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淄青”廢縣與淄青重塑
        ——以唐憲宗朝為中心**

        2015-09-11 13:28:14張達志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中國中古史集刊 2015年0期
        關鍵詞:憲宗藩鎮(zhèn)舊唐書

        張達志(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淄青”廢縣與淄青重塑
        ——以唐憲宗朝為中心**

        張達志(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一、問題的提出

        唐憲宗“元和中興”最為史家稱道的就是掃平叛逆藩鎮(zhèn),正如劉禹錫詩句所稱:“今朝天子圣神武,手握玄符平九土?!盵1]《平齊行二首》,劉禹錫著,瞿蛻園箋證:《劉禹錫集箋證》卷25《雜體詩》,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768頁。憲宗始終致力于重建中央權威,陸續(xù)展開對叛藩的軍事行動,且成效甚著。元和元年(806),平西川劉辟、斬夏綏楊惠琳;元和二年,平浙西李锜;元和四年,擒昭義盧從史;元和七年,魏博田興主動歸服;元和十二年,滅淮西吳元濟。[2]參見王壽南:《唐代藩鎮(zhèn)與中央關系之研究》,大化書局1978年版,第66—68頁。憲宗即位之初,即連平西川、夏綏、浙西三鎮(zhèn),其政治權威與新的政治游戲規(guī)則得以初步建立。[3]陸揚:《從西川和浙西事件論元和政治格局的形成》,《唐研究》第8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45頁。元和后期淮西平定,對其他叛藩震懾極大,元和十三年,淄青李師道納質獻地,成德王承宗棄戰(zhàn)歸降,橫海程權舉族入朝,幽州劉總歸心初定,隨后裂鎮(zhèn)去位,河朔藩鎮(zhèn)已近全部歸順,唯有李師道又反悔初衷,對抗朝廷。[1]樊文禮:《唐代平盧淄青節(jié)度使略論》,《煙臺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2期。憲宗討淮西之際,李師道與王承宗陰謀阻撓,甚至刺宰相、焚陵邑以脅朝廷,朝廷無暇他顧,只得暫時忍讓。因此,平吳元濟之次年,憲宗即展開對翻覆違命、負隅頑抗的李師道的大舉討伐。

        征討淄青為元和平藩的最后一役。[2]通觀歷次戰(zhàn)爭,憲宗對叛藩的軍事行動存在先易后難的趨勢,孟彥弘先生認為此“避難就易”為“姑息”與“用兵”的“選擇性”,參見《“姑息”與“用兵”—朝廷藩鎮(zhèn)政策的確立及其實施》,杜文玉主編:《唐史論叢》第12輯,三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8頁。用兵之前,魏博歸順,用兵期間,橫海入朝,對淄青影響極其巨大。尤其是橫海,旋即成為朝廷進攻淄青的前線陣地。烏重胤代鄭權為橫海節(jié)度使之后,除由德州移鎮(zhèn)滄州之外,還對管內德、棣、景三州有所措置,先是歸還刺史軍權,然后于元和十四年(819)二月奏請廢貞元二年(786)所置之景州為弓高縣[3]《元和郡縣圖志》卷18《河北道三》,景州條,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520頁;《舊唐書》卷39《地理志二》,景州條;同書卷16《穆宗紀》;同書卷16《穆宗紀》;同書卷17下《文宗紀下》;同書卷17下《文宗紀下》;同書卷143《程日華傳附程懷直傳》;同書卷161《烏重胤傳》;《唐會要》卷71《州縣改置下·河北道》,景州條,第1497頁;《太平寰宇記》卷65《河北道十四》,滄州南皮縣條,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1324頁;同書卷68《河北道十七》,定遠軍條,第1377頁;同書卷68 《河北道十七》,定遠軍廢弓高縣條,第1379頁;《新唐書》卷66《方鎮(zhèn)表三》;同書卷39《地理志三》,景州條。,廢元和十三年鄭權奏置之歸化縣為草市。[4]《舊唐書》卷162《鄭權傳》;同書卷17下《文宗紀下》;同書卷161《烏重胤傳》;《唐會要》卷70《州縣改置上·河南道》,齊州歸化縣條,第1484頁;同書卷71《州縣改置下·河北道》,德州歸化縣條,第1497頁;《太平寰宇記》卷64《河北道十三》,德州安陵縣福城條,第1311頁;《新唐書》卷38《地理志二》,齊州臨邑縣條。元和十四年四月,朝廷正式推行“歸還刺史軍權”改革,但廢景州、歸化縣卻延至兩年以后的長慶元年(821)才正式執(zhí)行。烏重胤為何奏廢景州、歸化縣,此一州一縣對于元和、長慶之際的河北局勢居何地位、有何影響,值得繼續(xù)探究。此外,憲宗將淄青一分為三,瓦解其實力。但其后不久,憲宗駕崩,原淄青管內齊、淄、兗、鄆四州相繼有罷廢屬縣之舉,元和十五年[1]“元和十五年”,《新唐書》卷38《地理志二》為“元和十年”,疑誤。正月,平盧軍節(jié)度使奏廢齊州豐齊、全節(jié)、亭山三縣。[2]《舊唐書》卷38《地理志一》,齊州歷城縣條;同卷齊州亭山縣條;同卷齊州長清縣條;同書卷15《憲宗紀下》;《唐會要》卷70《州縣改置上·河南道》,齊州條,第1484頁。《太平寰宇記》卷19《河南道十九》,齊州廢全節(jié)縣條,第385頁;同卷齊州廢亭山縣條,第391頁;同卷齊州廢豐齊縣城條,第393頁;同卷齊州條,第382頁;同卷齊州長清縣條,第391頁;同卷齊州廢茬城條,第393頁;《新唐書》卷38《地理志二》,齊州章丘縣條;同卷齊州章丘縣條;同卷齊州長清縣條。另,《舊唐書》卷15《憲宗紀下》、《唐會要》卷70《州縣改置上·河南道》齊州條所載元和十五年正月,平盧州軍奏管內四縣戶口凋耗,但實際并省者為豐齊、全節(jié)、亭山三縣;而《太平寰宇記》卷19《河南道十九》齊州條載元和十五年廢豐齊、山茬二縣入長清,前后矛盾。按,《舊唐書》卷38《地理志一》齊州長清縣條載“豐齊縣,古山茌邑也。天寶元年,改為豐齊。元和十五年,以戶口凋殘,并入長清縣”,《新唐書》卷38《地理志二》齊州長清縣條亦載“武德元年析置山茌縣,天寶元年曰豐齊,元和十五年省”,則元和十五年廢省之豐齊縣,即天寶元年改名以前之山茌縣,二者實為一縣?!短藉居钣洝穼⒍叻珠_以應“四縣凋耗”之數(shù),誤。同年,又省淄州濟陽縣。[3]《舊唐書》卷38《地理志一》,淄州高苑縣條;《新唐書》卷38《地理志二》,淄州高苑縣條。同年六月,兗海節(jié)度使曹華奏廢兗州萊蕪縣。[4]《舊唐書》卷38《地理志一》,兗州萊蕪縣條;同書卷16《穆宗紀》;同書卷17上《文宗紀上》;《唐會要》卷70《州縣改置上·河南道》,兗州萊蕪縣條,第1485頁;《太平寰宇記》卷21《河南道二十一》,兗州萊蕪縣條,第442頁;《新唐書》卷38《地理志二》,兗州萊蕪縣條。其后,文宗大和四年(830)五月,改鄆州東平縣為天平縣,大和六年七月,廢天平縣;[5]《舊唐書》卷38《地理志一》,鄆州須昌縣條;同書卷17下《文宗紀下》;《唐會要》卷70《州縣改置上·河南道》,鄆州宿城縣條,第1486頁;《太平寰宇記》卷13《河南道十三》,鄆州廢東平縣條,第251頁。同月,又廢平陰縣。[1]《舊唐書》卷38《地理志一》,鄆州平陰縣條;同書卷17下《文宗紀下》;《唐會要》卷70《州縣改置上·河南道》,鄆州平陰縣條,第1486—1487頁;《太平寰宇記》卷13《河南道十三》,鄆州平陰縣條,第252—253頁;《新唐書》卷38《地理志二》,鄆州平陰縣條。上述原淄青管內諸縣的罷廢原因何在,與憲宗藩鎮(zhèn)政策及其在后續(xù)諸朝的貫徹有何關聯(lián),均值得深入剖析,詳加闡釋。

