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陽
1963年,周總理特批,國家計委從援外經費拔出???584萬,“引東江水濟香港同胞”。一項宏大工程拔地而起,迅速解決了香港的百年水荒。如今,這項工程已經默默運轉了半個世紀……
滄桑歷史曾使香港與內地隔絕往來,但政治無法改變兩地山河相依、血脈相連的事實。港人的柴米油鹽水從來就沒有離開過、也離開不了大陸。
據統(tǒng)計,香港市場95%的活豬、100%的活牛、33%的活雞、100%的河鮮產品、90%的蔬菜、70%以上的面粉都由內地供應。
今天,許多香港人并不清楚,他們喝的每十杯水里,有七八杯來自大陸。
新生代也逐漸忘卻了這座三面環(huán)海的城市曾經飽受缺水之苦的歷史,他們認為有水喝是理所當然,難以體會水的珍貴。
2015年3月1日,是東江對港供水50周年紀念日,對于香港,對于央港關系,對于東江流域,對于粵贛兩省,這是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日子,值得世人追懷過往,憶苦思甜,飲水思源。
香港大旱1963
盡管氣候潮濕多雨,但香港三面環(huán)海、地表缺少河流湖泊,降水只集中于春夏兩季,且狹小的土地無法有效貯存雨水,崗巖巖層更是無法提供充足的地下水,這些因素疊加,使香港成了一個淡水奇缺的彈丸之地。
上世紀60年代以前,香港“靠天吃飯”,主要靠收集山澗水和雨水,每逢大旱,水荒必至。水荒意味著“制水”(粵語),意思就是“限時供水”。對于上了年紀的香港人,年輕的時候停水限水是家常便飯。
1962年秋至1963年夏,香港遭遇世紀大旱。那是一場夢魘——河塘干枯,田園龜裂,水荒使20多萬人逃離家園,水塘庫存水僅夠供全港350萬市民飲用43天。
港英當局不得不實施嚴厲的制水措施,每天供水4小時,從1963年6月1日起,每4天才供水一次,每次4小時。喝水、洗澡、洗衣都成了問題,在街頭常常能看到全家人提著水桶輪流排隊取水的場景。
當時家住九龍的泰先生今年67歲,據他回憶,每家每戶,鍋碗盆瓢,只要能裝水的,都要派上用場,為了“搶水”,一家子經常輪流停工、停學。
“當時的水價一路飆升,吃一份叉燒飯才5分錢,一桶水卻要5塊錢?!背錾?943年的宋女士回憶道?!懊繎羧思矣闷鹚畞矶季蚣毸悖丛柘疵姿紩ζ饋砣ネ系貨_水。這么多年來,我一直保持這個節(jié)水的習慣?!?/p>
用飛機布散干冰人工造雨失敗,宗教團體舉行祈雨法會不見功效,臨渴掘井挖出的卻是絕望的泥漿,當局油輪每日赴珠江口取水仍無力填補用水缺口……
當時有個民謠傳遍全港,它唱道,“月光光,照香港,山塘無水地無糧,阿姐擔水去,阿媽上佛堂,毋知幾時沒水荒”。這首歌謠成為了一代港人的集體記憶。
周總理特批解水荒
早在上世紀20年代,港英當局就有從內地引水的構想,但由于淡水屬于稀缺性戰(zhàn)略資源,水供應的背后是政治影響力的爭奪,而香港又處在英國殖民體系的亞洲前哨,地緣位置十分敏感,港英政府出于政治考量,一直沒有付諸實踐。
二戰(zhàn)后,香港經濟迅猛崛起,人口移民激增,供水缺口越來越大,1959年的一場旱災,民生超越政治,迫使港英政府于1960年與廣東省政府達成協(xié)議,由深圳水庫對港每年供水2270萬立方米。
1962~1963年水荒期間,香港的旱情史無前例,即使深圳水庫將供水量增加了1.2倍,仍然無力扭水荒局面。
一時間,香港中華總商會、港九工會聯(lián)合會等香港各界的信函如雪花般涌向北京求援。1963年6月,港英當局代表來到廣東,提議修建從東江引水補給香港的供水工程。由于正處冷戰(zhàn)時期,中英分屬兩大敵對陣營,香港又夾在其間,談判并不順利。
1963年12月8日下午,周恩來總理在出訪非洲前專程轉經廣州,聽取廣東省水利電力廳的詳細匯報以及省委、省政府的意見??偫懋敿赐獠⑴鷾试摲桨?,并作出指示:該工程事關港九300多萬同胞生計,應從政治上來看問題。
“對于這項浩大的工程,中國政府將承擔全部工程的設計和修建,并負擔全部費用?!碑敃r,國家財力十分緊張,但經總理批示,國家計委負責同志仍從援外經費撥出專款3584萬元,以支持香港盡快解決用水問題。
1964年2月20日,“廣東省東江-深圳供水灌溉工程”(以下簡稱“東深工程”)動工興建。這是一項實現(xiàn)北水南調的宏偉工程。
東深工程的要點,是在東莞橋頭鎮(zhèn)的東江邊取水,開挖一條3公里長的人工新河道,把東江水引入石馬河,在石馬河和雁田水,分別建五個和三個抽水站,各站將水位抽提5~8米不等,總計抬高水位46米,讓東江河水逐級上升,令河水改向,從北向南倒流注入深圳水庫,再經過3.5公里長的輸水鋼管輸入香港。
一位當年奮戰(zhàn)在建設現(xiàn)場的一線人員對整個工程做了一個形象比喻:如同一座由北向南、高達四五十米的“大滑梯”,東江水沿著北面高低不等的“梯級”,逐級被提升上梯頂的雁田水庫,再沿著“滑梯”(沙灣河)注入深圳水庫。
1965年2月27日,“東江-深圳供水灌溉工程落成典禮”在東莞塘頭廈舉行,港九工會聯(lián)合會和香港中華總商會向典禮大會贈送了兩面錦旗。第一面上書“引水思源,心懷祖國”;第二面,“江水倒流,高山低首;恩波遠澤,萬眾傾心”。
工程宏大 用時11個月
東深工程規(guī)模浩大,鑿山劈嶺、架管搭橋,任務重,時間緊。
謝念生是當年支援“東深”工程施工第一線的一名廣東工學院的大四學生,據他回憶,當年,廣大公社干部、社員群眾,對港九同胞的苦難,感同身受;對黨中央、省委的號召,一呼百應。一夜之間,荒郊野嶺的工地蓋滿了工棚、磚屋,人聲鼎沸。建設大軍由上萬人組成,肩挑人扛,工程開展得熱火朝天。
但是,由于當時整片南粵大地深陷旱局,水利專業(yè)人員分散在各地一線搶修,“東深”技術人員數量嚴重不足。就在這工期緊、技術難、政治壓力大的燃眉之際,廣東工學院積極配合組織,將80多位水電專業(yè)的大四學生調往一線,支援“東深”。謝念生就是其中之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