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隋全
緣起:不妨換個角度想問題
目前,高效語文教學成為語文研究者討論的熱點話題,討論涉及了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過程、課堂管理等方面。不過,這方面的研究主要側重于教師如何把握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至于學生的主體地位,一直被提倡,卻往往被忽視。正如胡家曙老師在“高效語文教學必須基于學生的內主體”一文中指出,“學生為主體,在行動層面并沒有真正實現(xiàn)”。
單純從教師層面追求語文教學的高效,實際上是以教師自身為圓心,以我們考慮問題的維度為半徑畫圓,尺度是非常難掌握的,這個圓難以做到細致標準。“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辈环翐Q個角度想問題,跳出這個圓圈,以學生為出發(fā)點,從學法角度、具體措施上思考實踐,或許我們可以畫出更美麗的圓!
從學法角度思考語文教學的高效,必須在明晰一組關系的基礎上,思考影響學生學法的主要三個客觀因素。
正視:一組關系與三點現(xiàn)狀
首先要弄清教法與學法的關系,否則我們仍會走入原先錯誤的途徑。學法與教法是不可分割的。教法的主體是教師,學法的主體是學生。教法中包含著學法,學法中體現(xiàn)著教法,教學關系又讓二者同時具有獨立性與不可相互替代性。具體來說,學法就是指學生學習掌握知識,并將其轉化為實際運用技能的方法。教法與學法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激發(fā)自身的內主體活力,在實踐中模仿教師、自身感受。從感知、領會到記憶,從掌握知識到技能運用,都需要學生通過有效的學習方法,實現(xiàn)教師教法的高效。學法既依托于教法,同時又獨立于教法。從學法角度去思考高效語文教學,從具體操作層面去提高語文課堂效率,不失為一種腳踏實地、切實有效的方法。
當前的語文教學存在一些問題,造成學生學法低效甚至無效的客觀因素主要有三個:
1.教育者“主動性”錯誤認識
這種錯誤認識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教育者將學生為主體的觀念只是放在文字中。二是教育者自認為一些實踐方法就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方法。前者不僅在思考問題時角度單一,即便是在行動上,往往也是踐行教師的主導地位。學生的主體地位只是一種在文章著作中設置的言語空中樓閣。口中宣揚著龔自珍的“貯梅療梅”之論,行的卻是投機者“折梅斫梅”之事。
如果說第一種錯誤認識還有一些所謂教學質量、評比標準的客觀因素影響,那么第二種錯誤認識則完全是教育者自身認知的問題。例如比較暢行的課堂對話模式,其是一種教法,同時也是一種學法。作為教法,它需要教師有思想的引導,而不是完全將課堂完全拋給學生;作為學法,它需要有準確的指向,同時又要有一定的思維想象空間?!胺砒喿印笔降淖杂捎懻摯蠖酂o法實現(xiàn)學習的高效,在教師刻意預設的方向下前行也是一種低效的行為,暢所欲言是需要前提的。
2.空中樓閣式的內容選擇
教材是我們從事教學工作的客觀工具,教師無法改變它,也不可能脫離它。這就需要我們密切關注教材內容,因為其在某種程度上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筆者在這里不是非議教材編寫專家所選擇的文本和整體設計,但有一點是不可回避的:“雅”多“俗”少。例如,學習詩詞,卻不設置基本的詩詞構成講解;學習對聯(lián),卻少基本的對聯(lián)語法要求。似乎只是要求學生會欣賞即可,至于會不會寫是不要求的。而矛盾的是,作為考查教學效率標準之一的考試卻又屢屢涉及!再如學習《奧斯維辛沒有新聞》,單元目標之一是學習新聞,但在實際教學中新聞特點卻被淡化了,類似這樣的還有悼文、報告文學等。此外,教師又設計文體講授,這樣不僅違背了高效語文教學為學生減負的初衷,也達不到預期的目標,反而加重了教師和學生的負擔。一切看上去很美,但終究是“霧里看花,水中撈月”,空中樓閣而已。
3.主要教學檢測標準單一化
考試,作為教學檢測的主要手段,往往使得教師在教學中一切行為圍繞學生成績而轉。效率功利化讓蠻干、死干成為唯一方法,短期遮掩了長期。而語文科目的特性決定了它必然是以長遠效果為主要體現(xiàn)點,短期效果為次要體現(xiàn)點。這讓語文教學實現(xiàn)高效顯得格外困難,被動強制的灌輸是對學生的摧殘,更是低效率的體現(xiàn)。
當我們被單一化的高效教學檢測標準所困擾時,且不說原教法上會走入死胡同,學法也早已被遺忘了。因為實現(xiàn)高效教學的目標已經(jīng)改變,學法只能被動服從于客觀現(xiàn)實。
實踐:幾點現(xiàn)實的思考
新課改之后,學習方式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似乎放開了學生的手腳。學法由原先被動的接受轉變成主動的理解運用。但面對無法改變的幾點現(xiàn)實情況,如何真正實現(xiàn)學生主體地位,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高效,或許可以從以下幾點思考實踐。
1.教師也應是學法的主體
新課標提倡生生合作的學習方式,提倡將課堂歸還給學生,打破了多年來以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僵化模式。學生在相互合作中主動學習,在學習中共同質疑,無疑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但很多語文老師僅是在字面上理解“合作探究”之意,而非真正意義上的高效學法。
因此,課堂環(huán)節(jié)基本上是這樣安排的:時間上,大約安排在課堂教學中期,處理完一些必須的問題環(huán)節(jié)后,教師會提出研究問題;問題出示后,即分組討論,并明確要求時間,后有小組代表發(fā)言;各小組相互交流;總結陳詞。這就是歸還學生主體地位,高效教學的學法方式嗎?教師僅僅就是提出一個問題嗎?
