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皎
我究竟該以什么樣的姿態(tài)去面對生活是當下社會里很多人的困惑,有些人覺得面對生活要有安然若素的坦然平和,有些人卻覺得人生就應該以一種張揚的姿態(tài)去面對,可是人生不是一成不變的,只要我們堅定內(nèi)心的信念就一定可以改變自己,改變生活,就一定能在人生的旅途上遇見未知的自己。
張德芬曾當過風光的臺視新聞主播,又到美國深造,擔任某知名公司營銷經(jīng)理,卻以憂郁癥收場,最終,她選擇搬到北京郊區(qū)做了四年的家庭主婦?!八哪甑拇鍕D生活,所有的外在光芒淡去,內(nèi)心卻感覺在充電。感覺把自己拉到最低,沒有企圖心?!?002年,全家搬回北京,從那個時候,她決定全力追求內(nèi)在心靈的世界。
生命的困頓轉(zhuǎn)折,在張德芬看來更是建立內(nèi)在力量的好時機?!皢栴}和困境不是來找你麻煩,而是來幫助你,幫助你找到你自己,幫助你內(nèi)在成長,變成一個更接近你自己本質(zhì)的人。大部分的人碰到困境時,都有很多的埋怨、躲避、壓抑,但真正有智慧的人會從中找到成長的契機?!睆埖路艺f,心想事成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拔乙恢庇X得,我們的人生是我們相信而來的。你相信你會變成什么樣子你就會變成什么樣子,真心想要一個東西的時候,宇宙都會聯(lián)合起來幫助你達到你想要的?!?/p>
對于如何獲得心靈內(nèi)在的力量,張德芬曾經(jīng)說過:“先要為發(fā)生在你身上的每一個事情都負起全責,負起全責的意思不是說將錯歸到自己身上,而是說這件事情既然已經(jīng)發(fā)生了,我用什么方法做到最好。能夠這樣,就會一步步累積內(nèi)在力量,成就所要做的事情,變成一個更開心的人?!?/p>
Q=《北京青年》周刊A=張德茂
Q:您的日常生活狀態(tài)是怎樣的?
A:其實我是一個很正常的人,我不旅行的日子,生活比較規(guī)律。早上起來做瑜伽、站樁、散步(天氣不好就快走跑步機)、做點工作,中午有時候和朋友吃飯,或是在家吃完中飯以后會進城辦點事(我住在北京郊區(qū),進城是一件大事),我定期做經(jīng)絡按摩、理療、艾灸等項目,保養(yǎng)身體。晚飯通常喜歡回家吃,尤其是兩個孩子在的時候?,F(xiàn)在他們都大了,暑假過后就要去美國上學,我就進入空巢期。但我不喜歡夜夜笙歌,所以應該還是會晚上就回家。吃完晚飯有時也會去散散步,然后看個電影或書,泡腳,準備就寢。
Q:您怎么看待自己的擁有?
A:我非常珍惜自己的擁有,尤其是在五個星期之內(nèi)一氣呵成寫的一本書(遇見未知的自己),2007年出版,到今年(2015年)上半年,還是非虛構類的暢銷書第三名。我無法宣稱這是我的力量達成的,只能說,我有這樣的恩典,把這么好的訊息傳導到華語世界之中,我非常榮幸,所以,我也很愿意付出,報答加諸在我身上的恩賜。
Q:您在書中說,要懂得臣服的藝術,接納眼前的一切,知道有一種更高的力量在主宰著一切,然后與眼下的一切和睦相處。如果眼下處在疾病中,或者分手處在對愛情的失望中,如何做到平靜的臣服?
A:我現(xiàn)在生活的準則是:沒有我絕對不要或是絕對要的東西或事情。但是我有“想要”的,如果想要的沒有發(fā)生或得到,那就表示:1)我不是真的想要。2)這其中有功課要我學習,如果學會了,我就會擁有。3)其實有更好的要給我。
在這樣的心態(tài)下,就沒有什么臣服不臣服了。根據(jù)我的經(jīng)驗,痛苦就是成長最好的良藥,我喜歡五味雜陳的人生,雖然有時候痛苦來襲還是會埋怨或是反抗,但是一轉(zhuǎn)念很快就能平靜下來。我在公眾微信的文章里面多次分享自己從“不知不覺”到“先知先覺”的一個修煉過程,這是不容易的,但是只要堅持,慢慢的你就會看到自己的轉(zhuǎn)變。
Q:當讀者把您當作身心靈導師,治愈心理問題的“良藥”時,您會不會有時也有無力感?
A:最大的無力感來自于讀者們看了書之后有感動,但是卻不去實踐,還是用老方法、老心態(tài)對待同樣的人和事,這樣還是會招來同樣的痛苦,無法改變的。當然,很多讀者心浮氣躁的,連書都沒有看懂(甚至沒有看過)就丟一些非常情緒化或是很個人、很幼稚的問題出來問我,我也感到很無力?,F(xiàn)在習慣了,一笑置之,以前是會嘔心瀝血的一個問題一個問題的回答,真的很累心。
Q:在生活中,面對家人朋友或偶爾的他人向您咨詢時,您的心態(tài)是怎樣的,幫他改變糟糕的狀態(tài),還是告訴他您的理解,而不問結(jié)果,還是其他呢?
