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濤
臺灣踐行“全人教育”,認為教育首先是人之為人的教育,其次是傳授知識的教育,第三是和諧發(fā)展心智,以形成健全人格的教育。在臺南第一高級中學,我們深刻地感受到了這一點。據(jù)張?zhí)硖菩iL的介紹,臺南第一高級中學倡導“立足府城,放眼世界,科學為經(jīng),人文為緯”,一直堅持科學教育、人文教育、資優(yōu)教育、公民教育,因材施教,多元選修,無論是特長生的培育,還是面向全長的培養(yǎng),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北建中,南一中”,名不虛傳。在每年夏天舉行的國中基本學力測驗中,排名前10%(PR值≥90)的臺灣地區(qū)國民中學畢業(yè)生才有機會進入該校就讀,學校培養(yǎng)出一大批政治、文藝、學術、經(jīng)濟界的知名人士,桃李滿天。
學校的“人文社會教學資源中心”名聲在外,古文物室里各種文物琳瑯滿目,錢幣室古今中外的錢幣應有盡有,書畫典藏室古今中外的典籍數(shù)不勝數(shù),安平壺館各種安平壺一應俱全,一條長長的走廊兩邊擺滿了大大小小、形狀各異的陶甕,蔚為大觀,讓人感覺走進了一家博物館。誰會想到這只是一所學校的教學資源中心?張校長介紹,學校的陳榮濱老師酷愛錢幣收藏,家里放置不了,為了妥善保管,于是全部捐給學校,建立了一個古錢幣室,引發(fā)了校友和學生家長捐贈文物的熱情。目前設有錢幣室、安平壺室、古文物室、甕廊等。錢幣室藏有古今中外錢幣7000多件,中國錢幣上自戰(zhàn)國刀幣,下至近代各種通貨,種類繁多;外國錢幣約有300余種,美金尚未裁剪的連號紙鈔數(shù)十張,以及難得一見的各國錢幣。文物室中,有仰韶彩陶、漢代綠釉、漢代佩飾、古代化石、隋唐陶俑、元代飾物、明代銅鏡、清代陶瓷、百余年前弓鞋,以及咸豐年間地契等近800件古物。安平壺室是臺灣地區(qū)的珍貴文物,以安平出土最多,因而被命名為“安平壺”,該校所藏數(shù)量為全臺之冠。中心的建立及收藏的豐富文物,無疑會對學校的師生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成為激發(fā)該校師生人文情懷的一種精神力量。
我們聽了一節(jié)高二的現(xiàn)代詩歌寫作教學課,上課的是年青的林老師。全班學生36人,每6人分為一組,共5個小組。上課時,教師發(fā)給每位學生一張A4紙,顏色分別有紅、黃、白、綠。接下來老師示范,學生跟著做:先高舉右手,五個手指向上張開,把紙撐開,用力往上舉,舉到最高點,讓學生感覺體會;然后變換手指,用三個手指向上舉,把紙撐開,用力往上舉,舉到最高點,讓學生感覺體會;再變換手指,用一個手指向上舉,把紙撐開,用力往上舉,舉到最高點,讓學生感覺體會。一組動作做完,又變換姿勢,把手放下,用手指舉著紙盡力往左伸,直到不能再伸出為止,讓學生感覺體會;然后變換姿勢,用手指舉著紙盡力往右伸,直到不能再伸出為止,讓學生感覺體會。最后用手指舉著紙,集中到老師的周圍。在這個過程中,老師一直在示范,強調(diào)感覺體會。接下來,老師分組布置任務,讓學生分別用白色的A4紙拼出一個圖案,表達出粉紅、黃色、白色、綠色的意思,圖案拼好后,每組推薦一位代表發(fā)言解說。于是,學生們6人一組,商量怎樣拼圖,才能用白紙表現(xiàn)出各種不同的意思。這個過程,學生們是很自由的,有說有笑,有坐有站,甚至有的學生躺在木地板上,一起動手拼湊各種圖案。
第一組拼的是一個派大星,學生說《海綿寶寶》中的派大星是粉紅色的,所以他們用來表現(xiàn)粉紅色。第二組拼的是一只烏龜,學生說綠毛龜是綠色的,所以他們用它表現(xiàn)綠色。第三組拼的是一個墓碑,學生說由墓碑想到喪事,進而想到白事,也就是白色。第四組拼的是一艘獨木舟,一位學生躺在上面,學生解釋說躺在獨木舟上,只看見藍藍的天,因而這是表現(xiàn)藍色。第五組拼的是一個太陽,學生說是太陽很猛,植物水分蒸發(fā)了,也就枯黃了,所以這是表達黃色。老師分別點評,認為學生拼得不錯,很有創(chuàng)意。
