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覺電影夢》張靚蓓中信出版社 2013年版
“戲劇的產生不是靠平衡和諧,是相反的?!薄畎?/p>
提起華人導演李安,許多國人大概都會想到讓他在國際上聲名鵲起的《臥虎藏龍》,以及此后斬獲金獅的《色戒》。而談起“家庭三部曲”,眾人多半要攤手:“這是什么?”
國人對李安的了解,究其原因,大概還是因為他是“中國的”,然而究竟電影拍得怎樣,許多人卻并不怎么能說得出口。巨大的聲譽掩蓋了一個人背后的種種曲折,盛名之下,我們對這個符號般的存在終究了解得太少。
借由《十年一覺電影夢》這本自傳,李安以一種談笑風生的口吻道出了自己的“戲劇人生”。1954年他在臺灣出生,經歷過那個特殊時代的高考,落榜,再借由家里的關系出國念書——平凡的經歷,看上去就跟一位普通的學生無甚兩樣。
李安從小數學不好,放在國內,這樣的學生是要被宣判“死刑”的。然而這不妨礙他在紐約大學邂逅電影,并由此踏上電影之途。他說,一讀電影就知道走對了路——這是天才般的直覺,更是時勢造人。
一般來講,我們往往會期待名人的傳記里出現許多逆境中艱苦奮斗的事跡,并從中獲得激勵。然而李安的敘述卻顯得有些過于“輕巧”了,你看他漫不經心地說著自己在電影這條路上的征程,似乎往往是不經意間,就成了。
他寫自己畢業(yè)后本來要離開美國,沒想到畢業(yè)作品得到美國三大經濟公司之一的賞識,得以留下來在美發(fā)展;在美期間虛耗了六年,苦難的日子一晃而過,快要跌到谷底的時候,沒想到兩個劇本在臺灣獲獎了;從未想過拍出的作品會擒獲小金人,然而各大獎項拿到手軟,自己也慢慢習慣野心勃勃。
我們贊美“駑馬十駕”的功在不舍,然而也欣賞“騏驥一躍”的雄才大略。倘用天才來形容他顯得過于虛浮,若說他天生適合拍電影,恐怕并不為過?!拔艺娴闹粫攲а荩銎渌露疾混`光。”李安以一種謙遜的口吻夫子自道。
是的,有時候簡直艷羨這位“偏科生”如此地單純和生逢其時。
李安愛戲。從話劇到電影的過渡自然天成,也將戲劇藝術的修養(yǎng)和靈感融入到電影創(chuàng)作乃至商業(yè)片的拍攝中去。他總是強調,戲劇的產生不是靠平衡和諧,而是相反的——反過來說,太和諧,就沒戲了。
看似簡單的一個道理,放在國內業(yè)界卻難比登天。君不見雷劇神劇滿天飛,打打殺殺,再勝負分明——似乎是沖突得十足過癮了,骨子里卻“和諧”得很,少有創(chuàng)見。
李安的戲,從前期的《推手》、《喜宴》、《飲食男女》,到后來的《斷背山》、《色戒》、《少年派》,沖突都是從骨子里出來的。傳統(tǒng)和現代倫理的不合,中西方文化的齟齬,內心情感和意志的交戰(zhàn),全都在人物的內心不動聲色地碰撞。他緩慢而精準地摸索著人物心靈的軌跡,“批大郤,導大窾”,無不游刃有余。角色情感的鋪墊、壓抑、再到爆發(fā),一顰一笑,眉目之間,都是戲——哪里還需要什么表露于外的九曲回腸,大開大合?
據說,最好的導演絕不依靠場面和情節(jié)來俘獲觀眾。他們最熱衷的,是朝向內心世界尋路而行——在我看來,華人李安正是這樣一位絕佳的尋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