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崇喜
①如他的名字一樣,陶淵明一生的很多時光就潛在田園里。
②他的田園是當(dāng)代人的“桃花源”。讀著他膾炙人口的短詩,我們仿佛看到他肩荷鋤頭,踏著月光,沿著露濕草長的小徑緩緩走來。翻閱他流傳在世的125首田園詩,南山、孤云、夕露、月光、青松、村舍、炊煙、荊扉、雞犬、豆苗、秋菊、巖石、泉流、濁酒、清琴、堂前松……這些干凈整潔的漢字,這些世人常見的尋常事物,在陶淵明的詩里,就成了詩意的磚瓦草木,構(gòu)筑成一個意蘊充盈、暗含人生真諦的唯美世界。
③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自然與田園,就是陶淵明式的。種豆除草,心不滯物,低頭采菊,抬頭觀山,如閑云般自在,曾引來多少艷羨的目光?有多少人想追隨著田園的詩意,試圖用陶淵明的眼神看云,在都市寂寞的夜里做著田園的夢?在人們的心目中,“日耽田園趣,自謂羲皇人”的生活,只生長在一個浸滿詩歌的年代。其實,“古今隱逸詩人之宗”的陶淵明的生活沒有那么多閑情逸致,也并非“性本愛丘山”。
④他是晉代大將陶侃之后?!翱偨锹劦馈钡乃?,按照孔子“進德修業(yè),將以及時”的教誨,也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雄心壯志和“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游”的抱負。但他所生活的那個狂暴縱橫的亂世,“縉紳之士安其祿而立朝,充然無復(fù)廉恥之色者皆是也”的黑暗社會現(xiàn)實和陰森的門閥制度徹底粉碎了他的凌云壯志。自謂“性剛才拙,與物多忤”的他靠讀書入仕,28歲時開始做官,先后四次歸隱,又四次復(fù)出,斷斷續(xù)續(xù)地在官場上13年。雖然每次歷時都很短,卻總覺得“意志多所恥”,最終選擇了“縱浪大化中,不憂亦不懼”,拂衣歸里。
⑤對于文人而言,田園的寧靜美麗是創(chuàng)作的良好題材。然而,田園生活并不總是充滿詩意,往往有它艱辛的一面,詩人不是終日“嘯傲東軒下”的隱士,也是需要柴米油鹽的生活的。盡管詩人一心躬耕,專心經(jīng)營他的田園,卻仍不能維持全家人的基本生活條件。陶淵明在他田園生活的后期,也一再陷入窘困,以至于餓得白天盼天黑、夜里盼天亮。他最困難的時候,為了糊口度日,竟然不得不上街乞討半碗米。田園生活雖然寂寞清貧,但是經(jīng)歷了“懷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俯仰由人的仕宦生涯之后,詩人卻被其中悠然自得的情趣所陶醉。詩人用自己的詩,用尋常的山林故淵、方宅草屋建立了一個真實而又弱小的精神家園,使他能夠站在遠離污穢官場和惡劣環(huán)境的地方看人生,即便“欲辨已忘言”,在心中牽掛的依然是“此中有真意”。在自己的詩意田園里,他躬耕自資,苦中作樂,一邊揮灑著自己的汗水,一邊放飛著自己的才氣。從“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田園生活的欣喜;從“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我們可以窺見他田園生活的閑適;“覺今是而昨非”是他擺脫官場的毅然決然;“淹留豈無成”是他對未來的憧憬與希望……
⑥陶淵明以他的心靈之光照亮了田園。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追求生活的自然適性的陶淵明,是道德的模范。其實,與其說陶淵明是道德的模范,倒不如說他為我們建立了幸福的信仰與觀念。這種幸福,與世俗欲望的滿足無關(guān),而與心靈的境界有關(guān)。
⑦回望詩人的背影,在撲面而來的清新的田園氣息中,在他詩意的田園之上,我們看到了詩歌現(xiàn)實的光芒和那顆胸懷天下的心。這就是陶淵明的高明之處,他的詩歌因他的高明而傳唱千年。他的詩帶給我們的是一份寶貴的純凈,使我們的靈魂時時在沉醉的田園中舞蹈。
(選自《散文》)
【閱讀訓(xùn)練】
1.聯(lián)系全文,請你說說“如他的名字一樣,陶淵明一生的很多時光就潛在田園里”這句中的“潛”字用法有什么妙處?
2.請用李白的兩句詩來概括陶淵明詩歌的特點。
3.作者說“田園生活并不總是充滿詩意,往往有它艱辛的一面”,請說說這艱辛的一面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作者為什么要寫這些。
4.陶淵明詩被傳唱千年,他的詩給后人留下了什么?
(尹旭燕 設(shè)計)
(參考答案見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