下一個環(huán)節(jié)也很有趣。老師讓學生抽簽,分別抽出“理想”“追尋”“孤獨”三個題目,讓學生也用白紙拼出不同的圖案進行表達。這個難度挺大,學生們又是一番討論,集思廣益。第一組拼的是夸父追日圖,表達的是“追尋”。第二組拼的是一只手正用力地抓一個圓,意為“為了目標而追尋”。第三組拼的是獨木舟,一位學生躺在上面,他自稱是《桃花源記》中的漁夫,進桃花源是為尋找理想的家園,因此意為“理想”。第四組拼了一層一層的階梯,用一個大大的箭頭往上指引,意為“人生需要一步一步往上爬,但或許我們還沒能碰到那個東西”,正可以表達“理想”。第五組的拼圖只有一張白紙,意為“孤獨”,真是天才般的想象!老師表揚了學生后,要求學生在拼出圖案的每一張紙上寫上一個字,拼起來就是一首詩。學生前面的拼圖很有創(chuàng)意,而這個環(huán)節(jié)稍遜一籌。
全人教育的理念強調(diào)教育的范疇應該是整體性的、全面性的,同時考慮到受教育者的發(fā)展學習需要與順序,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學習者才能在心智及體魄等方面得到健全均衡的發(fā)展。在這堂課中,學生拼圖表意,輕松自如地展現(xiàn)了無窮的想象和無盡的創(chuàng)意,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新鮮感受。因為教育文化的差異,我們平時的課堂教學設計和活動比較精致,如注重三維目標、優(yōu)化內(nèi)容結構、體現(xiàn)知識載體、突出重點難點、強化能力訓練等等,往往目標明確,重點突出,過程清晰,讀寫結合,緊扣文本,循序漸進,課堂容量很大,學生的思維一般處于緊張的學習之中,有不少評價的條條框框的約束。不同的教育背景有不同的課堂追求,教育理念往往影響教學行為。臺南第一高級中學這節(jié)課,讓我感受到了臺灣課堂教學的輕松活潑,自主適意,從容淡定,學生在課堂上可以更自由,有更多的實踐時間和機會,在歡聲笑語中體驗和感悟學習的快樂和本真,我真切感受到了所謂全人教育就是要培養(yǎng)完善人格的人。
教育情懷是教育者對教育所產(chǎn)生的一種心靈狀態(tài),達到的一種心靈境界。朱自清先生曾說:“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愛。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教育需要愛,愛是教育情懷的魂魄!由此可以這么說,教育情懷是以對教育的理解為基礎的,它指向一種執(zhí)著的大愛。實施全人教育的教師,教學時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能力、經(jīng)驗、性格、意愿等主觀條件,并加以配合進行教學活動,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學習動機,能快樂學習。教育就是播種,種子播下了,在適當?shù)臈l件下它遲早會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但是如果我們不去播種,就永遠不會有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的機會。作為省“百千萬”的名師培養(yǎng)對象,我們需要有一種情懷,自覺地播下文明和智慧的種子,在勤奮的耕耘和澆灌中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理想和人生價值。
本欄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