        二、橫海入朝與淄青平定

        (一)河北局勢變化與橫海的動向

        朝廷誅吳元濟,李師道甚為憂懼,遂采納幕僚計策,于元和十三年(818)正月“遣使奉表,請使長子入侍,并獻沂、海、密三州。上許之。乙巳,遣左常侍李遜詣鄆州宣慰”[2]《資治通鑒》卷240唐憲宗元和十三年正月條。。但李師道受人蠱惑,反復不定,被李遜察覺,建議憲宗出兵征討。同年四月[3]《資治通鑒》卷240唐憲宗元和十三年四月條。,李師道果然“表言軍情不穩(wěn)”[4]《舊唐書》卷124《李正己傳附李師道傳》。,朝廷戰(zhàn)意已決,開始進行軍事部署。觀“圖1”可知,與淄青臨界之藩鎮(zhèn)有五:橫海、魏博、義成、宣武、武寧。此時,宣武軍節(jié)度使為久鎮(zhèn)十余年的韓弘。同年五月丙辰,朝廷以李光顏為義成軍節(jié)度使。七月癸未,以五月新除之鳳翔節(jié)度使李愬為武寧軍節(jié)度使;甲申,以魏博節(jié)度使田弘正檢校司空。[5]《舊唐書》卷15《憲宗紀下》。同月乙酉,正式下制進討淄青。

        圖1 淄青橫海與鄰境藩鎮(zhèn)形勢圖[1]參見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五冊 隋·唐·五代十國時期),元和方鎮(zhèn)圖(元和十五年),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版,第38—39頁。

        考察以上四人的經(jīng)歷可以發(fā)現(xiàn),憲宗征淮西一役中,時任忠武軍節(jié)度使的李光顏,獨當一面,勇冠諸軍。[2]《舊唐書》卷161《李光進傳附李光顏傳》。時任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的李愬,更是夜襲蔡州,生擒吳元濟。[3]《舊唐書》卷133《李晟傳附李愬傳》。宣武軍節(jié)度使韓弘,時鎮(zhèn)汴州要沖,因授淮西諸軍行營都統(tǒng),其子韓公武率師隸李光顏軍。韓弘雖逗撓邀功,但戰(zhàn)后仍以統(tǒng)帥加檢校司徒、兼侍中。[4]《舊唐書》卷156《韓弘傳》。而魏博節(jié)度使田弘正,遣子田布率兵進討,屢戰(zhàn)有功。田弘正牽制李師道,使其無法與吳元濟犄角相援。[1]《舊唐書》卷141《田弘正傳》。此四人,皆為平淮西之功臣,尤其是李愬的臨時調任,更能體現(xiàn)朝廷對整體時局的通盤把握和深思熟慮。如此,西北魏博、正西義成、西南宣武、正南武寧,對淄青形成包抄之勢。

        與四鎮(zhèn)相比,淄青正北之橫海一鎮(zhèn),戰(zhàn)略地位更加重要。橫海地理位置十分特殊,被幽州、成德、魏博、淄青環(huán)圍于渤海一隅。憲宗以前,周邊四鎮(zhèn)皆跋扈不臣,橫海與朝命所及之“順地”[2]〔日〕辻正博:《關于唐代對藩鎮(zhèn)的政策—河南順地化的過程》,《東洋史研究》1987年第46卷第2號。無法接壤。因此,從興元元年(784)程日華任橫海節(jié)度使,到貞元二年(786)其子程懷直襲位,到貞元十一年(795)滄州大將程懷信逐帥自立,到永貞元年(805)七月其子程執(zhí)恭襲位,明顯呈現(xiàn)出河朔三鎮(zhèn)之世襲特點。憲宗于永貞元年八月即位,與程執(zhí)恭為帥時間甚為接近。憲宗一以貫之的平叛之志,對程執(zhí)恭不可能沒有觸動。但因有河朔、淄青阻隔,朝廷直接介入橫海尚有困難,所以程執(zhí)恭的立場不甚明朗。至元和七年(812)魏博歸服,“順地”與橫海之間門戶洞開,對橫海的影響既深且遠。魏博請官吏、行法令、輸賦稅,朝廷勢力直接滲透到橫海緣邊。此時的程執(zhí)恭,立場最難把握,若歸服朝廷,則腹背受敵;若對抗朝廷,則有前車之鑒。其后,憲宗繼續(xù)討伐淮西吳元濟,堅持不懈,從未罷兵。形勢已經(jīng)清楚地表明,朝廷平淮西,只是時間問題。因此,程執(zhí)恭選擇順應時勢,于元和十二年(817)三月改名程權。同年十月,淮西平定,程執(zhí)恭毅然入朝,于元和十三年至京師,表辭帥位,朝廷得以任命華州刺史鄭權為新任橫海節(jié)度使。先有魏博歸順,后有橫海入朝,魏博、橫海連成一片,河南腹地至渤海之濱,皆為王土,朝廷得以長驅直入,直接破壞了河朔與淄青的合勢,也決定了終憲宗一朝所有叛藩均被掃平的結局。此外,淮西平定對成德王承宗震動更大,使其不再反復,真心歸服,并獻德、棣二州。因此,朝廷以德、棣二州隸橫海節(jié)度,并于元和十三年四月命鄭權代程權為“德州刺史、橫海軍節(jié)度使、德棣滄景等州觀察使”。[1]《舊唐書》卷15《憲宗紀下》。另,鄭權鎮(zhèn)橫海的具體時間在“三月”還是“四月”,史籍記載不相一致,《舊唐書·憲宗紀》載:“三月……辛亥,詔:‘百司職田,多少不均,為弊日久,宜令逐司各收職田草粟都數(shù),自長官以下,除留闕官物外分給?!零y臺待罪,請獻德、棣二州,兼入管內租稅?!?,詔復王承宗官爵。以華州刺史鄭權為德州刺史、橫海軍節(jié)度、德棣滄景等州觀察使。五月乙酉,鳳翔節(jié)度使李惟岳卒?!庇^此上下文意,朝廷以鄭權為橫海節(jié)度使當在三月,但《舊唐書》此卷“??庇洝狈Q“至銀臺待罪請獻德棣二州兼入管內租稅 此句上有脫文。此處當是敘述王承宗遣其子及牙將詣闕請罪事”??肌杜f唐書》卷142《王武俊傳附王承宗傳》:“(元和)十三年三月,(田)弘正遣人送承宗男知感、知信及其牙將石汛等詣闕請命,令于客舍安置;又獻德、棣二州圖印,兼請入管內租稅,除補官吏。上以弘正表疏相繼,重違其意,乃下詔(復承宗官爵)……乃以華州刺史鄭權為德州刺史,充橫海軍節(jié)度使、德棣滄景觀察等使。”另,《資治通鑒》卷240唐憲宗元和十三年四月條,“夏四月甲寅朔,魏博遣使送承宗子知感、知信及德、棣二州圖印至京師?!纾囱┩醭凶诩俺傻聦⑹?,復其官爵?!绷恚秲愿敗肪?65《帝王部·招懷三》(中華書局1960年版):“(元和)十三年正月一日敕書:‘鎮(zhèn)州王承宗……又制曰:……’先是,命尚書右丞崔從使鎮(zhèn)州,賜之璽書,期以自新。承宗素服俟罪,奉表陳白,帝益矜之,遂復爵命。以華州刺史鄭權簡較工部尚書、兼德州刺史、充橫海軍節(jié)度、德棣滄景觀察使?!币陨蠟橐欢?,下段為:“四月甲寅,魏博遣使將押送承宗男知感、知信及其將石汛等至臺門請罪……魏博監(jiān)軍遣使獻王承宗德、棣二州圖印,并請入管內租稅?!本C合《舊唐書·王承宗傳》、《資治通鑒》、《冊府元龜》三段記載,可以理清一個基本次序,即王承宗遣子請命及獻德、棣二州圖印,之后憲宗下詔復王承宗官爵,之后以鄭權為橫海節(jié)度使。《舊唐書·王承宗傳》之元和十三年三月,不甚明確;《資治通鑒》及《冊府元龜》則明確記載王承宗之子及二州圖印于四月抵京,《資治通鑒》更記朝廷四月下詔復王承宗官爵。鄭權鎮(zhèn)橫海在此事之后,朝廷在德、棣二州圖印抵京后授鄭權節(jié)鉞,則當在四月無疑。因《舊唐書·憲宗紀》記載脫文,《舊唐書·王承宗傳》記載模糊,容易造成鄭權任橫海節(jié)度使在三月的誤讀,當予糾正。此外,《冊府元龜》將鄭權鎮(zhèn)橫海事置于正月條之末,四月條之前,既未明確具體時間,又容易誤解為在四月之前,亦誤。而李師道正是在四月上表拒絕納質獻地,因此,朝廷派鄭權鎮(zhèn)橫海,當為征討淄青整體軍事布局之一環(huán)。

