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和春
[摘 要]當前,很多課堂都存在著少慢差費的現(xiàn)象。低效課堂普遍存在著四種形態(tài):忽視興趣,味同嚼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互動單一,氣氛沉悶;知識本位,目中無人。而高效課堂都有其共同的特點:重目標引導;重學生自學;重當堂訓練;重合作學習。課堂教學應(yīng)從低效走向高效。
[關(guān)鍵詞]低效課堂 癥狀 高效課堂 特征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24-003
學校的核心工作是教學工作,而課堂是實施教學工作的主陣地。只有激發(fā)學生自我學習的教學,才是真正的教學。當前,很多語文課堂忽視學生主體地位,漠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被動聽講,連起碼的學習興趣都沒有,味同嚼蠟,課堂效率當然低下。
一、低效課堂的癥狀
1.忽視興趣,味同嚼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边@句話我們耳熟能詳??骂I(lǐng)在《中國的孩子全部輸在起跑線上》一文中說道:“教育的原則和方法是否正確,關(guān)鍵在于過程中是否造成兒童一種愉悅的興奮,是否引起興趣和愛好,以提高兒童學習的主動性。”言下之意,教學之中,若未能造成兒童一種愉悅的興奮,或者未能引起兒童的興趣和愛好,或者未能提高兒童學習的主動性,都算不得成功的教學。說得尖銳并且直白一點,未能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的教學,縱使班級平均分遙遙領(lǐng)先,都算不得優(yōu)秀的教學。
唯有興趣,才能喚醒主體意識、激發(fā)主動性,才能引領(lǐng)一個人一步一個腳印邁向成功的殿堂。如果問:前蘇聯(lián)高爾基這位大作家是誰教出來的?我們無從知曉。如果硬要說是誰培養(yǎng)了他,那么只能說是“興趣”。高爾基只上了三年學——用現(xiàn)在的眼光來看,只是一個半文盲。但是他對閱讀有著濃厚的興趣,不管到哪里打工,都想盡一切辦法找書來讀。書讀多了,知識自然多了,視野自然開闊了,思想自然有了,自然就有了創(chuàng)作的沖動。因此,是興趣引領(lǐng)著他從半文盲成長為大作家。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從小對昆蟲有著濃厚的興趣,即使父母再三阻攔,甚至責打,也未能削減其對昆蟲的癡迷,法布爾最終在昆蟲學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可見,學習興趣應(yīng)該成為教學工作中值得關(guān)注的第一要素然。課堂中,如果所有學生都能真正自主,他們學習的興趣必然日益濃厚,必然會感覺到學校生活、課堂生活是幸福的。
2.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課堂教學必須面向全體,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的每一點時間里,都能有效地動起來——這應(yīng)該作為有效、高效課堂的一個重要標桿。
走進課堂聽課,大多教師往往會被執(zhí)教者以及少數(shù),甚至個別學生的精彩表現(xiàn)所迷惑。教師及少數(shù)學生表現(xiàn)得十分精彩,于是乎,聽者就覺得這節(jié)課是精彩的。其實不然。(1)細致觀察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精彩只是少數(shù),決不能代表多數(shù),更不能代表全體。少數(shù)人的積極參與,替代不了多數(shù)人的被動接受。教師在與個別學生互動時,眾多的學生在干什么?被動地聽,甚至走神。我們常常有這樣的困惑:某某教師的課堂教學挺好的,可是每次檢測的質(zhì)量卻不怎么樣,“墊底”的分數(shù)很不少。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實,這跟教師在課堂中“掛一漏萬” “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沒有抓住課堂里的每一個學生,有很大的關(guān)系。(2)深入思考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課堂的精彩完全是浮于表面的,只是聽者視覺、聽覺上的熱熱鬧鬧而已。一篇文章,或一堂課的教學,其實相當于森林中的一棵樹。獨木不成林。樹,只有放在森林這樣的背景里,才有意義。教師在備某篇文章或某一節(jié)課時,完全有必要把該教學內(nèi)容放在整個單元、整冊書、整個年段、整個學段里去思考,而不是孤立起來看。當前,很多教師沒有課標意識,課標似乎成了空洞的、沒有實質(zhì)用處的、可有可無的產(chǎn)物。課標,顧名思義,就是課程標準。其點明了課程的性質(zhì)、意義、地位,以及所要達到的目標等,是綱領(lǐng)性文本,給我們平時的教學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提出了達成標準。迷失了方向,模糊了標準,教學只能成為無本之木,只能不著邊際地“漫天遨游”,于是課堂上便有了很多不切實際的、假的、膚淺的精彩。
