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學柏
1937年11月下旬,南京港,逃難的人潮蜂擁而至。
其間,一個個包裹著神秘機器的木箱,堆積于港口。
工人來往奔走,將一個個木箱抬上船。
一個身著中山裝的中年男子,焦急地指揮著這場運輸。
男子不時抬起頭,向東南方張望。
東南方天際線外,已隱約響起槍炮聲。
在那里,守衛(wèi)江陰要塞的中國軍隊,正在拼死抵抗準備進攻南京的日軍。
男子收回目光,催促工人:“快些,請再快些!”
他名叫李承干,是金陵兵工廠廠長,也是一名秘密的中共黨員。
就在這個月的16日,李承干接到國民政府命令:人員設備全部西遷重慶,以保存民族兵工業(yè)之實力。
這年底,李承干帶著人員設備,順利抵達重慶。
1938年3月1日,工廠復工,同時更名為國民政府兵工署第21兵工廠。一個月后,新式重機槍像潮水般涌出21兵工廠,運往抗日前線。
工廠安全了,李承干依舊很急——
新廠區(qū)剛布置妥當,他就連夜組織人員趕工。
新設備一到新廠區(qū),他就帶領技術人員加緊調試。
為了研發(fā)新武器項目,他親自組建技術團隊。
…………
對于李承干的嚴厲,全廠上下無一人表示不滿。他們知道,廠長心里蘊藏著一個夢想。
“中國士兵是我見過的最好的戰(zhàn)士,只要善加培養(yǎng),再加上現(xiàn)代化的裝備,他們將戰(zhàn)無不勝!”一位美國盟軍教員曾如此贊嘆。
可是,對貧弱的中國而言,“現(xiàn)代化的裝備”是一個遙遠的夢想。
正因為裝備低劣,在抗日戰(zhàn)爭初期,中國軍人只能用血肉之軀去阻擋日軍的機械化部隊——
在平型關上,小米加步槍的八路軍指戰(zhàn)員,迎著日軍迫擊炮和重機槍的轟擊一次次英勇沖鋒。
在上海城內,為防止開火時槍栓崩掉,中國士兵被迫用麻繩綁住老掉牙的舊式步槍。
在臺兒莊外,我軍將士因為沒有反坦克裝備,只能身綁手榴彈,撲向日軍坦克。
…………
那些悲壯慘烈的畫面,那些舍身赴義的身影,讓身為中國兵工人的李承干夜不能寐。
他是那么希望——有朝一日能讓祖國的保衛(wèi)者們也用上飛機和大炮!
為此,他和同事們開始了廢寢忘食的研究和生產(chǎn)。
為激勵全廠斗志,李承干將自己的夢想融入廠歌:“戰(zhàn)以止戰(zhàn),兵以弭兵,正義的劍是為保衛(wèi)和平……”
隨后,李承干親自研制出24式馬克沁重機槍、82迫擊炮等新式武器,因性能精良獲得國民政府9次嘉獎。
抗戰(zhàn)期間,21兵工廠共生產(chǎn)輕重機槍2.95萬挺、迫擊炮7660門、步槍29萬多支、炮彈360多萬顆以及手榴彈、炸藥包若干。
這些武器彈藥,被源源不斷地運往抗日前線,支撐起中華民族的英勇抗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