        元和十三年,鄭權遷德州刺史、德棣滄景節(jié)度使,使府由滄州遷往德州,個中緣由除成德初獻二州、朝廷需要嚴加掌控之外,也與淄青局勢的不斷惡化有關。在七月頒下的《討李師道詔》中,朝廷歷數(shù)李師道之罪,特別言及“遽越封疆,寇掠德、棣,焚爇村落,縱暴挻災,大肆鴟張,曾無畏忌”[1]《唐大詔令集》卷120《政事·討伐下》“討李師道詔”,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第634頁。。德、棣二州為淄青與橫海、成德之間的緩沖地帶,朝廷將二州納入橫海,除增強其整體實力外,還將治所由滄州徙往德州,便于機動應變,以防淄青。史籍并未明言鄭權在淮西之役中的作為,僅載其于元和十一年代李遜為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2]《舊唐書》卷162《鄭權傳》。李遜鎮(zhèn)襄州時負責軍餉供應,高霞寓兵敗,移過李遜,因而被貶。[3]《舊唐書》卷155《李遜傳》。鄭權繼任,但次年即轉華州刺史。鄭權鎮(zhèn)襄州時間雖然不長,但主要職責當與其前任李遜一樣專力供軍。

        同年五月,緊隨李光顏為義成軍節(jié)度使之后,朝廷又“以河陽都知兵馬使曹華為棣州刺史,詔以河陽兵送至滳河。會縣為平盧兵所陷,華擊卻之,殺二千余人,復其縣以聞;詔加橫海節(jié)度副使”[4]《資治通鑒》卷240唐憲宗元和十三年五月條。?!埃ㄩΓ┲輰嵟R河,為朔北之射的也,無備不可以應卒”[5]王璠:《唐故東都留守東都畿汝州都防御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尚書左仆射判東都尚書省事兼御史大夫上柱國贈司空崔公(弘禮)墓志銘并序》(周紹良藏拓本,河南千唐志齋藏石),周紹良主編、趙超副主編:《唐代墓志匯編》大和〇三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123頁。,“棣鄰于鄆,賊屢侵逼,華招募群盜之勁者,補之軍卒,分據(jù)要路。其后,賊至皆擊敗之,鄆人不敢北顧”[6]《舊唐書》卷162《曹華傳》。。如此,鄭權鎮(zhèn)德州,曹華刺棣州,對于鞏固橫海防線、防備淄青寇掠意義重大。

        元和十三年七月,朝廷命宣武、魏博、義成、武寧、橫海五鎮(zhèn)之師“分路并進,同力攻討,相為犄角”[1]《唐大詔令集》卷120《政事·討伐下》“討李師道詔”,第634頁。。正式開戰(zhàn)后,新任橫海節(jié)度使鄭權不負眾望,“破賊于齊州福城縣,斬首五百余級”[2]《舊唐書》卷124《李正己傳附李師道傳》。。但十一月,朝廷又以河陽節(jié)度使烏重胤為橫海節(jié)度使。[3]《資治通鑒》卷240唐憲宗元和十三年五月條。之前朝廷曾命烏重胤帶兵壓淮西境,前后三年,“與李光顏掎角相應,大小百余戰(zhàn),以至元濟誅”[4]《舊唐書》卷161《烏重胤傳》。。此外,烏重胤還奏請曹華為懷汝節(jié)度行營副使,前后數(shù)十戰(zhàn),大破賊于青陵城,因而賊平后得授棣州刺史,封陳留郡王??梢姡瑸踔刎反崣噫?zhèn)橫海之后,與曹華配合,對淄青正北造成更大的軍事壓力。五鎮(zhèn)連環(huán),節(jié)帥均曾于淮西沙場立功,極大地增強了朝廷必勝的信心。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德、棣二州并入橫海,使府遷往德州,是朝廷為征討淄青而通盤考慮、整體謀劃的結果。

        (二)橫海州縣置廢對淄青的影響

        元和十三年(818)十一月,烏重胤代鄭權為橫海節(jié)度使,參與對淄青作戰(zhàn)。次年二月,淄青平定。四月,烏重胤上言歸還刺史軍權,同時,又奏“景州本是弓高縣,請卻廢為縣,歸化縣本是草市,請廢縣依舊屬德州”[5]同上。,朝命雖從其請,但真正執(zhí)行卻延至兩年以后的長慶元年(821)五月,“滄州先置景州于弓高縣,置歸化縣于福城草市,并宜停廢”[6]《舊唐書》卷16《穆宗紀》。??梢?,景州與歸化縣在淄青平定之前即已設置。

        德州歸化縣建置于朝廷對淄青作戰(zhàn)期間,與鄭權初任橫海節(jié)度使討淄青李師道有關。元和十三年四月鄭權移鎮(zhèn)德州后,“以德、棣之兵臨境,奏于平原、安德二縣之間置歸化縣,以集降民”[7]《舊唐書》卷162《鄭權傳》。。同年七月,鄭權即于齊州福城縣破淄青兵馬。在此形勢下,同年十月,齊州刺史高士榮奏置行齊州,前文已經(jīng)論及??梢?,德州歸化縣與倚郭歷城縣之行齊州隔黃河相望,其設置均與戰(zhàn)爭期間招撫降民流戶有關,而橫海鄭權的率軍作戰(zhàn),正在歸化縣與行齊州的建置之間。

        歸化縣,開元(元和)十三年[1]《唐會要》載鄭權上奏時間為“開元十三年”,《太平寰宇記》為“元和二年”,均為“元和十三年”之訛。,橫海軍節(jié)度使鄭權奏:“當?shù)拦艿轮莅驳驴h,渡黃河,南與齊州臨邑縣鄰接,有灌家口草市一所。頃者,成德軍于市北十里筑城,名福城,割管內安德、平原、平昌三縣五都,置都知管勾當。臣今請于此置前件城,緣隔黃河與齊州臨邑縣對岸,又居安德、平原、平昌三縣界,疆境闊遠,易動難安。伏請于此置縣,為上縣,請以歸化為名?!睆闹2]《唐會要》卷71《州縣改置下·河北道》,第1497頁;另見《太平寰宇記》卷64《河北道十三》,德州安陵縣福城條,第1311頁。

