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鷺
摘 要: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閱讀教學中,朗讀訓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更能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增強學生的表現力。
關鍵詞: 小學語文朗讀訓練 語言表達能力 思維能力 語文綜合素養(yǎng)
朗讀,概括地說,是一種發(fā)出聲音的閱讀方式。就語文學習而言,朗讀非常重要,它是小學生閱讀的起點和基本功,是把文字轉化成有聲語言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活動。我國宋代大理學家朱熹說過,凡讀書,需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牽強暗記。我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尤其是低段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要求學生朗讀時逐字逐句透徹理解,進而深入體會,反復揣摩。朗讀過程中突出某個字或詞,有利于深入理解所讀文字的意思。不論哪本教材,也不論哪個年級,每篇課文后練習的第一題都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其重要性可見一斑。下面就具體談談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訓練的重要性。
一、 朗讀訓練有利于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在朗讀訓練中,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抒發(fā)情感,加深對文章遣詞造句的理解。人們常說理解了才能運用,很多時候學生雖然已經掌握了大量詞匯,但是苦于不會運用,就是因為對詞語的意思不甚理解。在朗讀訓練中,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對詞語的意思和用法能心領神會,了然于胸,用起來自然順暢,久而久之,掌握了大量詞匯的用法,語言表達能力自然提高了。在朗讀訓練中,通過對文字的朗讀、感悟、體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把文中的寫作技巧轉化為自己的語言能力,從模仿到內化到自創(chuàng),自然而然就能“文思泉涌”了。很多人在工作后仍然對上小學時爛熟于心的名家名篇記憶猶新,達到“信手拈來”的境界,正是朗讀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一般來說,愛好朗讀的學生語言能力發(fā)展較快,說起話來條理清晰、思路順暢。
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是學習主體,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主要起引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需要在教學中有所體現。朗讀教學的參與者是學生,學生能夠通過朗讀訓練提高自身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發(fā)現朗讀的趣味性,同時使得學生拓展思維,逐漸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式,學會在朗讀教學中進行情感表達。這樣不僅可以實現朗讀教學的真正目標,而且可以有效增強教學效果。在朗讀訓練中因材施教,精心設計朗讀的形式,讓學生讀熟、讀通、讀好課文,培養(yǎng)良好的讀書習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二、 朗讀訓練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人們常戲言: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很多學生把課文背得滾瓜爛熟,可讓他說起中心思想和作者要表達的感情時,卻支支吾吾。這是因為學生只是讀熟了課文,而不是朗讀了課文,只有“口”而無“心”。在朗讀訓練中,學生帶著感情逐字逐句、有重點、有節(jié)奏地讀,對文章的理解自然不會浮于表面。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朗讀訓練時,首先要有側重點,有的要張弛有度,有的要突出節(jié)奏,還有的要抓住關鍵字詞,從而大大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調,每個字詞和語句都是作者情感的表達,教師要善于“披文入情”,把隱藏在字里行間的情感揭示出來。只有做到細讀文本,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進行朗讀指導時才能做到運籌帷幄。其次要重視技巧指導,所謂朗讀技巧,是指對各類文章的不同讀法,主要是對重音、停頓、語速等的掌握、控制和運用。朗讀中所體現出來的情感均來自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感悟,在學生未真切地感悟到作者的情感之前,教師單純的技巧指導只能是徒勞。教師只有讓學生感悟文本的精義妙理,與作者產生感情共鳴,對尤其能表達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點詞句進行朗讀技巧指導,學生才能通過大聲朗讀將文章中的“情”和“義”讀出來,也才能深入理解文章的內涵和中心意思。
三、 朗讀訓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有效的朗讀訓練能促使學生從課文中感受生活,也能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朗讀習慣,讓他們把文章讀懂、讀美、讀活,從而積累更豐富的語言,感受我國語言文字的優(yōu)美,最后能夠學以致用,這正是語文朗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視和加強朗讀訓練非常必要。我們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應遵循從易到難的原則,循序漸進,還要力求多元化、多樣化。我們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朗讀的內容不僅可以是課本上的文章,而且可以是課外的童話、故事、寓言、詩歌等讀物,甚至是古今中外的奇聞逸事都可以。值得注意的是,要將所讀內容與客觀事物聯系起來,促進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小學課本上選取了許多語言生動、意境優(yōu)美的散文和古詩詞,這些是漢語的精華所在,教師在課堂上指導學生朗讀這些文章詩詞時,要讓學生細細品味其中內涵韻味,這樣有利于學生陶冶情操,提升語文素養(yǎng)。
四、 朗讀訓練有利于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增強學生的表現力
我在教學中發(fā)現有的學生站起來讀書時聲音很低,有時甚至會臉紅,這是因為自卑心理在作怪。在大聲朗讀時,學生往往能克服自卑心理。教師在閱讀訓練中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朗讀,珍視每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采用鼓勵、表揚的方式,調動學生朗讀的積極性,讓學生放飛思想、張揚個性。在課堂上,可以讓學生朗讀同一篇文章,舉辦小型的朗讀比賽,讓學生發(fā)現競爭對手的優(yōu)點,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進而加以彌補。這樣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進取心,而且能讓學生在這種相互競爭、相互激勵的氛圍中提高學習積極性,朗讀時更用心。由于學生的生活積淀、文化底蘊千差萬別,因此教師應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允許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進行個性化朗讀。教師要珍視學生對文本的多元化認知和感受,以不同的朗讀形式,帶著自己的理解,融入自己的體驗,通過對文本的再創(chuàng)造,將自己獨特感受和體驗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從而更好地把握和感悟文章的含義。教師應讓朗讀成為學生個性釋放的平臺和張揚個性的舞臺,這樣便能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增強學生的表現力。
總之,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當持之以恒地指導學生進行朗讀。只有掌握了朗讀技巧,學生才能把文章豐富的內涵生動地表現出來,這樣語文課堂才更具有活力,才更利于學生成長進步。朗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訓練其朗讀技巧,有利于促進其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并且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陶冶情操,受到審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