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卉
摘 要: 不同的文化、經濟、地理位置、風俗習慣等因素的沖擊與沉淀,形成了中西各具特點的思維方式。中西方新聞媒體報道之間的差異正是由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模式引起的。本文通過對中西思維模式的差異進行分析使得中國新聞媒體記者學習并借鑒西方的新聞報道方式。
關鍵詞: 思維 語言 思維模式 差異 新聞報道方式
1.思維和語言的關系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溝通交流的最主要方式是語言,不可否認之所以是語言,是因為語言是由各種各樣的信息構成的。此外,人類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也是由語言保存的。語言是人們表達思想的主要方式,他們會借助語言與人交流,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語言不僅會影響到個人,而且會影響整個國家,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都有語言的參與。
語言是社會交流的主要工具,也是表現(xiàn)思維的方式。語言和思維具有重要關系,思維需要依靠語言表達,用語言的形式表達出思維所要表述的東西。語言是由很多符號組成的,其中主要的組成內容為語音和文字,通過不斷組合而形成大量詞匯,從而表述更多內容。語言是社會生存的主要交流工具,用于表述思維和傳遞信息,從而讓更多人知道,所以說思維和社會實踐成果都是通過語言保存下來的,語言是很難被改變的,但因區(qū)域的不同而存在民族性。
人們的思維都來源于生活,根據(jù)周身接觸的事物進行總結,而后才衍生的,并且根據(jù)相應事物做出對應的反映。所謂感知,是指人們認識和感受事物的方式,感知的前提是人本身應當具備相應的思考方式,這樣人們才會對事物進行感知并作出相應處理。這里的思考方式成為思維,思維也屬于對事物的一種認知,但是思維屬于認知后的自我總結,對認知到的事物進行一定歸納和總結。
語言和言語之間具有密切關聯(lián),但是二者不能等同,存在一定差異。首先,人們交流需要使用語言和言語,它們是主要的交際工具,直接將思維呈現(xiàn)出來。語言是一個系統(tǒng),由很多的符號、字、詞組、語音和語義等組成,語言是人們認識成果和實踐成果的表達載體;言語是用于人際交流的工具,是語言使用的載體,語言會通過言語進行思維表達和交流。言語不是單純的語音內容,包含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和個人想法;言語本身所含有的內容就是思維所要表現(xiàn)的內容,也就是人們形成的思想觀念;語言中的語法結構和語法規(guī)則是人們在漫長的人際交流中總結出來的,也是人類思維的一種體現(xiàn)。一些邏輯思維需要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從而進行更好的總結和概括,語言最后所表現(xiàn)出來的內容就是思維的主體內容,所以思維是語言的承擔者。語言的迅速發(fā)展離不開思維這一關鍵因素,只有語言在不斷發(fā)展和完善之后才能夠逐漸建立語言的表達方式。人們在表述思維時,會使用符號、公式、語句及生活中存在的一切事物等,但是這些符號都必須有語言的存在才能表現(xiàn)得更精準,更能被人理解,如果離開語言,則單純的符號等表達的思維很難被人理解。能夠運用好語言和言語,人類就能更好地表述自己的思維,將自己的認識成果和實踐成果用語言表達出來。思維可以促進語言水平的提高,所以思維水平對語言水平具有直接影響。思維在發(fā)展過程中可以帶動語言的進步,語言在發(fā)展過程中可以豐富思維方式。
