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9日,貴州省畢節(jié)市七星關區(qū)4名兒童服農藥中毒死亡。4名兒童的父親張方其于2015年3月外出打工,母親任希芬2014年離家未歸。孩子們生前居住在2011年修建的磚混結構、200多平方米的三層樓房家中,平時孩子食宿自理。因缺乏基本的家庭關愛和親情溫暖,他們性格孤僻,上學常有早退和曠課現(xiàn)象。
兒童是花朵,留守兒童卻似乎長在了野地,往往要獨自面對成長中的風風雨雨。父母進城打工,子女因種種原因留守在千里之外。盡管鴻雁傳書、電話溝通、視頻連線能有片刻的團聚感,但終究難以代替日常生活中的點滴陪伴,哪怕是爭執(zhí)也顯得如此遙不可及。
近年來,留守兒童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各人民團體、社會組織主動“補位”,顯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廣東建設“農村兒童友好社區(qū)”,提供文化娛樂、家教培訓及心理輔導等關愛服務;重慶墊江推廣“愛心家長”,“把每個留守兒童都當作自己的孩子”;深圳進行“家校合作”,改變父母用物質補償代替情感交流的習慣……種種措施,守護孩子的藍天,也讓家長感受更多暖意。對于家庭,這是情感的補充;對于社會,無疑也有助于裂痕的彌合。
盡管如此,留守兒童的境遇,仍然不容樂觀。據全國婦聯(lián)調查,目前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0多萬。這意味著,全國每5名兒童中,就有1名農村留守兒童。他們的背后,是地區(qū)之間不平衡、產業(yè)分布不均勻的發(fā)展狀況,是亟待打破卻仍然堅固的城鄉(xiāng)二元壁壘,是無法滿足更多人的社會公共服務短板??梢哉f,留守兒童的問題,不僅是家庭問題,也是發(fā)展問題,有流動時代、轉型時期、發(fā)展路上種種體制機制障礙制造的糾結。
在全國少工委六屆五次全會上。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秦宜智就曾指出,要深刻認識、努力把握少先隊工作的時代特點。要注意把握好研究“新少年”的特點,應對“新媒體”的影響,為農村留守兒童和進城農民工隨遷子女等“新群體”做好事、辦實事,認識少先隊工作面臨的“新挑戰(zhàn)”,把握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等帶來的“新機遇”。
1、在四川省廣安區(qū)濃溪鎮(zhèn)會戰(zhàn)村3組的一塊農田,留守兒童尹文瓊一邊陪伴著正艱難地用耕牛翻耕農田的母親劉小素,一邊背著背兜幫母親割牛草
2、一個貧困村的留守兒童在田野玩耍,爺爺奶奶在耕作,爸爸媽媽在遠方
3、在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梅窖鎮(zhèn)三僚村留守兒童放完學后,父母不在身邊,他們聚在一起無憂無慮玩耍,是他們最為快樂、幸福的時候
4、河北承德縣一個偏遠山村的留守兒童。對知識他們很渴求,對父母他們很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