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義
我國古代,老人的年紀多被文雅的美稱所代替。特別是壽誕之日或者是向其問候時,更是多以花甲、古稀、耄耋、期頤等敬稱相呼。
人們常說,“人生百歲”,五十歲就是“年逾半百”。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天命之年”就是五十歲的另一種稱呼?!抖Y記·曲禮上》中的“五十曰艾”,是說老年人頭發(fā)蒼白如艾蒿,所以五十也叫艾老。
我國干支紀年是以60年為一輪回的,故有60歲為“花甲之年”的說法。又由于孔子說過“六十而耳順”,所以60歲又稱作“耳順之年”。其他還有耆年、平頭、還歷之年、杖鄉(xiāng)之年等,也都是對60歲老人的敬稱。
杜甫《曲江》詩句“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是70歲稱作“古稀之年”的緣由。杜甫這句詩不過是說70歲是人生的一道門檻,并沒有稀有之例,早在漢代,王充就在《論衡》中說過:“上壽九十,中壽八十,下壽七十”,既然是“下壽”,何來稀有。事實也證明,古代70歲的人并不“稀”,就拿唐代來說,以白居易為首的“香山九老”,人人都在70歲以上?!墩撜Z》中有“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之說,所以“從心之年”也是稱呼70歲老人的。
“六十杖于鄉(xiāng),七十杖于國,八十杖于朝”。既然有“杖國之年”,肯定有“杖朝之年”了,這就是八十稱作“杖朝之年”的來歷。但八十歲到九十歲,還是多稱作“耄耋”。耄、耋也是語出《禮記》,但在古代,很少連用,常常分別代表八九十歲和七八十歲。如今的耄耋,是年老、高齡的代名詞,是高齡的統(tǒng)稱。
“百年曰期頤”,也是《禮記》上說的。 “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居處動作,無不待于養(yǎng),故曰頤?!?/p>
老人年齡的美稱,有時可以加在一起計算。南宋詞人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參加一位150歲老人的壽宴時,夫妻二人被推舉為老壽星寫一副壽聯(lián)。趙明誠提筆寫了上聯(lián)“花甲重逢,又增而立歲月”;李清照揮筆寫了下聯(lián)“古稀雙慶,復添幼學青春”。上聯(lián),“花甲”是60歲,“花甲重逢”就是120歲,再加上“而立”30歲,正好150歲;下聯(lián)呢“古稀”為70歲,“古稀雙慶”應為140歲,再添上“幼學”是10歲,正好也是150歲。天衣無縫,妙趣橫生。
不只有整十整百才有美稱,這中間的很多年齡都有敬稱。郭沫若曾和華羅庚談論,“順暢之年”是66的雅稱,應源于民間酒令中的“六六大順”;七十七稱為“喜壽”,是因為草書的“喜”字是由“七”、“十”、“七”三個字組成的;88稱“米壽”,是因為“米”字里面含有“八”、“十”、“八”三個字;至于99稱為“白壽”,是因為“百”字去“一”就是“白”字的緣故。還有一個“茶壽”是108歲。原來“茶”的“艸”字頭是由兩個“十”字組成的,中間的“八”字和下面的“木”字,正好是“八十八”,再加上上面的兩個“十”,恰巧是108。
馮友蘭88歲壽誕之日,寫了一副壽聯(lián)自娛自樂:“何止于米,相期以茶;心懷四化,意寄三松?!?同時還給自己的同齡人金岳霖也寫了一副壽聯(lián):“何止于米,相期以茶;論高白馬,道趨青牛。”這里的“米”、“茶”,就分別指“米壽”和“茶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