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琦
作為家長,我總會不由自主地在兒子犯錯之后承擔起“善后”的責任,孩子弄壞了班里的投影儀,我又是賠錢又是跟班主任道歉;孩子打了同學,我忙給對方家長打電話,說盡好話爭取對方的諒解。每次處理完事情,我也會懲罰兒子,或是罵他一頓,或是勒令他寫檢討,有時候還會罰他不準看電視、上網(wǎng)。在我看來,這些方法能讓孩子“長記性”,進而減少犯錯的頻率。
去年暑假,兒子再一次“闖禍”了,他騎著自行車撞倒了路邊的一個小貨攤。接到對方的電話后,我第一時間趕到了事發(fā)現(xiàn)場,跟攤主又是道歉又是主動要求賠償,結(jié)果對方還是一臉不滿,不住抱怨道:“不是我說,你家孩子也太不像話了,但凡他主動幫我扶起攤子理理貨,損失不大我也就不追究了。他倒好,一個勁兒往后退,非說不是他的錯,是別人頂了他的車子。逼急了,他就讓我給你打電話。你說說,現(xiàn)在孩子怎么這德行?”
聽了攤主的話,我忍不住嗔怪孩子怎么不幫忙扶起攤子,結(jié)果他還是顧左右而言他,一味推卸責任,讓我也怒火中燒。好不容易安撫好攤主,我松了一大口氣,打算回家再跟兒子算賬。沒想到我還沒來得及發(fā)作,兒子就怯怯地跟我解釋道:“老媽,我當時完全慌了,就想著趕緊把您喊來,真沒想到要幫忙撿東西。今天我真不是故意的,您打算怎么處理我?。俊?/p>
兒子的話讓我陷入了沉思,我隱約覺得,好像每次兒子犯了錯都會第一時間尋求我的支持,而不是積極地尋求解決措施,他的關(guān)注點根本不在自己犯了多大的錯,如何補救上,而是一味關(guān)心自己會受到什么樣的懲罰。我忽然意識到,自己每次在兒子犯錯后大包大攬,其實是剝奪了他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權(quán)利,而事后的懲罰則增強了孩子的恐懼,使他更加不安。在那一瞬間,我下定了決心:是時候培養(yǎng)孩子為過失負責的能力了。
不久之后,兒子再次犯了錯:他和同學們在學校的生物室里養(yǎng)了幾只小動物,大家每天輪流照顧。輪到兒子值日的那天,他因為粗心沒有關(guān)緊籠門,導致另一位同學被咬傷了手。犯錯后,兒子又下意識地向我求助。我明確告訴他:“犯錯誤的不是我,如果我去跟受傷的同學道歉,對方不一定接受,還會覺得你懦弱,所以你最好自己去道歉?!睙o奈之下,兒子只好鼓起勇氣去了醫(yī)院,最后終于爭取到了同學及其家長的諒解。
雖然對方不再追究責任,但醫(yī)藥費還要由我們來承擔,兒子期待著我能像從前那樣掏出錢來,但我沒有如他所愿,而是暗示他可以將壓歲錢拿出來應(yīng)急。后來兒子傾盡小金庫也沒能湊足賠償金,我這才慷慨解囊,補上了余款。但是我也跟兒子聲明,這筆錢以后要慢慢從他的零用錢里扣。
這次之后,兒子做事老成多了,遇事也不再慌忙向我求助,而是自己想辦法彌補過失。雖然偶爾也會怪我狠心,但他已經(jīng)逐漸習慣了自己解決問題,也越來越敢于承擔了。有一次兒子美滋滋地對我說:“老媽,我們班女生都夸我特別男子漢,說我很有責任感!”聽了兒子的話,我忍不住笑了:原來兒子愿意做個小男子漢,只是從前的我沒有給他創(chuàng)造機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