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露
摘 要: 本文從德里達的意義觀和文本理論出發(fā),探討其解構(gòu)翻譯思想對于傳統(tǒng)翻譯觀念的兩個突破。
關鍵詞: 德里達 解構(gòu) 翻譯
一、翻譯不可能但又是必要的
德里達關于翻譯的可能性問題的觀點是,“翻譯不可能但又是必要的”,具體來說,翻譯在絕對意義上是不可能的,但在現(xiàn)實中又是必不可少的。他對于該觀點的論述,體現(xiàn)在《巴別塔之旅》一文中。
傳統(tǒng)的語言意義觀認為每一個符號都代表一個意義,且這個意義是固定的、不變的,由此認為翻譯不僅可能,而且完全可行。對于這種傳統(tǒng)的翻譯觀,德里達在《巴別塔之旅》中是如何解構(gòu)的呢?
德里達在文中首先從語言的起源和分散說起,用巴別塔的故事說明多重主題,“如語言混亂的起源,語言具有不可簡約的多樣性,翻譯是必需而又無法完成的任務,這種無法完成的狀態(tài)又是必要的”。閃族人想通過修塔來為自己揚名,于是上帝懲罰他們,驅(qū)散了閃族、變亂了語言,與此同時,上帝出于對人類獨特的名字和語言的憎惡,把自己的名字強加于人類,這樣,“他把翻譯工作強加于人類卻同時禁止人類翻譯”。Babel一詞,最初是一個專有名詞,用來指“上帝”,后來發(fā)生上帝變亂語言事件之后,該詞具有了普通名詞的功能,不僅指“上帝”,還指“上帝之城”、“閃族人建造的那座塔”等,代表著“混亂、歧義、多樣和矛盾”,于是“翻譯就成了必須卻又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文章的最后,德里達提出了“翻譯債務”的概念,再次強調(diào)了翻譯的不可能,他指出:“上帝將自己的名字強加于閃族,對抗閃族,……上帝使閃族人注定依賴翻譯,使閃族人服從翻譯的規(guī)律,而這種翻譯是必要的,但又是不可能的。上帝用自己可譯又不可譯的名字一舉傳達了普遍公理,同時又恰好限制了公理的通用性:禁止語言清晰易懂,取締一詞一義的可能性。于是翻譯變成了法則、職責和債務,而人們又無力償還?!?/p>
一方面,上帝變亂語言,語言有了不可簡約的多樣性,另一方面,語言與其自身和意義發(fā)生脫節(jié)的現(xiàn)象,說明語言本身永遠處于一種未完成的狀態(tài),即語言具有多義性和不穩(wěn)定性。這兩方面決定了德里達的“真正的”翻譯,即不同語言之間透明而恰當?shù)南嗷ケ磉_,是不可能的,也即翻譯在絕對意義上的不可能。德里達借此顛覆了傳統(tǒng)的翻譯觀,解構(gòu)了翻譯的可行性。然而,“上帝把翻譯工作強加于人類,同時禁止人類翻譯”,翻譯盡管不可能,但又有其存在的必要?!拔谋局挥性诶^續(xù)活下去才能活著,文本只有同時兼具可譯和不可譯的雙重屬性才能繼續(xù)活下去——完全可譯,它會作為文本、作為作品、作為語言而消失。完全不可譯,就是在我們所相信的同一種語言中,它也會立刻死去”?!皩嶋H上,我相信任何東西都是不可譯的,或者說是可譯的”。在德里達看來,“要去翻譯,但翻譯不等于去確保某種透明的交流。翻譯應當是去寫具有另一種命運的其他文本”。這里,德里達以Babel一詞的含混性和不穩(wěn)定性,再次證明了他的解構(gòu)主義意義觀,即意義始終處于一種延異、播撒的不穩(wěn)定狀態(tài)。
二、對翻譯忠實觀的解構(gòu)
翻譯的忠實觀,是中西翻譯史上經(jīng)久不衰的話題。幾乎所有譯者,已經(jīng)不再懷疑我們是否應該“忠實”,而是認為“忠實于什么”才是問題的所在。這種現(xiàn)象作何解釋?在《巴別塔之旅》譯文中,德里達借助巴別塔的故事,說明的一個重要主題就是“翻譯不可能但又有必要”。事實上,Babel一詞背后存在的差異,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語言層面上的,各民族語言具有不可簡約的多樣性;二是語言內(nèi)部本身,詞語的含義始終處于一種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這樣,“真正的”翻譯,即不同語言之間透明而恰當?shù)南嗷ケ磉_就無法實現(xiàn),就成為了不可能。從某種意義上說,“真正的”翻譯其實就是“絕對意義上的翻譯”,也即“絕對忠實的翻譯”。于是,德里達所說的“翻譯不可能”,實際上想要表達“完全忠實于原文的翻譯是不可能的”。
傳統(tǒng)翻譯忠實觀,是建立這樣一個假定之上的,那就是“原文本話語中有一個恒定不變的意義”,也即“原文表達了作者固定不變的先在意圖”。從根本上說,傳統(tǒng)的意義觀,即意義是恒定不變的,這才是翻譯忠實觀的立論之基。德里達用“延異”的概念證明意義的不確定性,又用“蹤跡”概念讓我們認識到意義不是語言的現(xiàn)在。這樣,他就否定了意義的確定性,否定了原文作者的固定不變的意圖,從而在根本上動搖了傳統(tǒng)的翻譯忠實觀。
實際上,由于語言之間不可簡化的多樣性和各語言背后深層次的文化差異,決定了“絕對忠實的翻譯只是一個虛幻的夢”。就像德里達說的:“沒有什么東西是不可譯的,也沒有什么東西是可譯的;無論是最好的翻譯,還是最差的翻譯,都是處在兩級之間;而忠于原作的誓言……就像誓言本身一樣,注定是會遭到背叛的,因而也注定是一個偽誓?!狈g中沒有絕對的忠實,只有相對的忠實。事實上,翻譯中的“忠實”已經(jīng)有些脫離了原來的社會文化語境,因為只有“百分百的絕對忠實”而沒有“相對忠實“這一說。
德里達解構(gòu)思想其實是想要“批判一切、顛覆一切”,特別是顛覆傳統(tǒng)的邏各斯中心主義和語音中心主義。傳統(tǒng)翻譯忠實觀所體現(xiàn)的男權中心主義,正是傳統(tǒng)邏各斯中心主義的表現(xiàn)之一。因此,我們說,德里達對于翻譯忠實觀的解構(gòu),就是對于傳統(tǒng)邏各斯中心主義的顛覆。
參考文獻:
[1]王寧.德里達與翻譯理論的解構(gòu):悼念一代翻譯理論宗師德里達田.中國翻譯,2005(1).
[2]許鈞.翻譯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