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赟靖
任何一種形式的教學,都是服務于學生學習質量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從本質來看,“合作”應當是與“自主”相對應的,在兩人或兩人以上的人之間開展的互助學習方式,如果小組討論不能使成員從彼此中獲得收益,都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合作。所以在一節(jié)課上,對是否運用合作學習的方式以及怎樣運用,我會首先考慮學習目的是否需要,其次要顧及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否有合作的必要,最后結束時,還要作必要的小結,以提高此后的合作質量。
一、明確目的,民主集中分組
初中語文課上合作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要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思想情感等得到發(fā)展,因此,誰跟誰合作才能獲得效益最大化,這是在合作學習開展前,師生都要考慮的問題。教師考慮,是要在一定高度綜觀全局:首先,班上什么人哪方面能力較強,哪一方面有所欠缺,需要跟誰才能形成互補;其次,怎樣分配,可以在班上形成若干勢均力敵的小組,便于組際競爭。要學生考慮,是因為他們才最細致地明白自己缺什么,缺到什么程度,需要找班級中的誰來幫助自己,哪個同學的表達方式,自己最能接受等。而學生的情況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分組不能是固定的,更不能是一勞永逸的,如果分好哪幾個人在一組之后,便一學期再也不作更改,這種形式很容易使學生疲沓,從而影響了合作學習的質量。故分組前,我會讓學生先進行自主學習,經過圈點勾畫產生問題后,然后根據問題類型與難度,提醒學生找什么樣的同學交流才能獲得解決,讓他們自己先分組,再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微調。
如七(上)第一單元的《童趣》時,確定主要合作環(huán)節(jié)在文言文翻譯上。因此,我在還未允許動之前,就明確告訴他們:你們已經知道翻譯的要求了,現(xiàn)在又進行了自主翻譯,等下我們進行合作討論,主要目的是將自學中的疑難在小組中解決,因為時間有限,所以大家要找準人,看誰可能幫助自己解決問題,就找誰合作,否則時間一到,我們檢查結果,你可能就不合格。我再根據自己對他們的文言功底的了解,快刀斬亂麻地把大家分成2-6人的小組,便于每個人都能夠充分發(fā)言。
如果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班上漸漸出現(xiàn)了小老師一般的人物,也不妨采用多人問、一人答的記者采訪形式;有時問題比較多,需要全班分別領取任務的,也可以讓同學們推薦與任務數(shù)量均等的小組長選問題,再由大家按照自己對問題的興趣歸組;還有的時候時間較緊,我干脆就采用與周圍任意可以溝通到的同學交流,再有問題就在班上提出的方式處理。總之,分組需要明確目的,不能人云亦云的。
二、探討交流,圍繞有效問題
所謂問題的有效,至少包含兩方面的含義:
一是問題具有一定的難度,大部分同學在自主學習中不能或難以獨立解決。這種難度既包括質量上的,也包括時間上的。前者可能是一些同學能思考出來(或思考出一部分),但沒有百分之百把握確定正確或完整的,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研讀第二段時,提出的“作者是以怎樣的順序描寫百草園中景物的”。
二是經過合作(即多途徑探求)后,一定或有可能處理掉。如《背影》的文章結構劃分及理由。為避免學生思考惰性,我還會建議他們只在課前課后使用資料用書作為自主學習的輔助,課堂上堅決不能翻看,回答問題時更要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回答的,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增進了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更養(yǎng)成了學生獨立主動思考的習慣。
只有經過這樣一個解決有難度問題的過程,學生才能順利地在知識上、思維上或情感價值觀上,通過體驗走進他們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使他們獲得切實的長進或鞏固。
三、及時小結,指明提高方向
在學生還未完全掌握合作要義的時候,每一次交流后,教師都應該進行及時的小結,或者在班上表揚、建議,為同學們指明今后的提高方向。同時我自己也及時進行反思,調整教學方案,為下一次的課堂合作,作更貼合學生學情的引導。在這過程中,尤需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每遭遇一種新的問題類型,或新的合作形式運用后,教師都應給予仔細的點評,讓學生明白他們剛才的行為中,有什么是做得好,為什么好,可以直接點名道姓進行表揚;而對于不足之處和不足之人,則以模糊處理的方式,只說不點名,維護學生的自尊心,保證他們參與的積極性。
這樣的小結,在七年級進行得特別多而細,越到高年級就越少,到九年級時,常常一句話就能直擊要害,使學生心領神會。
當一種形式被大眾所推崇的時候,我們首先要清楚的是它的本質,只有透徹了其根本特質,才不容易產生思想上的偏頗。
作者簡介:浙江省義烏市廿三里初級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