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司佼
下班回家,妻子正在給岳母打電話,一日三餐、天氣變化、地里的作物、家中的雞鴨、鄰里的小事等,足足聊了有一個多小時。期間,妻子幾次想結(jié)束電話,岳母卻聊興正濃,妻子無奈只好繼續(xù)。打完電話,妻子告訴我,媽媽的話真多,都不肯放電話了,還怪妹妹不給她打電話,不回去看她,是不是不要她這個媽了,等等,真是變得越來越小氣了。
其實,變得愛嘮叨與易生氣,是老年人正常的心理變化。人都有一種“被需要與有用感”的心理需求,但人到老年,由于生理功能衰退與社會地位下降,往往會產(chǎn)生一種無用感、被忽略感,同時也會伴有一定的焦慮與苦悶不滿情緒,所以就顯得特別的嘮叨,總怕子女出什么事情,怕子女在外吃虧上當(dāng),樣樣都要問要管。而且還特別在意子女的態(tài)度,容易責(zé)怪與生氣。不少做子女的由于不了解老人這一心理變化特點,不理解老人的日常言行,因而很容易造成情感困惑,甚至與老人針鋒相對,造成家庭矛盾。
孝順父母是為人本分。孝順有物質(zhì)滿足與情感滿足兩種形式?,F(xiàn)在社會發(fā)展了,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都有了基本的社會保證,加上子女多也重視并滿足老人的物質(zhì)需求,所以多數(shù)老人在物質(zhì)方面并不缺少什么。因此子女要孝順父母時,重要的不再是只重視物質(zhì)上滿足,而應(yīng)該是更加重視情感方面的滿足。
首先是要理解老人這一心態(tài)變化,老人嘮叨與發(fā)脾氣時,要耐心傾聽與顧及老人的感受,尊重老人的情感,而不要置之不理,或表現(xiàn)出反感,甚至針鋒相對,從而傷害老人的自尊。
其次是要主動地安排時間經(jīng)常去看望父母或打電話與父母聊天。其實,主動地給父母時間,就像給父母送禮物孝敬父母一樣,父母會更高興。因為你的主動,一方面,你愿意聽,父母才樂意說,心中有話,只有說出來心才會安。所以,認(rèn)真聽父母嘮叨,有利于老人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子女能聽父母嘮叨,父母會覺得自己在兒女面前還有威信,還有用,會為子女孝順而感到自豪,能增強老人的有用感與幸福感。
從另一方面說,用積極的心態(tài)聽老人的嘮叨,也并非毫無益處,很多時候會彌補自己的粗心、健忘或失誤,從而避免犯錯。
人最需要的是朋友,最害怕的是孤獨與無所事事。所以,要讓老人多少有點事做,大事小事都問問他的意見,除電視機、收音機、電腦等文化娛樂設(shè)備要根據(jù)老人的需要準(zhǔn)備齊全外,還要鼓勵老人與人交往,支持他們參加一些社交活動,讓他們感到老有所樂老有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