3.互動單一,氣氛沉悶
新課標指出,教學過程是學生、教師、教材、編者之間多邊互動的過程。在這四個因素中,教師與學生作為最直接的對話“雙邊”,其對話形式怎樣,其對話質(zhì)量如何,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效果。縱觀傳統(tǒng)教學,師生單邊對話充斥著整個課堂。于是乎,教師成了課堂的核心,所有學生都圍繞著一名教師轉(zhuǎn)。于是乎,教師成了圓的圓心,努力把很多話題分別分給每一個學生。于是乎,教師“以一當十”,如果班級里有四十名學生,話題共三十個,那么平均每一個學生還不到一次對話機會。而且班級里思維活躍的學生善于搶占先機,這就造成了嚴重的“貧富不均”。于是乎,班級里,能力強的變得更強,能力弱的變得更弱。
我們需要明白,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而不是核心。教師提供的話題,是一個“球”,教師不應(yīng)處在中心的位置,而應(yīng)該把“球”拋給學生,讓“球”在學生與學生之間不斷傳送。這樣,學生的展示機會大幅增加,能力就會得到大幅提升。這需要教師在課堂中創(chuàng)設(shè)出有效的生生互動局面。
4.知識本位,目中無人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然而,教書的最終目的是育人,是促使人主動、健康、和諧地成長。當前,課堂中“知識本位”“成績至上”“目中無生”的現(xiàn)象已司空見慣,眾多人也是見怪不怪了。這樣的課堂,似乎是為了完成教學內(nèi)容而存在,而不是為了教室里每一個鮮活的生命個體的發(fā)展而存在。當前,教育教學研究機構(gòu)的設(shè)置也逐步讓一些有識之士質(zhì)疑:為什么研究“教學”的機構(gòu)多如牛毛,且“權(quán)力”巨大,而研究“育人”的機構(gòu)卻少之又少,且“權(quán)力”微弱?大大小小的教研室,組織著大大小小的教研活動,其更多的是研究“教的行為”,卻較少研究“學的有效策略”,更多的是研究某課怎么教,卻較少研究如何組織學生學,研究如何讓學生脫離了教師也能主動地學以及會學。
書本是“死”的,人是“活”的。葉圣陶老先生說過:教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不需教。因此,教學,目中有人才是第一位的。教學的過程,就是不斷導之以學習方向、明之以學習意義、授之以學習方法、激之以學習動力的過程。教學就是不斷讓學生在離開了教師之后,也能主動且有效地學習的過程。
二、高效課堂的特征
1.高效課堂模式舉例
先看看當代著名教育家魏書生提出的六步教學法。(1)定向。就是確定這一課的學習目標和重點。(2)自學。不懂的地方,留待下一步解決。(3)討論。前后左右每四人為一組,把自學中不懂的地方提出來,互相討論;討論也不能解決的問題,留待答題時去解決。(魏書生老師的課堂也大量采用了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4)答題。立足于由學生自己去解答疑難問題。由每個學習小組承擔回答一部分問題,如第一組回答第一段中的疑難問題,第二組回答第二段。這樣,疑難之處越來越少。最后由教師回答,解決剩下的疑難問題。(5)自測。根據(jù)“定向”指出的重點、難點,以及學習后的自我理解,由學生擬出一組十分鐘的自測題,由全班學生回答,自己拿出紅筆來評分,自己檢查學習效果。(6)日結(jié)。下課前,每個學生在自己座位上口頭總結(jié)一下這節(jié)課的學習過程和主要收獲,在不同類型的學生中選一兩名單獨總結(jié),使學生接受的信息得到及時的反饋。
接著看看洋思中學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模式。(1)提示課堂教學目標(約1分鐘)。采用小黑板、投影、黑板公布目標,讓學生總體知道這節(jié)課的學習任務(wù)和要求。(2)指導學生自學(約2分鐘)。設(shè)計問題鏈,寫好投影膠片。(3)學生自學(教師巡視)(約5~8分鐘)。學生自學,教師了解學生自學情況,端正學生自學意識。(4)檢查學生自學效果(約6~9分鐘)。讓中差生、后進生回答問題或板演,最大限度地暴露學生自學后存在的疑難問題。(5)引導學生更正、指導學生運用(8~10分鐘)。操作:①學生觀察板演,找錯誤或比較自己做的方法、結(jié)果是否與板演相同。②學生自由更正,各抒己見。③引導學生討論,說出錯因及更正的道理。④指導學生歸納,上升為理論,指導以后的運用。目的:①凡是學生能解決的,就讓他們自己解決,真正找出哪些是需要教師引導、點撥的問題。②通過討論、教師點撥,使學生進一步加強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最終形成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6)當堂訓練、批改(不少于15分鐘)。操作:①布置課堂作業(yè)。②督促學生獨立完成作業(yè)。③批改部分已完成的學生作業(yè)。目的:通過完成課堂作業(yè),檢測每位學生是否都當堂達到學習目標。
