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龍
大家在網上可以看到,微信公眾平臺里面有一個口號: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這句話來自最早設計這個公眾平臺時,我們在思考微信公眾平臺的目標和方向后提煉出來的一句話。這個口號包含著幾個方面。
第一,我們是希望鼓勵有價值的服務。幾年以前的博客時代,博客非常紅火,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博客慢慢地也就衰退了。當公眾平臺出來以后,我們非常驚訝地看到自媒體以及以前的一些博客作者重新投入進來,并且在公眾平臺里面出現(xiàn)了越來越多優(yōu)秀的原創(chuàng)文章。微信公眾平臺對很多的內容會采取一些比較嚴格的措施來控制,但是我們會始終把握一點:哪些內容是對用戶有價值的,哪些是沒有價值的。譬如說,各種誘導類的,誘導用戶去分享到朋友圈的;又譬如說,可能有一些版權問題或者一些H5的游戲,我們最終都做了一些限制。
第二,是幫助人們消除地理的限制。地理位置曾經是過去商業(yè)上的一個重要因素。譬如說,一個商鋪可能要找到一個非常好的地段它才會有價值,但是移動互聯(lián)網的人流量并不依賴于地理位置。互聯(lián)網帶動人們的交流已跨越了地理上的一種限制,特別是移動互聯(lián)網以來,所有的人都能夠卷入到一種跨越時空的交流。設想一個場景,一個盲人按摩師,他可能不需要去租一個鋪面,只要他的手藝足夠好,那么他就可以在一個不是很好的鋪面里去提供他的按摩服務,我們希望能夠給那些沒有地理優(yōu)勢的商家也能帶來非常好的顧客訪問量。
第三,消除中介。所有的商業(yè)可能都依賴于非常多的中間環(huán)節(jié),但自從公眾平臺出來以后,我們是希望商家能夠消除中介,通過公眾平臺直接提供一種服務。這種服務之所以有可能是因為如果商家卷入到公眾平臺的同時,消費者也卷入到公眾平臺,那么他們是可以互相連接起來的。這種模式可能在以前是難以想像的,然而公眾平臺提供了這樣一種可能:商家和消費者能夠在公眾平臺里面直接對話。
第四,真正地去中心化。一個新的用戶安裝了微信以后,他沒有關注任何公眾號的話,可能看不到任何公眾號或公眾平臺的存在。但是每天有近千萬的公眾號活躍在在微信里面,他們的活躍是通過自身的努力帶來的,微信并沒有一個中心入口來提供給他們。同時,我們鼓勵所有的商家或者第三方的服務商能夠通過公眾平臺,自身去組織各種資源。
第五,搭建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很多人擔心微信什么都做,最終取代了自己怎么辦,現(xiàn)實是微信不會什么都去做。微信希望搭建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而不是我們自己把生態(tài)系統(tǒng)里面的每一塊都給做了。簡單地說,我們是希望建造一個森林,而不是說要建造一個自己的宮殿。我們希望整個森林是去培育它的一個環(huán)境,讓所有的生物能夠在森林里面自由生長,而不是去把它建造出來。
第六,做成一個動態(tài)的系統(tǒng)。一些朋友認為微信的平臺規(guī)則不夠明朗、清晰,以至于覺得這里面存在一些混亂。但我們并不認為一個規(guī)則100%確定的系統(tǒng)就是一個很好的系統(tǒng)。相反,我們認為一個動態(tài)的系統(tǒng)是更加能夠獲得動態(tài)穩(wěn)定的系統(tǒng)。從而,我們認為第三方應該與我們共同建造一個系統(tǒng),一個動態(tài)自我完善的系統(tǒng),而不是個僵死的系統(tǒng),甚至整個系統(tǒng)也是我們和第三方一起定義出來的。
第七,建造社交場景。在微信里很少會發(fā)現(xiàn)一個提供中性化的流量入口,但是并不妨礙很多需要流量的場景應用被活躍起來。譬如說,微信里的微信紅包、微信游戲,甚至包括一些硬件相關的,譬如運動類的手環(huán)。手環(huán)也是很好的例子,我們會把手環(huán)的記步數(shù)據(jù)標準化,使得一個手環(huán)的用戶可以和其他手環(huán)用戶進行一個PK,這就是一種典型的社交流量的場景。
第八,我們認為所有的考慮都要基于一個前提,就是用戶價值第一。譬如朋友圈的管理,用戶是需要在朋友圈里看到各式各樣的內容,但是我們又會去治理它,把一些騷擾到用戶或用戶不愿意看到的內容清理出去。眾多的微信理念,最終都必須把用戶價值放在第一位,否則可能會損害到整個平臺的健康。
[編輯 周慧陶]
E-mail:zht@chinacb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