A:只要朋友開口問我,我一定盡心盡力的回答,以我的經(jīng)驗和理解的知識去幫助他們面對自己的困境。通常愈是對我開放的朋友,收獲愈大。我有一個很特殊的天賦,就是非常會讀別人的內(nèi)心世界。所以,只要對方對我是敞開的,我很容易感受到他內(nèi)在那個卡住、郁結(jié)的地方是什么,因而給出適當?shù)慕ㄗh。但是在某些場合,碰到不熟的人,他們也想咨詢一些個人的事情時,我通常都是比較回避。一來和他們不熟悉,二來我也希望有自己的私人空間,不想隨時隨地都要去解決別人的心理問題。
Q:生活中,做與不做,選擇與放下的標準是什么?
A:沒有什么絕對的標準,因為我們每個人離自己的心太遠,很難抓到對的尺度。我自己的標準就是看自己的心到底要什么,然后,第二個考慮因素就是“順時、順勢”,看當時的“流”,“勢頭”,就知道大概應該怎么決定。我很隨緣。對一般人來說,如果有兩難的問題要解決,可以試著丟銅板,呵呵。如果A和B要你選擇,你丟出來的是要選A,然后你感到失望,那么就知道你心里想要的其實是B,那就選B。有的時候算命、占卜、塔羅、星相學等也可以幫助你抉擇,這不是迷信,因為這些只是用來讀你潛意識的工具而已。
Q:對于寫作來說,您所有的寫,基于怎樣的生活思想?
A:我兩年多沒出新書了,所以寫作對我來說,絕對不是謀生的工具。我寫,是因為真的有東西想和大家分享,當然,背后還是有一定的動機。以前是為了一個公益網(wǎng)站內(nèi)在空間,現(xiàn)在是為了我的公眾微信號寫文章。但是我沒有東西分享的時候,寫出來的文章能量就差很多,所以我不會勉強自己去寫。
Q:就您個人而言,自己的修行還有怎樣的目標?
A:希望能更多的整合、接納自己性格當中的陰暗面吧。我必須承認,自己書上寫的很多東西我也常常做不到,或是要回神過來、靜下心來,才能夠讓一些比較煩擾的事情過去。我的目標就是希望自己愈來愈自在、快樂,不受外界的干擾。
Q:有時大家會常說“失去了自我”,您有沒有感受過這種失去?如何和自我更好的連接?
A:如果是在聽到優(yōu)美的音樂、觀賞一部動人的電影,或是看到驚人的美景或藝術品的時候失去自我,那是非常好的事。這種失去我很喜歡。但如果你說的是失去了自己的界限,為了討好其他人而做出犧牲,這就是需要我們?nèi)W習超越的事。當我們看到自己是以他人的意見或喜怒哀樂為中心,沒有問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的時候,你就失去了自我。這是來自于兒時對父母的依賴、討好,是一種慣性行為。小的時候這種行為可能幫助我們有安全感,讓我們得以生存,但是我們現(xiàn)在是大人了,任何人離開我們、不贊同我們,都不會像小時候那樣威脅到我們生命的安全,我們可以好好的做自己,不需要為了討好別人而犧牲自己。
Q:盛夏酷暑,心情仿佛也會變得燥熱,能否給讀者推薦兩本書,并給出一些生活建議,幫我們清涼降溫。
A:心靜自然涼!夏天最忌諱喝冰水、吹空調(diào)。我知道很難做到,但是至少不要喝或是吃溫度太低的東西,也千萬不要讓自己一直呆在空調(diào)房里面不流汗。夏天是“排”的季節(jié),這點要切記。推薦好書,可以看看《與自己停戰(zhàn)的26個練習》還有我重新再版的 《重遇未知的自己》,里面還有我錄制的音頻呢。
《與自己停戰(zhàn)的26個練習》
[美]塔拉.布萊克
當我們面臨難關,通常都會產(chǎn)生各種情緒反應:壓力、不滿、焦慮、沮喪、憤怒、難過,甚至躲到各種上癮的行為中。我們仿佛覺得自己故障了,找不到歸屬感,開始與自己為敵,更陷入不可自拔的悲傷或恐懼。在表面的這些煩惱下,其實我們的內(nèi)心深處覺得孤單、不安全,認定自己的生命有問題。作者巧妙融合多年臨床心理學專業(yè)與深厚佛學涵養(yǎng),透過深入淺出的概念與故事,引導受煩惱所困的人,放下比較、卸下心防,接受自己最真實的狀態(tài)。并提出一套簡單原則,幫助我們在面對自己的慣性反應時能有所依循,不再總是受外在因素影響與操控。
《重遇未知的自己》
張德芬
為什么我們越長大,越孤單,越不安,越不快樂?因為我們在追求快樂的過程中,離真實的自己越來越遠了!作者張德芬,集多年潛心研究身心靈成長經(jīng)驗的精華,告訴現(xiàn)代都市人如何找回迷失的自己,找到不快樂的根源,重獲最初的快樂。在書中,張德芬將與我們分享她追求身心靈和諧的人生智慧,幫助我們探索真我的本質(zhì),學習如何愛自己,如何為自己的快樂和人生負起全責,如何擁抱生活中的陰影,如何讓自己、家人及朋友過得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