        正如“圖1”所示,歸化縣扼黃河天塹,處橫海、淄青之要沖,尤其是鄭權所稱“南與齊州臨邑縣鄰接”,顯然有據(jù)此以取齊州之意。安德、平原、平昌三縣之地“疆境闊遠,易動難安”,置歸化縣亦有穩(wěn)固后方、專力攻討之意。因此,灌家口草市在戰(zhàn)時的重要性得以臨時性的凸顯,相形之下,其經(jīng)濟功能反被忽視。元和十四年四月,鄭權奏置歸化縣之次年,烏重胤即奏廢歸化縣。淄青一分為三,對橫海不再構成威脅,朝廷需要轉而全力戒備淄青西北的成德與幽州。所以,長慶元年(821)五月廢歸化縣,依舊為草市,恢復其原有經(jīng)濟功能與原初形態(tài)。于此,也可見證戰(zhàn)爭部署對于地方行政建制變化的巨大影響。

        關于橫海管內景州及其屬縣建置沿革,《舊唐書·地理志》[1]《舊唐書》卷39《地理志二》,景州條。、《太平寰宇記》[2]《太平寰宇記》卷68《河北道十七》,定遠軍條,第1377—1378頁。等史籍均有記載,但頗為混亂。相較而言,《新唐書·地理志》表述較為明晰:“景州,上,貞元二年[3]《新唐書》原為“貞元三年”,《元和郡縣圖志》、《舊唐書》、《太平寰宇記》均為“貞元二年”,據(jù)改。(786)析滄州之弓高、東光、臨津置。長慶元年州廢,縣還滄州。二年復以弓高、東光、臨津[4]“臨津”即“胡蘇”,《唐會要》卷71《州縣改置下·河北道》(滄州胡蘇縣條,第1495頁)載“胡蘇縣,天寶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為臨津縣”。、南皮、景城置。大和四年(830),州又廢,縣還滄州。景福元年(892)復置?!盵5]《新唐書》卷39《地理志三》,景州條。

        德宗時,程日華為滄州刺史、橫海軍使[6]《舊唐書》卷143《程日華傳》。,貞元四年(788),程日華卒,其子程懷直習河朔事,自知留后事。朝廷“嘉父之忠”,“升橫海軍為節(jié)度[7]依文意,橫海軍節(jié)度使置于貞元四年程日華卒后,《新唐書》卷66《方鎮(zhèn)表三》(第1846頁)載“貞元三年,置橫海軍節(jié)度使,領滄、景二州,治滄州”,時間有異。,以懷直為留后。又于弓高縣置景州,管東光、景城二縣,以為屬郡”。五年,“起復正授節(jié)度觀察使”[8]《舊唐書》卷143《程日華傳附程懷直傳》。。程懷直請置景州,“仍請朝廷除刺史,上喜曰:‘三十年無此事矣!’乃以員外郎徐伸(申)為景州刺史”[9]《資治通鑒》卷233唐德宗貞元五年二月條。另參見《新唐書》卷143《徐申傳》。。李翱所撰“徐申行狀”[10]《全唐文》卷639《李翱?唐故金紫光祿大夫檢校禮部尚書使持節(jié)都督廣州諸軍事兼廣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充嶺南節(jié)度營田觀察制置本管經(jīng)略等使東海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徐公(申)行狀》,載“公諱申,字維降……既滄景觀察使奏請景州刺史闕,其帥輒以其僚屬將校自為之,不請有年矣,宰相累進刺史名,皆不出,及召公入,言合上旨,遂下詔遷朝散郎使持節(jié)景州諸軍事景州刺史,充本州團練使兼御史中丞”。、權德輿撰“徐申墓志”[1]《唐故金紫光祿大夫檢校禮部尚書使持節(jié)都督廣州諸軍事兼廣州刺史御史大夫充嶺南節(jié)度支度營田觀察處置本管經(jīng)略等使東??ら_國公贈太子少保徐公(申)墓志銘并序》,郭廣偉點校:《權德輿詩文集》卷24《墓志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56頁,載“以御史中丞領景州刺史。自兵興四十年,山東諸侯率強大驕蹇,郡二千石多自命于轅門,蓋縣官息人含垢,而因緣漸漬然也。至是朝廷以滄州負海,勁兵攸處,乃建節(jié)將幕庭,裂屬城以置支郡,會其帥亦請缺守于朝,朝論難之,二府比推擇未稱,因召公入見而面命焉”。,均備載此事。此前,滄景管內屬州刺史均由藩帥“以其僚屬將校自為之”,徐申刺景之后,景州作為橫海節(jié)度使之屬州,直到長慶元年方才發(fā)生變化。

        《新唐書·方鎮(zhèn)表》載“長慶元年,置德、棣二州觀察處置使,省景州”[2]《新唐書》卷66《方鎮(zhèn)表三》。?!短茣ぶ菘h改置》載“長慶二年正月,敕:滄州弓高縣宜依舊為景州,仍隸滄州觀察使”[3]《唐會要》卷71《州縣改置下·河北道》,景州條,第1497頁。另,《太平寰宇記》卷68《河北道十七》,定遠軍廢弓高縣條,第1379頁,亦載此敕:“滄州弓高縣宜置景州,仍屬滄州?!?。對比兩條史料可見,長慶元年至長慶二年正月期間,景州被廢,原橫海節(jié)度使一分為二。究其根源,元和十四年,天下諸藩皆服朝命,唯有幽州劉總,雖已歸服,但尚未入朝。隨后,元和十五年,憲宗駕崩,穆宗即位。長慶元年七月,由于張弘靖駕馭失所及宰相崔植等處置失當[4]《舊唐書》卷119《崔祐甫傳附崔植傳》載:“憲宗皇帝削平群盜,河朔三鎮(zhèn)復入提封。長慶初,幽州節(jié)度使劉總表以幽、薊七州上獻,請朝廷命帥。總仍懼部將構亂,乃籍其豪銳者先送京師。時朱克融在籍中。(崔)植與同列杜元潁素不知兵,且無遠慮??巳诘仍诰┝b旅窮餓,日詣中書乞官,殊不介意。及張弘靖赴鎮(zhèn),令克融等從還。不數(shù)月,克融囚弘靖,害賓佐,結王廷湊,國家復失河朔,職植兄弟之由。乃罷知政事?!?,朱克融為亂,幽州復叛,與劉總奏請背道而馳。朝廷裂分幽州,欲仿效平李師道后之淄青措置,目的在于弱化幽州,使其永不再叛,但因所任非人,以致后患無窮。與幽州復叛幾乎同時,成德發(fā)生軍亂,忠于朝廷的節(jié)度使田弘正被害,王廷湊自為留后[1]《舊唐書》卷16《穆宗紀》。,與幽州朱克融共同對抗朝廷。八月,朝廷正式征討,橫海亦在出征之列。