再看看杜郎口中學的教學模式。他們提出了“三三六”自主學習模式,即三個特點:立體式、大容量、快節(jié)奏;三大模塊:預習—展示—反饋;六個環(huán)節(jié):預習交流、明確目標———學生交流預習情況,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分組合作——教師口述將任務(wù)平均分配到小組,一般每組完成一項即可;展示提升——各小組根據(jù)組內(nèi)討論情況,對本組的學習任務(wù)進行講解、分析;穿插鞏固——各小組結(jié)合組別展示情況,對本組未能展現(xiàn)的學習任務(wù)進行鞏固練習;達標測評——教師以試卷、紙條的形式檢查學生對學習任務(wù)的掌握情況。
魏書生、洋思中學、杜郎口中學高效課堂的共同特點是:從過去的以講為主轉(zhuǎn)變?yōu)橐詫W為主,從以個體為主轉(zhuǎn)變?yōu)橐院献鲗W習為主,從講授型轉(zhuǎn)變?yōu)閷W習型。他們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在前、學在后的流程,先揭示課堂學習總目標,接著學生在各個小目標指導下自學,然后小組交流,之后教師點撥,最后當堂鞏固及小結(jié)。揭示目標這一環(huán)節(jié),使得學生的努力有了明確的方向,于是學生學習就會變得積極主動,而且達到目標后就有了一種成就感。學生自學、小組合作探究這樣的環(huán)節(jié),使得學生化被動為主動,而且人人投入,人人參與,人人訓練,大面積提高了課堂效益。面向全體當堂鞏固這一環(huán)節(jié),又使得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中穩(wěn)打穩(wěn)扎,都有收獲。
什么樣的課堂才是高效的課堂?由此我們得出一個結(jié)論:就是運用一定的策略,讓課堂里的每一個學生,在每一點時間里都能夠有效地動起來,并且獲得應(yīng)有的發(fā)展。
有教師可能會問:我很善于講,娓娓道來,精彩生動,學生聽得興味盎然,難道課堂里的學生不是有效地動起來了嗎?
師善講,生愛聽,其實未必是高效的課堂。美國學者通過調(diào)查,得出一個結(jié)論:一個人學習時,能記住讀的10%,聽的20%,看的30%,說的70%,做的90%。由此可以看出,縱使教師講得再精彩,也要少講,而應(yīng)該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去學習、去感受、去動手。
2.高效課堂的基本特點
總結(jié)上述課堂教學改革名家、名校的教學經(jīng)驗,以及眾多優(yōu)秀課堂教學模式,我們發(fā)現(xiàn),高效課堂都具有如下四個共同特點。
(1)重目標引導。建構(gòu)主義認為,學生之所以積極主動,是因為學習者感受到問題和刺激,為自己設(shè)定了目標。學生一旦明確了課堂學習目標,知道了“何去何從”,積極性便被調(diào)動起來,學習自然高效。
(2)重學生自學。學習者本身就有建構(gòu)知識的潛能、動機和可能性?!敖痰淖罱K目的是為了不需教?!币虼耍處煹淖钪匾氊熅褪侨グl(fā)現(xiàn)學生本身就具有的建構(gòu)知識的潛能,并不斷激發(fā)、培養(yǎng),讓學生建構(gòu)知識的能力日漸強大,從而實現(xiàn)“教的最終目的”——“不需教”。
(3)重當堂訓練。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獲得,主要不是靠教者的口授,而是靠學習者的及時訓練,即親身體驗。體驗式學習認為,學習是指從閱讀、聽講、研究、時間中獲得知識和技能的過程。美國學者通過研究,得出結(jié)論:一個人學習時,能記住讀的10%,聽的20%,看的30%,說的70%,做的90%。
(4)重合作學習。囿于中國國情,大班額教學是普遍現(xiàn)象。于是課堂上容易出現(xiàn)較多學生被忽略的現(xiàn)象,而小組合作學習卻可以較好地彌補這一不足。小組合作學習,一方面生生互動,為小組中的每一個學生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在小組中表達、探討的機會;一方面營造了熱烈的、向上的學習氛圍,這種氛圍感染著小組里的每一個學生,讓學生不再感覺學習是枯燥的和令人厭倦的。
重目標引導、重學生自學、重當堂訓練、重合作學習,必然會帶來一系列的良性效應(yīng):學生明確了學習的目標,會變得積極主動,也減少了教學消耗;學生提前自學,課堂上有備而來、有的放矢,聽課效果自然高;學生在課堂中練習,能及時鞏固,且及時反饋,自然學得扎實;在教師指導下合作學習,則可以形成良性氛圍,并能使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
厘清低效課堂的四大癥狀,掌握高效課堂的四大特點,定能使得我們的課堂充滿生機,成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