,隨即切入正題——黨的活動需要大量經費,這些經費不能光依靠撥款和支援,還要我們開辟“財路”……
八路軍辦事處和中共中央南方局黨組織活動經費拮據(jù),如不及時解決,會影響大后方的統(tǒng)戰(zhàn)工作。
聞言,肖林明白了——他要“像資本家一樣去做生意、賺錢”。
那天夜里,三人詳細討論了在重慶開展經濟工作的計劃。
走出辦事處,肖林覺得肩上沉甸甸的。
1941年4月,肖林辭去原來的工作,同妻子王敏卿回到江津,創(chuàng)辦了“恒源字號”商行,主營土紗、食糖、植物油等商品。
為了降低成本,肖林夫妻既當老板又當伙計。很快,“恒源字號”就打開了局面。
當年年度結算,“恒源字號”盈利頗豐。
隨后三年,“恒源字號”日益壯大,發(fā)展為“大生公司”,經營項目也擴大到五金、木材、藥品等。
生意日益興隆,肖林的名聲也響了起來。
一次,一位朋友找到肖林:“能否借一筆錢給我救急?”
“抱歉,我公司也急需用錢周轉,這錢我不能借給你。”肖林拒絕。
“有了錢,就忘記了老朋友,真是沒良心!”朋友大怒,拂袖而去。
慢慢地,親朋眼中的肖林變了,變成了“一毛不拔”的守財奴。有人還在背后罵他:“財迷心竅”“滿身銅臭”……
對親朋的誤解,肖林只有淡淡一笑。
而對另一些“朋友”的用錢需求,肖林總是有求必應。
時不時地,夫妻倆會收到錢之光的指示——取多少錢、何時何地交付。
他們總是立即照辦。
肖林交付的金錢,為南方局黨組織開展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提供了經費保障——
中華劇藝社排演抗戰(zhàn)戲《大地回春》時,經濟拮據(jù),演員們餓著肚子演戲。周恩來讓錢之光送去慰問品,這筆開支就是肖林提供的。
著名學者馬寅初因抨擊時弊失去工作,全家生活困難。周恩來指示《新華日報》刊登馬寅初文章,支付高額稿酬,錢是肖林提供的。
…………
“我們是衣著華麗的‘神秘送款人?!比舾赡旰?,曾與肖林并肩戰(zhàn)斗的妻子王敏卿回憶道。
肖林為黨“從商”期間,自始至終無人監(jiān)督,可他從未擅動公司一分錢。
后來,肖林按指示結束公司業(yè)務,上交資金約合黃金12萬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