        長慶元年十月,因橫海節(jié)度使烏重胤用兵稍緩,朝廷以杜叔良取而代之。但戰(zhàn)事進展并不順利,十二月,朝廷無奈赦燕攻趙。朱克融雖被赦得節(jié),但仍于長慶二年正月“陷滄州弓高縣”,“兼邀餉道車六百乘而去”。[2]《舊唐書》卷16《穆宗紀》。杜叔良被貶,王日簡得為“滄州刺史,充橫海軍節(jié)度、滄德棣觀察等使”,表明當時景州已被罷廢。但對于成德而言,景州屬縣“弓高斷其北”[3]《新唐書》卷203《文藝傳下附吳武陵傳》。之勢至關重要,故朝廷于同月甲寅“復以弓高縣為景州”[4]《舊唐書》卷16《穆宗紀》。,其后即未再廢。二月甲戌,朝廷賜王日簡姓名曰李全略。同月癸未,又以李光顏為“滄州刺史、橫海軍節(jié)度使,兼忠武軍節(jié)度、深冀行營并如故”;李全略為“德州刺史、德棣等州節(jié)度”。[5]《舊唐書》卷16《穆宗紀》。至此,橫海節(jié)度使一分為二。但為時不久,忠武將士欲歸許州,李光顏不能制而辭橫海節(jié)。[6]《資治通鑒》卷242唐穆宗長慶二年三月條。三月己未,朝廷即“以德棣節(jié)度使李全略復為滄州節(jié)度使,仍合滄景德棣為一鎮(zhèn)”[7]《舊唐書》卷16《穆宗紀》。另,吳廷燮《唐方鎮(zhèn)年表》卷4《義昌》,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529頁,將此事置于長慶三年,誤。。其后,李全略由德州復鎮(zhèn)滄州,領滄、景、德、棣四州。[8]《新唐書》卷66《方鎮(zhèn)表三》載“長慶二年,罷德、棣二州觀察處置使,橫海節(jié)度使復領景州”。由此可見,從長慶元年七月幽州復叛至長慶二年二月短短半年時間內,橫海節(jié)度使歷經(jīng)烏重胤、杜叔良、王日簡(李全略)、李光顏數(shù)次波折,變化相當復雜。橫海地處河朔與淄青之間,無論憲宗朝討淄青還是穆宗朝討幽州、成德,都是兵戎相見的戰(zhàn)略要地。因此,朝廷對其節(jié)帥選任相當慎重,視戰(zhàn)事進展與戰(zhàn)爭成敗隨時更換,直至敬宗寶歷二年(826)“四月戊戌朔,橫海軍節(jié)度使李全略卒”[1]《舊唐書》卷17上《敬宗紀》。,橫海轉入李同捷為亂不臣時期,則為后話。

        烏重胤于元和十四年(819)四月上奏請廢景州,延至長慶元年(821)五月方才實施。同年十月烏重胤于深州饒陽破賊,又被杜叔良取代。在此之前的五個月間,景州已廢,縣隸滄州。直至長慶二年正月朱克融陷滄州弓高縣,景州仍未復置。同月,王日簡取代杜叔良為橫海節(jié)度使之后,朝廷方才下詔以弓高縣復置景州。在廢州為縣期間,正是朝廷討王廷湊的緊要關頭,“賊取弓高,絕糧道,深州圍益急”[2]《新唐書》卷119《白居易傳》。另,白居易長慶二年正月五日所奏《論行營狀·請因朱克融授節(jié)后速討王廷湊事》,《白居易集箋?!肪?0《奏狀三》,第3408頁,稱“深州久圍,救兵不至。弓高新陷,糧道未通。下博諸軍,致于窮地。光顏兵少,欲入無由”。,弓高糧路當為永濟渠的運河航道,主要用于向前線輸送饋餉。[3]鄒逸麟主編:《黃淮海平原歷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版,第337頁。另見〔日〕青山定雄:《唐宋時代的交通與地志地圖的研究》,吉川弘文館1963年版,第285—286頁。鑒于弓高縣交通要道的特殊性,加之朱克融新陷弓高對整體戰(zhàn)局的困擾,朝廷遂于新除王日簡之后復置景州,對于提升景州管內諸縣的地位以及收復失地均有重要意義。因此,可以說朱克融被赦后占弓高,反而促成景州之復置。綜上所論,平淄青后橫海節(jié)度使烏重胤奏廢景州、歸化縣,正可反襯出其在戰(zhàn)時的臨時性但又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淄青一分為三與橫海的反應

        元和十三年為憲宗平藩最為關鍵的一年,雖然淮西平定之后,大多叛藩已經(jīng)歸服,但仍有繼續(xù)觀望、游離者如宣武韓弘、幽州劉總。淄青戰(zhàn)事的成敗,直接關乎元和地方控制的全局。開戰(zhàn)僅僅半年多,元和十四年二月,鄆州即傳捷報,李師道被擒殺。淄青雖然貌似強大,但在淮西平定、成德歸順的背景下,失去互為應援的“掎角之勢”,最終難以抵擋周邊諸鎮(zhèn)的分路進討。最后一個不臣之地被削平,憲宗終于得成偉業(yè)。因此,如何穩(wěn)固并延續(xù)天下歸服之局面,成為朝野上下密切關注的重要議題?!吧厦鼦钣诹攴掷顜煹氐?,于陵按圖籍,視土地遠邇,計士馬眾寡,校倉庫虛實,分為三道,使之適均:以鄆、曹、濮為一道,淄、青、齊、登、萊為一道,兗、海、沂、密為一道,上從之?!盵1]《資治通鑒》卷241唐憲宗元和十四年二月條。同年三月,付諸實施。

        朝廷將淄青一分為三,天下為之振奮,馬總[2]《全唐文》卷481《馬總·鄆州刺史廳壁記》。、韓愈[3]《鄆州溪堂詩并序》,《韓昌黎文集校注》卷2《雜著、書、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96—97頁。、劉禹錫[4]《天平軍節(jié)度使廳壁記》,《劉禹錫集箋證》卷8《記上》,第183頁。均曾撰文,詳錄此事,盛贊其功。此外,還有柳宗元所撰賀狀,稱“害氣盡除,和風溥暢。裂壤既分其形勝,經(jīng)野必正其提封,河濟異宜,海岱殊服。……某獲逢開泰,忝守方隅,抃躍之誠,倍百恒品”[5]《賀分淄青諸州為三道節(jié)度狀》,《柳河東集》卷39《奏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634頁。,更是歌功頌德,無以復加,可見裂分淄青在當時的巨大影響。昔日甚囂塵上的淄青雄鎮(zhèn),轉瞬即被肢解,對于天下諸鎮(zhèn)的震懾作用非比尋常。憲宗“以法度裁制藩鎮(zhèn)”成為大勢所趨,其連鎖反應甚為明朗。元和十四年(819)七月,宣武節(jié)度使韓弘來朝,堅辭戎鎮(zhèn);[6]《舊唐書》卷15《憲宗紀下》。幽州盧龍節(jié)度使劉總去意更決,遂有長慶元年(821)二月裂分幽州之奏:“以幽、涿、營為一道”,“平、薊、媯、檀為一道”,“瀛、莫為一道”[7]《資治通鑒》卷241唐穆宗長慶元年三月條。,與朝廷裂分淄青如出一轍。此外,緊鄰淄青的橫海,動向更為敏感。同年四月[1]《冊府元龜》卷60《帝王部·立制度第一》,第676頁,載烏重胤上奏時間為元和十四年四月。,烏重胤即上奏章,明確表明本鎮(zhèn)態(tài)度。

        元和十三年,(烏重胤)代鄭權為橫海軍節(jié)度使。既至鎮(zhèn),(十四年四月)上言曰:“臣以河朔能拒朝命者,其大略可見。蓋刺史失其職,反使鎮(zhèn)將領兵事。若刺史各得職分,又有鎮(zhèn)兵,則節(jié)將雖有祿山、思明之奸,豈能據(jù)一州為叛哉?所以河朔六十年能拒朝命者,只以奪刺史、縣令之職,自作威福故也。臣所管德、棣、景三州,已舉公牒,各還刺史職事訖,應在州兵,并令刺史收管。又景州本是弓高縣,請卻廢為縣,歸化縣本是草市,請廢縣依舊屬德州?!痹t并從之。由是法制修立,各歸名分。[2]《舊唐書》卷161《烏重胤傳》。

        烏重胤繼任橫海節(jié)度使后,參與了對淄青的征討,親歷了對淄青的裂分,憲宗討伐叛藩的作為、河朔三鎮(zhèn)的前景、淄青橫海的現(xiàn)狀,都促使其對本鎮(zhèn)何去何從進行深入思考。由于橫海以前由河朔與淄青環(huán)圍而成的“天然屏障”已然不存,且烏重胤此前曾任河陽節(jié)度使,忠于朝廷,因此,烏重胤上奏的初衷,并非為一己之利,而是真正考慮到朝廷與藩鎮(zhèn)今后如何共存共贏的大問題。經(jīng)過憲宗徹底平藩之前十余年的發(fā)展,地方藩鎮(zhèn)對憲宗蓋世無雙的決心、毅力和朝廷用兵的戰(zhàn)績均有目共睹,像烏重胤這樣進行思考并上疏朝廷者一定不在少數(shù),烏重胤只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其觀點最為切合憲宗之意,才被史臣記錄在案,觀其上奏與緊隨其后朝廷所頒詔令的契合程度,即為明證。