語言和思維不是等同的,它們雖然有很多共同點,但都是因為二者之間互相關聯(lián)。首先,當對客觀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現(xiàn)實意義進行總結后形成了思維,所以思維是直接與客觀事物相關聯(lián);語言只是社會交際工具,是一種特殊的表達符號,只是用來描述客觀事物,所以和客觀事物沒有直接關系,而是具有的是關聯(lián)性,不是等同。其次,語言中的詞匯并不一定就能把思維表述出來,二者之間并不完全同意。不同的詞匯可以表達相同的概念,例如醫(yī)生、郎中、大夫這幾個詞表達的都是一個概念,但是詞匯并不相同;相反,一個詞匯也可以因為語境的不同和語法的不同而表現(xiàn)多個概念,例如“仁”既然可以表達果實的概念還可以表達一種道德概念;在詞匯中還存在一些虛詞,這些虛詞沒有準確的概念表達,只是用來輔助詞匯表達概念。然后,思維雖然與客觀事物直接相關聯(lián),但是不具有物質性,是一種精神表象。語言雖然與客觀事物沒有直接關聯(lián),但是具有物質性,所以語言和思維之間存在很大差異。還有一種語言屬于內部語言,這類語言是人們在無意識中所表達出來的,例如在集中思考時,想到某個關鍵點時,就會情不自禁地發(fā)出某種語言,這種語言具有發(fā)音器官隱蔽的特點,內部語言也是一種表達方式,不能等同思維。在用語言表達思維時候,語言會和思維存在差異。人們在想用語言表達某種思維時,會表達得不夠清晰、準確,無法表達出自己想要表達的事物。如果三者等同,語言就能準確地表述思維了,也就不會發(fā)生口不對心的情況了。最后,語法規(guī)則會因為民族的差異而具有差異,而不同民族之間的思維也存在差異,但是主要的思維都是相同的,所以語言規(guī)則和思維也不是統(tǒng)一的。
2.新聞報道中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
2000年時,針對“朝鮮分為韓國和北朝鮮,造成眾多家屬分離”這一事件,我國《人民日報》和美聯(lián)社均進行了報道,但最后的報道大不相同,從這不難看出中西方的是思維形式的迥異。
《人民日報》在事件發(fā)生的時候就以最快的速度進行了報道,其中導語部分介紹了因朝鮮分離造成眾多家屬分離,時隔多年后,他們終于可以團聚,但是在短暫的團聚時間之后,還是要繼續(xù)分離。緊接著報道便寫出了這件事發(fā)生的背景,“是在1985年朝鮮分裂成兩個國家后,南北朝鮮首次進行的交流,這是在55年后,分離的親人第一次團聚”。報道側重點是朝鮮自分裂后,兩國第一次的交流活動。
但與中國報道方式截然不同的是,美聯(lián)社并沒有向中國那樣交代事情的背景和開始,而是將動人的畫面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美聯(lián)社》報道的側重點是親人之間的團聚,分隔多年的親人在相見的那一刻,抱頭痛哭。隨后,新聞的主要部分,并沒有敘述詳細的經過,而是講述了幾個感人的場景:“首先是介紹這些的年紀都比較大,而后親人相聚的場面,到處都是痛哭聲。”“年過古稀的男人與他快上百歲的母親聊天,還有多年未見的兒子給父親磕頭……人們相擁而泣。回憶過去的畫面,一起談曾經的往事。”
2.1分析性和整體性思維
《人民日報》的報道較為中規(guī)中矩,以全局為中心,重點講述代表團進行的集體活動及此次事件的組織過程,但并沒有涉及過多的離散親人細節(jié)描寫和景象;主要是概括整件事情的流程。而美聯(lián)社則注重家屬們相聚時的場景報道,抓住具體細節(jié)進行刻畫,將離散家屬和親人團聚的復雜情緒形象生動地表達出來,其主要以分析性的思維進行報道。總而言之,西方媒介傾向于采用聚焦個體、捕捉細節(jié)的報道角度,而我國媒介則傾向于采用著眼全局、關注整體的報道角度。
2.2直線型和螺旋型思維
《人民日報》和美聯(lián)社所體現(xiàn)的新聞報道風格迥然不同,這主要取決于記者的思維方式,前者喜歡在句子結尾表達新聞的發(fā)展過程和后續(xù)結果,體現(xiàn)了螺旋式盤旋前進的思維模式;而后者則采用直線型的思維模式進行表達,以開門見山直入主題的語言形式將所表達的意思體現(xiàn)出來。
3.學習并借鑒西方新聞報道經驗
