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穎
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民主不是什么大而無當且遙不可及的政治概念,而是一種生活方式,貫穿于生活的每一個細節(jié)之中。我對這句話的解讀是:所謂民主,其實就是從不打孩子開始的。
我的同齡人,少有人敢說自己童年沒有挨過打的。從幼時的尿床習慣,到稍大時的一些孩童天性調皮惹下的小禍事,到再長大些的讀書成績之類,總能成為父母用雞毛撣子對我們進行觸及皮肉的教育的理由。這樣的教育,除了使我們失去天性、學會察言觀色并琢磨著按父母的喜好說話甚至撒謊之外,最大的惡果,便是自幼在心靈中樹起了武力即是道理、誰力氣大誰就正確的可怕邏輯。別人怎么認識,我不清楚,但至少在我和我的同學中,這種思維方式很明顯。10歲時,每次挨了母親的打,我就會跑到屋后的小樹上刻“苦練武功,長大一定報仇”之類的口號。而我的同學中,確有13歲就拎著菜刀反抗父親并從此不挨打的“英雄”,但當他成年當了父親之后,他比父親當年修理他還兇猛地修理他的兒子。
除了力量之間的不均衡導致的“弱者必須服從強者”的規(guī)律之外,父母打孩子,還基于父母作為強勢的一方,掌握了所謂“正確的話語權”。所有打孩子事件,總是以“父母正確,孩子犯了錯”作為條件。而這種條件的前提,是父母掌握著“正確”與“錯誤”的解釋權,一件事情的正確與否,以父母的標準為標準,這種狀況,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的知識和見識能夠識別正誤時,還大致不會出錯;而一旦隨著孩子的成長,所見所知所感以及時代變遷讓父母無所適從時,這種辨別本身,就會出錯,甚至釀出大禍。以曾經發(fā)生的一個悲劇為例,一個初三女生的父親聽見女兒在電話里呼對方為“親愛的”,以為她在早戀,一巴掌打飛手機不說,還關門讓其寫交代。結果,女兒從樓上跳了下去,桌上留下的紙條上寫著父親一直沒讓她有機會說出的解釋:“親愛的”是班上同學們的口頭禪,電話那頭其實是個女生。
當然,這個悲劇太慘烈也太極端了一些。大多數時候,父母與孩子這種強勢與弱勢的對峙關系,都是以更隱性更微妙的方式顯示的。
真正和睦而健康的家庭,是由人格健全的人組成的,而健全的人格包括:開朗的性情、寬闊并包容的心靈以及平等的意識。當一個人被別人平等相待的時候,他身上的各種優(yōu)良品德和良性素質會應運而開。他不會小心地分析形勢的強弱,不會揣測應該討誰的好,不會過分趨利避害地做投機性選擇。他的心靈,可以不必裝太多灰暗沉重的東西。在這種輕松隨意的狀態(tài)下,他顯示出的狀態(tài)是身心一致的。
從脫離母體開始,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而非附庸的生命,與他以平等的方式相處、溝通、探討、交流并共同學習人生,是為人父母重要的原則。讓他知道,并非是誰有勁就該聽誰的,而是誰有理聽誰的。這樣,強權和武力最終將敗給智慧和理性,而一個由智慧與理性主宰頭腦的人構成的社會,又怎么會不民主呢?
強大的父母們,請你們記?。寒斈銈兡闷鸸髯佣皇沁x擇用別的方式和孩子溝通時,你已經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