        與烏重胤上奏同月,朝廷下詔“諸道節(jié)度、都團練、防御、經(jīng)略等使所管支郡,除本軍州外,別置鎮(zhèn)遏、守捉、兵馬者,并合屬刺史”[1]《舊唐書》卷15《憲宗紀下》。。此歸還刺史軍權的改革影響深遠,從本質上改變了藩鎮(zhèn)內部的軍事結構,兵力由藩帥絕對掌握完全支配的局面逐漸發(fā)生變化。由于藩帥的去世更替,幾代下來,兵力逐漸分散到諸將手中,以互相制衡,相對于以往來說,反而節(jié)度使能夠絕對控制的兵力大為減弱。分兵諸將實際上造成各軍將所領兵力相互抵消,歷時既久,客觀上會削弱藩鎮(zhèn)的整體實力,使其弱化,跋扈驕橫的軍事基礎逐漸被削弱。這種軍力的弱化與黃巢起義后全國范圍內的藩鎮(zhèn)兵力碎化以及州軍獨立化傾向密切相關。對朝廷而言,州軍不僅對穩(wěn)定地方治安、平定局部叛亂有一定的威懾作用,還對牽制藩帥過分窮兵黷武、保持藩鎮(zhèn)與州的均勢有一定的平衡作用。[2]張達志:《從刺史軍權論中晚唐地方政局的演進》,《史林》2011年第1期。因此,憲宗改革在其后各朝的延續(xù)造成藩鎮(zhèn)漸弱而屬州漸強,經(jīng)五代至宋初,藩鎮(zhèn)終被全面廢除。難怪宋人王應麟評價“河北諸鎮(zhèn)惟橫海最為順命,由重胤處之得宜”[3]《通鑒地理通釋校注》卷3《歷代州域總敘下》,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91頁。。中央權威的重建篳路藍縷,至此方成“元和中興”,堪與“開元盛世”相比肩,正如劉禹錫所稱頌,“開元皇帝東封時,百神受職爭奔馳”,“當今睿孫承圣祖,岳神望幸河宗舞”。[4]《平齊行二首》,《劉禹錫集箋證》卷25《雜體詩》,第768頁。

        三、“淄青”廢縣所見憲宗朝政策的落實

        裂分淄青之后,朝廷對新三鎮(zhèn)的重視程度有增無減,元和十四年(819)三月,分派馬總、薛平、王遂為天平、平盧、兗海節(jié)度使。[1]《舊唐書》卷15《憲宗紀下》。同年七月,又于《上尊號赦文》中單獨提及淄青三鎮(zhèn):“淄青舊管內官吏將士百姓等,縱有跡同惡逆,掛涉流言,事在往時,一切不問,維新之后,仍不得遞相糾告”;“鄆曹濮、淄青、沂海等三道百姓,久淪寇境,皆被傷殘,宜委本道觀察使、刺史設法綏撫,務令安輯”。[2]《全唐文》卷63《憲宗·上尊號赦文》。朝廷派重臣鎮(zhèn)守,給復其百姓,并且詔告天下,在當時起到的引導人心向背的示范作用異常顯著。憲宗歷時十余年重建起來的中央權威,除表現(xiàn)在武力征討方面外,更表現(xiàn)在和平時期地方對中央政令的執(zhí)行情況與貫徹力度,原“淄青”管內罷廢諸縣即為憲宗藩鎮(zhèn)政策得以推行的一個方面。

        (一)平盧管內齊、淄二州廢縣

        平盧薛平為前文所涉相衛(wèi)薛嵩之子,薛嵩卒后,軍吏脅迫其知留后務,薛平設法入朝,在南衙凡三十年,深得朝廷信賴,德宗、憲宗兩朝,于汝州、鄭滑理有能名。[3]《舊唐書》卷125《薛嵩傳附薛平傳》。移鎮(zhèn)青州之后,對于朝廷政令,執(zhí)行得力。藩鎮(zhèn)順服朝命主要表現(xiàn)在請官吏、行法令、輸賦稅三個方面,其中輸賦稅的基礎即在調查戶口。由于淄青半個世紀“藩鎮(zhèn)世襲”,“不申戶口”[4]《資治通鑒》卷237唐憲宗元和二年十二月條。,朝廷始終無法確知其管內州縣的戶口情況。薛平鎮(zhèn)平盧后,即首先展開大規(guī)模的戶口核查工作,且進展十分迅速,僅用八個月即告功成。

        元和十五年正月二十三日,平盧州軍奏:“當管五州,共二十九縣。內四縣錄戶口凋耗,計其本縣稅錢,自供官吏不足。今請權宜并省,各具如后:齊州都九縣,內三縣請并省。豐齊縣與本州長清縣相近,今請廢豐齊縣,并入長清縣。全節(jié)縣與歷城縣相近,請廢全節(jié)縣,并入歷城縣。亭山縣與章邱相近,今請廢亭山,并入章邱。豐齊等四縣權停廢,待已后戶口滋繁,物力殷贍,即請仍舊。”從之。[1]《唐會要》卷70《州縣改置上·河南道》,齊州條,第1484頁。

        平盧州軍所奏得以執(zhí)行,正月丙申“廢齊州豐齊縣入長清,廢全節(jié)縣入歷城,廢亭山縣入章丘縣”[2]《舊唐書》卷15《憲宗紀下》。,罷廢理由即為“戶口凋殘”。[3]《舊唐書》卷38《地理志一》,齊州歷城縣條;《舊唐書》卷38《地理志一》,齊州亭山縣條;《舊唐書》卷38《地理志一》,齊州長清縣條。平盧管內州縣重新納入朝廷版圖,其置廢并省均出朝廷,為安史之亂以來未曾有之大變化。此種變化對憲宗朝以后地方行政的影響既深且遠,裂地分鎮(zhèn)等措施導致藩鎮(zhèn)碎化與弱化的趨勢逐漸凸顯,藩鎮(zhèn)在州縣與朝廷之間的阻隔作用漸趨淡薄。

        無獨有偶,平盧管內的淄州亦有并省縣邑之舉。“元和十五年(820),(濟陽)并入高苑。”[4]《舊唐書》卷38《地理志一》,淄州高苑縣條。雖然史籍并未明言濟陽縣的罷廢原因,但淄州與齊州緊鄰,且其所領濟陽縣與齊州三縣均廢于元和十五年,情況應當基本相同。

        觀“圖2”可以發(fā)現(xiàn),平盧管內齊、淄二州與博、德、棣三州接壤。如前所論,憲宗征討李師道,諸道兵馬從魏博、橫海攻入淄青境內,齊、淄二州首當其沖。朝廷平定淄青之前的元和十三年十月,地處前線的齊州即曾作為交戰(zhàn)雙方爭奪的重點對象,時任齊州刺史高士榮上奏:“蒙恩受任,其州猶在賊中,須置行州,及倚郭歷城縣行印?!盵5]《唐會要》卷70《州縣改置上·河南道》,行齊州條,第1484頁。朝廷準奏。行齊州的設置說明其所領諸縣罹于戰(zhàn)火,流民逃戶在所難免?!皯艨诘驓垺币l(fā)的社會問題是多方面的,直接關涉到縣邑的存廢,正如周振鶴先生所指出的,“經(jīng)濟凋敝,人口減少或遷離,就會撤廢一定數(shù)量的政區(qū)”[1]周振鶴:《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0頁。。齊州豐齊、全節(jié)、亭山三縣與淄州濟陽縣的廢省,就屬于這種情況。平盧州軍奏文中明確指出“待已后戶口滋繁,物力殷贍,即請仍舊”,即諸縣復置的基礎在于戶口的增加與經(jīng)濟的恢復。[2]參見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五冊 隋·唐·五代十國時期),第44—45頁。