從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歷史看,西方新聞事業(yè)起步較早,且已經發(fā)展了400多年,經過不斷的改革創(chuàng)新已經形成了一種相對完善的新聞報道和經營方式。所以,在不少方面我國新聞報道都應當向西方國家學習,比如學習其新聞報道方式、語言特色、思維方式、寫作風格,等等。
3.1借鑒西方新聞報道中感性素材的使用
縱觀西方新聞各種媒體報紙,不難發(fā)現(xiàn)其報道中感性素材的運用恰到好處,令人稱贊,他們善于采用多種分鏡頭與畫面多方位切合,將新聞報道中抽象的新聞主題轉變?yōu)楦行灾庇^的場景呈現(xiàn)于讀者面前。因此,我國新聞媒體要積極學習借鑒西方新聞媒體善用感性素材的表現(xiàn)手法,轉變以往抽象思維占主導地位的新聞報道寫作風格。
3.2借鑒西方以事實說話的新聞創(chuàng)作方式
中國新聞報道中不僅帶有濃重的宣傳性質,而且新聞報道的主觀色彩呈現(xiàn)為“喉舌論”。西方國家則不同,其報道原則不因任何阻礙而轉移,表現(xiàn)為中立、公正、絕不帶半點感情色彩和主觀臆斷,堅持以事實為依據(jù)開展新聞采寫報道。中國需要不斷改進和學習的就是這種報道原則,需要學習西方以事實說話的客觀新聞報道原則,摒棄以往自身新聞報道中的詬病。
3.3借鑒西方新聞報道中注重的個體關注及人文關懷
西方新聞媒體報之所以值得我國媒體學習,還是因為其絕大部分報道從人道主義和人性理念出發(fā),不論在經濟文化還是政治經濟,都會將報道的關注點集中到人體的生存發(fā)展及深厚的人文關懷上。國與國之間擁有不同的歷史、文化自然風光等,但世界人民唯一的相通之處在于感情。新聞報道能被人關注,是因為報道的內容能夠讓讀者共鳴,這也是新聞報道的主體思想。我國媒體恰恰缺乏個體關注及人文關懷,僅僅在創(chuàng)作新聞時才會聯(lián)想到這一點。所以,我國新聞媒體需要學習的是:在新聞創(chuàng)作的整個過程中,轉變以往的全局視角,形成獨特的人文視角進行采訪報道;其原因在于個人視角更容易產生感人至深的新聞。
4.結語
新聞媒體工作者在開展新聞采訪報道時,要考慮到我國的新聞現(xiàn)狀,明確自身與西方國家存在的區(qū)別。我國新聞媒體工作者在與西方新聞媒體交流經驗的過程中,應善于學習西方報道的經驗和長處,以此強化自身的報道效果,進而促進我國新聞事業(yè)更快地與世界接軌。
參考文獻:
[1]竇衛(wèi)霖.思維方式差異對語言交際的影響[J].上海大學學報,2004:66.
[2]張莉,魏月紅.淺析中西思維差異對英語口語交際的影響[J].中國電力教育,2012:154-155.
[3]李坤,李天明.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N].光明日報,2003-12-29.
[4]鄧斯佳,溫振華.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對中西方新聞報道的影響[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14:89.
[5]鄭曉輝.論中西方文化背景與思維方式的差異[J].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2007,(5).
[6]焦賽賽.中西新聞報道角度存在差異的原因[D].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15:47-48.
[7]連淑能.論中西思維方式[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2):40-46.
[8]袁艷,王金禮.中西新聞報道觀念的差異及其文化成因[J].湖北社會科學,2004,(7):49-51.
[9]季為民,張憲春.“用事實說話”是新聞規(guī)律還是宣傳方法[J].新聞界,2002(2):13-15.
[10]汪洋.論文化差異對新聞英語翻譯的影響,2014: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