合作不僅是學生之間的合作,也應該是師生之間的合作。學生的主體性、自主性不是天生的,教師的知識結構和思維能力當然強于學生水準,完全交由學生自行合作,難免會浮于表面,陷入困境。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建構者,同時也是參與者。一位老師在講授《中國建筑的特征》時,讓學生分組討論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特征和保護四合院的意義。學生討論很熱烈,結果卻是平平,最終老師的總結似乎還是在給學生講授這個問題,并沒有達到分組討論,合作完成的預期效果。教師做為學生學習的同行者,要幫助學生思考、理解與體悟,把握好主導者與參與者的雙重身份,才能真正領會教法與學法統(tǒng)一矛盾的內涵,將課堂推向高效。
2.選擇教學內容可以“雅俗共賞”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問題更為重要?!睂W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法,教師能夠理性選擇教學信息,學法的力量才能顯示出來。語文課堂應該充滿語文味,應該立足于文本,拓展生活。辯證地看,教師不需要絕對化的遵從于課本,受限于大綱,最重要的是解決實際問題,既不是完全的生活化、工具化,也不是浮于云端的人文化,而應該是居于實際,激發(fā)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在內容的選擇上,要做到“雅俗共賞”。教材本身是兩重信息的載體,既要讓學生學會文本所具有的言語特點,也要讓學生學會言語背后的思想情感。于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而言,詩詞歌賦、小說散文,每一篇精選的作品都包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是學生所需要的,是“雅”的方面;于學生的實際運用和現(xiàn)實功利性看,學習作品更是為了在生活中能夠運用這些手段技法。前者是語文高效教學的深層動力,后者卻是興趣激發(fā)點,是“俗”的方面。
相信很多擔任班主任的語文老師會有一點共同的困惑:學生語文成績不差,可是卻不會寫請假條!試想,培養(yǎng)出來的“高素質人才”卻連基本的語言運用都不會,語文教學還能說是高效嗎?某位老師在講完《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之后,受到了聽課老師的一致好評。有人提出為什么沒有給演講稿一定的時間,這位老師的回答是:這不是重點,教參上也沒有說。他說的是實話,教材和教參規(guī)定的內容都是學習寫人敘事的技法,對于演講稿幾乎沒有涉及。而演講稿要不要說呢?不要說學生走向社會,就是在校園里也有各類演講比賽、國旗下講話等。如此看來,語文脫離教學實際太遠了,人物精神品質要學,寫人敘事技法要學,生活實際運用恐怕也不能忽略吧!
當然,學什么不完全是學法,但學什么卻可以影響學法,特別是語文科目。學生感興趣了,主動了,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了,觸摸到語文在生活中的肌膚了,語文教學可能才能稱得上高效二字。
3.單一性標準也需適度“留白”
當下,考試檢測是檢驗短期教學效率的主要考量之一。以此考量為標,就要求教法應更具引領性,學法更應當講究準確性、實效性,最大程度的減少學習的無效低效,需要教師腳踏實地、適當“留白”。
腳踏實地,要求教師遵從教學規(guī)律,篩選有價值的信息,避免學生走彎路、做廢功。以作文訓練為例,絕大多數(shù)教師采取的是具有針對性的訓練模式,不能說沒有效果,但這種訓練猶如哲學上所說的“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局部讓學生掌握了一定技能,學生還是目無全象,局部優(yōu)化,陷入學習低效。原因就在于學生沒有真正領會作文的暗線步驟,從審題到寫作,是一個漸漸深化、逐層解決的過程,各環(huán)節(jié)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的。教師采取的教法是具有針對性,可是卻忘記了事物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教法立足于學情,學法體現(xiàn)著教法,教師要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問題,采取切實有效的教法,才可能讓學法合理合情,語文教學才會步步留印,抓鐵留痕。
教學“留白”,就是師生之間在時間上、空間上都要留有一定的距離。教師提供問題的主方向,學生才是真正的行動者。
當然“留白”是需要有“度”的。教學內容的過度“留白”會使得目標主次不分,教學過程的過度“留白”又會讓課堂走向無序混亂。這些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法,更不是適應學生的有效的學法。允許絕不是縱容,自由絕不是無序。把握好課堂“留白”的“度”,自主、合作、探究等新課程所提倡的學法才能實現(xiàn)學習的高效,語文教學才會有更多的可能性。
在追求高效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不斷地反思實踐。不僅要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從教材教法上探究,更要從學生層面、從具體的學法中思考。在尊重現(xiàn)實的基礎上,清醒地認識“圓內圓外”,時?!罢照甄R子”,既然在山中看不清真面目,我們不妨走出山中,換個視角,或許青山綠水會更清晰地展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
(作者單位:巢湖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