        圖2 齊淄兗鄆四州所廢縣形勢圖[2]

        (二)兗海管內兗州廢縣

        淄青裂分之三鎮(zhèn)中的兗海也有所行動。之前,朝廷為弱化兗海,將相距甚遠的兗州與沂、海、密三州劃為一鎮(zhèn),且將使府置于沂州,消除兗州與相鄰之鄆、曹、濮三州聯(lián)結所潛伏的危險。朝廷的擔憂并非過慮,新任節(jié)帥王遂“僻于聚斂”,曾于討淮西時任宣歙觀察使,供應諸軍糧料;又于征淄青時任供軍使,“歲計兵食三百萬石”;平淄青后,再“進羨余一百萬”,憲宗因令其鎮(zhèn)沂州?!败娭菝窭?,久染污俗”,而王遂“但峻威刑,以繩亂俗”,于元和十四年七月被牙將王弁所殺。[1]《舊唐書》卷162《王遂傳》。朝廷命曹華往鎮(zhèn),用計區(qū)分鄆州兵與沂州兵,“凡鄆一千二百人,立斬于庭,血流成渠”,“自是海、沂之人,重足股栗,無敢為盜者”。[2]《舊唐書》卷162《曹華傳》。

        曹華盡滅鄆州牙兵后,“惡沂之地偏,請移理于兗”。鑒于鄆州悍卒已除,難以為亂,朝廷方才準許移治兗州。曹華“恭禮儒士”,“立學講經(jīng)”,“出家財贍給,俾成名入仕,其往者如歸”。[3]《舊唐書》卷162《曹華傳》。兗州管內,呈現(xiàn)出李正己以來五十余年未曾有過的鄒魯禮義之鄉(xiāng)的風貌。

        元和十七[五]年[4]《唐會要·州縣改置》為“元和十七年”,《太平寰宇記》卷21《河南道二十一》(兗州萊蕪縣條,第442頁)為“元和十四年”,均誤。曹華上奏中稱“請準淄、齊等州章丘、臨濟縣例,特從并省”,齊州、淄州廢縣均在元和十五年,曹華上奏在齊州、淄州之后,故疑為“元和十五年”。六月,兗海節(jié)度使曹華奏:“兗州萊蕪縣,在當?shù)肋吔?,去縣山路三百余里,人戶絕少,年稅絹一千,官吏名數(shù),亦與大縣不殊。竊以此縣最小,虛置無取。請準淄、齊等州章丘、臨濟縣例,特從并省。案圖經(jīng),萊蕪貞觀三年廢入博城縣,即今當州乾封縣是也,相去接近,伏請依前并入乾封縣?!睆闹?。大和元年九月,兗州奏復置縣。從之。[5]《唐會要》卷70《州縣改置上·河南道》,兗州萊蕪縣條,第1485頁。

        萊蕪縣位于兗州與淄州交界之山區(qū),元和十四年朝廷裂淄青為三鎮(zhèn),兗州屬兗海,淄州屬平盧。但在此之前,二州均為淄青巡屬,萊蕪縣亦當受戰(zhàn)爭影響而致“戶口絕少”。為避免虛置縣額,節(jié)度使曹華奏請予以罷廢,并遵照淄、齊二州之先例執(zhí)行。七年之后,萊蕪縣得以復置,說明此地人口逐漸歸集,經(jīng)濟逐漸復蘇。因此,州縣置廢“實際上是經(jīng)濟興衰和人口變遷的一項動態(tài)指標”[1]周振鶴:《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第280頁。。

        元和十四年二月,朝廷頒《破淄青李師道德音》,“其淄青道百姓等,陷此兇逆,久被殘傷,昨因阻兵,尤肆暴虐。吾人是念,豈忘優(yōu)矜,宜給復一年,仍委本州縣長吏設法綏撫”[2]《唐大詔令集》卷124《政事·平亂中》“破淄青李師道德音”,第667頁。。朝廷免除原淄青管內州縣一年賦役,但一年之后諸州縣的戰(zhàn)爭傷殘卻遠未恢復。特別是文宗大和二年(828),原淄青遭遇水災,受損嚴重,朝廷于大和三年五月下詔,“水損處鄆曹濮、淄青、德齊等三道,宜各賜米五萬石,兗海三萬石,并以入運米在側近者,逐便速與搬運”?!捌咴?,齊德州奏:百姓自用兵已來,流移十分,只有二分,伏乞賜麥種、耕牛等。敕量賜麥三千石,牛五百頭,共給綾一萬疋充價直,仍各委本州自以側近市糴分給?!盵3]《冊府元龜》卷106《帝王部·惠民二》,第1267—1268頁??梢姡?jīng)過十年時間,原淄青仍未從戰(zhàn)爭與水災傷殘中實現(xiàn)完全復蘇。因此,朝廷在同年十一月[4]《全唐文》卷966闕名《請嚴禁雜榷奏》(大和七年四月御史臺),“伏準大和三年十一月十八日赦文,天下除兩稅外,不得妄有科配。其擅加雜榷率,一切宜停,令御史臺嚴加察訪者”,御史臺奏疏所準正是此《南郊赦文》。所頒《南郊赦文》中又加以放免,“鄆曹濮、淄青、袞海及滄德管內齊州明年夏稅錢,每貫放二百文,其稅子每畝十分放二分”[5]《全唐文》卷75《文宗·南郊赦文》。。直至大和六年(832)“九月庚寅朔,淄青初定兩稅額,五州一十九萬三千九百八十九貫,自此淄青始有上供”[1]《舊唐書》卷17下《文宗紀下》。??梢姡淖诖蠛湍觊g平盧管內州縣才得以恢復生產(chǎn),上供兩稅。兗海也當如此,大和元年(827)九月兗州萊蕪縣的復置即在“戶口滋繁,物力殷贍”基礎上方得以實現(xiàn)。

        (三)天平管內鄆州廢縣

        與平盧、兗海相比,天平管內州縣并未在淄青裂分后出現(xiàn)集中并省的現(xiàn)象,見于史載的僅有鄆州天平、平陰二縣之廢。

        (鄆州)平陰縣,大和六年七月,并入東阿、盧縣。開成二年,鄆州節(jié)度使王源中奏:“當?shù)老葟U天平、平陰兩縣,并在東境,東西一百一十三里,南北一百八十里,無縣邑以治居民,兼制賊盜。請復置平陰縣。兼下吏部,注縣令、主簿各一人?!痹t從之。[2]《唐會要》卷70《州縣改置上·河南道》,鄆州平陰縣條,第1486—1487頁。

        天平縣原為宿城縣,“景云二年(711)以郡邑頗大,人物繁極,復分須昌置宿城縣。貞元四年(788)改宿城為東平縣,移就郭下。大和四年(830)改為天平縣”[3]《太平寰宇記》卷13《河南道十三》,鄆州廢東平縣條,第251頁。,可知天平縣最初由須昌縣析置即因人口增長。關于大和六年天平、平陰二縣的罷廢緣由,史無明文。但從后來開成二年(837)鄆州節(jié)度使王源中的奏文中可以發(fā)現(xiàn),復置天平縣的主要目的在于“制盜賊”[4]《舊唐書》卷17下《文宗紀下》。,“無縣邑以治居民”說明開成年間此地民戶漸復,需要分縣治理。當是時,去元和十四年(819)憲宗掃平所有叛藩已過十八年,鄆州“下吏部”請官吏,與李師道時代不納貢賦、不請官吏全然不同,則元和中央權威的延續(xù),于此一目了然。

        四、后論:從武力征討到政令推行—朝廷對淄青的重塑

        (一)淄青與淮西、河北之關聯(lián)

        淄青本屬河南地區(qū),但因其河朔化程度最深、與河北關系最為密切,故常被歸入河朔藩鎮(zhèn)的范疇。安史亂后,肅、代二朝致力于平定河北、河南地區(qū)的安史叛亂以及其他地區(qū)的局部叛亂;代、德二朝在應對跋扈藩鎮(zhèn)的同時,還須承受西北、西南地區(qū)來自吐蕃、南詔等方面的侵擾;德宗朝后期,吐蕃的威脅漸弱,以致憲宗朝得以全力征討叛逆藩鎮(zhèn)。在此背景之下,代、德二朝未曾解決的藩鎮(zhèn)問題諸如魏博、成德、淮西,均因憲宗朝廷的堅持用兵而實現(xiàn)改觀,或武力平定,或主動歸服。

        憲宗征討淮西期間,魏博已先期歸順朝廷,唯有成德王承宗及淄青李師道與淮西吳元濟相互聲援,且阻撓朝廷用兵?;次鲬?zhàn)事遷延日久,朝廷為免多線作戰(zhàn),只能暫時擱置,待淮西平定再圖征討。后王承宗因懾于吳元濟之被誅而主動棄戰(zhàn)歸降,致使淄青失去與河朔藩鎮(zhèn)相犄角的有利形勢,陷于孤立。因此,憲宗征討淄青是在淮西平定與成德、魏博歸順的前提下展開的。

        成德、魏博之外,河朔藩鎮(zhèn)尚有幽州、義武與橫海,尤其是橫海地處淄青北面,淄青借之與成德相接,故其向背對于朝廷攻討淄青至關重要。元和十二年程執(zhí)恭(程權)入朝,元和十三年,朝廷相繼以鄭權、烏重胤為橫海節(jié)度使,并率軍攻討淄青。淄青四面為敵,十分被動,終致迅速敗亡。因此,橫海入朝與淄青平定之間存在非常密切的關聯(lián),而朝廷得以調遣橫海兵馬,又反襯出淄青徹底失去河朔藩鎮(zhèn)的支持,不可能再以跋扈不臣的姿態(tài)游離于朝命之外。

        (二)重塑淄青對河朔三鎮(zhèn)的震懾效應

        征討淄青為憲宗平藩戰(zhàn)爭的最后一役,淄青平定后,天下藩鎮(zhèn)除幽州劉總歸心初定但尚未入朝外,均已重歸朝廷版圖。河朔三鎮(zhèn)之中,朝廷兩次用兵成德未果,而對魏博與幽州均未曾展開實質性的武力征討,因此,如何借平定淄青之余威穩(wěn)固河北,便成為當務之急。朝廷從兩方面著手重塑淄青,一為裂地分鎮(zhèn),二為罷廢屬縣。將原淄青十二州一分為三而成平盧、天平、兗海三鎮(zhèn),由朝廷派遣節(jié)帥以鎮(zhèn)之,徹底分化瓦解原淄青強大的軍事實力。朝廷此舉產(chǎn)生巨大的震懾作用,尤其是幽州劉總,在元和十五年穆宗即位之初歸順朝廷,并上表奏分幽州為三鎮(zhèn),與朝廷裂分淄青如出一轍,若非張弘靖處置失當,裂分之幽州當再無復叛的實力。

        此外,請官吏、行法令、輸賦稅為叛藩歸服之主要衡量標準。輸賦稅的前提在于核查戶口,而戶口的增減又直接影響到州縣的存廢。因此,憲宗朝政策的落實與否,能夠在州縣置廢上得以體現(xiàn)。雖然平定淄青后不久憲宗即駕崩,但其后各朝對憲宗朝政策的執(zhí)行卻并未中斷。穆宗朝齊州廢豐齊、全節(jié)、亭山三縣,淄州廢濟陽縣,兗州廢萊蕪縣;文宗朝鄆州廢天平、平陰二縣,原因均為戶口凋殘,待戶口滋繁,再予恢復。原淄青境內的廢縣舉措表明憲宗朝政令的貫徹以及中央權威的延續(xù),對河朔藩鎮(zhèn)產(chǎn)生了極強的示范效應,以致武宗朝李德裕得以綜合利用藩鎮(zhèn)之間錯綜復雜的矛盾與利害關系,實現(xiàn)對河朔藩鎮(zhèn)的軍事調遣與有效制約。[1]張達志:《肥鄉(xiāng)之役與孟州之置—唐武宗朝地方秩序的重整》,《史林》2015年第1期。

        (三)中央權威歷代、德、憲三朝得以重建

        平定淄青是中晚唐征討叛藩的里程碑,“自廣德以來,垂六十年,藩鎮(zhèn)跋扈河南、北三十余州,自除官吏,不供貢賦,至是盡遵

        朝廷約束”[1]《資治通鑒》卷241唐憲宗元和十四年二月條。。唐人杜牧指出,李師道伏誅,“河南盡平”,“天下幾至于太平”[2]《上宣州高大夫書》,吳在慶:《杜牧集系年校注》,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851頁。。故陳寅恪先生認為憲宗為唐室中興英主,其為政宗旨在于“用武力削平藩鎮(zhèn),重振中央政府之威望”[3]陳寅?。骸短拼问肥稣摳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95頁。。截至元和十四年,唐朝終于實現(xiàn)天下藩鎮(zhèn)皆服朝命,安史亂后喪失殆盡的中央權威歷代、德、憲三朝篳路藍縷終于得以重建,而淄青平定又標志著重建的全面完成。橫海管內景州與歸化縣的置廢,在軍事征服方面見證了元和平藩的徹底勝利以及“元和中興”的最終實現(xiàn);淄青裂分后三鎮(zhèn)管內諸縣的并省,則在申報戶口方面見證了中央權威的真正樹立以及朝廷政令的貫徹落實。元和中央權威主導著其后半個世紀間地方政治發(fā)展的主流方向,雖然穆宗朝河朔復叛,但叛藩與朝廷的對抗相比憲宗以前已不可同日而語。藩鎮(zhèn)的總體實力呈現(xiàn)漸弱的趨勢,根本原因即在于憲宗藩鎮(zhèn)政策在元和之后至黃巢起義之前持續(xù)發(fā)揮效力,中央權威在此期間亦得以一定程度的維系。

        *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唐代前后期州縣置廢比較研究”(12CZS017)的階段性成果。

        猜你喜歡
        憲宗藩鎮(zhèn)舊唐書
        鏡子里的時光(下)
        唐憲宗與元和中興
        唐憲宗與元和中興
        領導文萃(2022年24期)2023-01-02 08:23:45
        TINTIN’S CHINESE CHANGE-UP
        漢語世界(2021年3期)2021-06-18 07:03:48
        從“人均”概念看安史之亂前的藩鎮(zhèn)自給
        蘭臺世界(2020年9期)2020-12-28 06:53:35
        歡樂元宵節(jié)——《憲宗元宵行樂圖卷》
        論五代后唐征蜀之役
        形塑合法性:王元逵興兵澤潞原因新論
        論宋人的唐五代藩鎮(zhèn)觀
        讀舊唐書柳公權傳記
        精品人妻av区乱码色片| 久久久久国产亚洲AV麻豆| 亚洲无线码一区在线观看| av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丰满熟女乱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选自拍视频网站| 久久综合亚洲色hezyo国产| 精品久久人人妻人人做精品| 国产精品中文第一字幕| 日本一区二区高清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在线|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被公侵犯的漂亮人妻| 无码中文字幕色专区| 强d乱码中文字幕熟女1000部| 亚洲一区二区综合精品|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乐下载|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二区三区| 精品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日本视频| 69av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日本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一| 丰满岳乱妇一区二区三区| 76少妇精品导航| 国产精品狼人久久久影院|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第一页| 国产精品区一区二区三在线播放| 国产呦系列呦交| 久久久国产不卡一区二区| 亚洲偷自拍国综合第一页国模|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果冻传媒| 日本高清视频www| 人妻丰满av无码中文字幕| 人妻中出中文字幕在线| 日本高清一级二级三级|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 国产精品网站夜色| 国产精品久久婷婷六月|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av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