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妍妍
【摘要】數(shù)字技術的發(fā)展以及新媒體的普及帶動了傳播媒介形態(tài)及傳播模式的轉型,傳統(tǒng)主流媒體與社會化媒體共存是新媒體傳播時代的主要特點。媒介內容的生產也從單純的由專業(yè)新聞工作者通過傳統(tǒng)傳播渠道發(fā)布,到現(xiàn)在由每個屏幕后的人在網絡上發(fā)送信息,引起廣泛關注與轉發(fā),進而引起傳統(tǒng)媒體報道及再次傳播。本文從新媒體時代公民在使用新媒體過程中的表現(xiàn)入手,從公民在使用新媒體過程中所擔負的各個角色,闡述新媒體時代公民應當具備的媒介素養(yǎng)。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媒介素養(yǎng)公域私域
英國學者湯普森和李維斯在80余年前首次提出“媒介素養(yǎng)”這一概念。隨著媒介形態(tài)的不斷變化與發(fā)展,媒介素養(yǎng)這一概念也在不斷地更新與完善。伴隨著媒介技術的發(fā)展與傳播形態(tài)的變化,媒介素養(yǎng)的概念也經歷了不同的階段。
以往媒介素養(yǎng)的研究往往研究受眾或傳媒人或官員這樣單一群體的媒介素養(yǎng)問題,進入21世紀的新媒體時代之后也有研究公眾在參與傳播過程中的表現(xiàn)所帶來了各種問題,進而提出媒介素養(yǎng)教育問題。其中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研究院彭蘭教授在《社會化媒體時代三種媒介素養(yǎng)及其關系》一文,從系統(tǒng)的角度看待三者的關系,從制度層面更深刻地理解媒介素養(yǎng)的意義及媒介素養(yǎng)科學體系的形成。探究在新媒體時代,公民在與媒體發(fā)生關系的過程中所擔負的各種角色,所面臨的不同的責任與義務,素質與能力,闡述新媒體時代公民應當具備的媒介素養(yǎng),這也是本文所要追尋的答案。
一、新媒體時代的特點
上世紀90年代初期,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fā)展,一場傳播技術革命浪潮席卷世界,同時也宣告了新媒體時代的開始。新媒體時代即新媒體在傳播格局中起主導作用的時代,也是當今我們生活的時代。
新媒體時代,除了采用數(shù)字技術所帶來的信息的“海量性”、“時效性”、“多媒體”等特征外,還具有傳播內容多媒體化、傳播范圍廣泛、傳播方式的非線性、傳播手段多樣化、傳播方式個人化等特點,使新媒體能夠更大程度上融入人們的生活。
1、傳播方式個性化
最典型的傳播平臺是騰訊微信的個人公眾賬號應用。個人可以通過注冊微信公眾賬號向其訂閱用戶推送不同信息。該平臺為了防止廣告及垃圾信息,每天只能推送一次,使用者可以把幾條信息編輯成一個,也可以單獨推送一篇文章,個性化特征非常明顯。類似于早期的博客文化,根植于微信平臺的公眾賬號,由于其便攜性、移動性等特征,日趨有與博客分庭抗禮的趨勢。
2、傳播內容多媒體化
美拍、微信小視頻等應用的開發(fā),大大降低了普通大眾傳播視頻資料的技術門檻,使得一般公眾能夠在網絡上傳遞自己拍攝的短視頻。此外,足跡應用的火爆,使生活分分鐘變大片的理念也得到了新媒體大軍的追捧。而每個人根據(jù)自己的興趣點不同,所選擇傳遞的信息也不同,在造成海量信息的同時,充分滿足了細分受眾的需求。
3、傳播行為互動化
互動性是傳統(tǒng)媒體時代和新媒體時代最大的區(qū)別,尤其是互動的方式。傳統(tǒng)媒體的受眾很少有機會表達自己,最為顯著的記憶是中央電視臺《非常6+1》欄目每當有觀眾熱線被接聽的時候,觀眾的聲音總是充滿激動。而在新媒體時代,受眾隨時可以通過微博、微信、論壇、官網留言等方式反饋自己的信息,不僅有受眾與媒體之間的互動,受眾與受眾之間的互動更是時刻都在發(fā)生。此外,一些視頻網站為了使互動更加便捷,可以使受眾在觀看節(jié)目的同時不用更改界面或者拖至頁面下方,開發(fā)了一種彈幕功能。在視頻畫面的上部五分之一的地方會滾動播出受眾發(fā)表的言論。
二、新媒體時代公眾媒介參與及媒介素養(yǎng)
新媒體時代公眾媒介素養(yǎng)主要是指公眾在對新媒介進行接觸、解讀和使用的過程中體現(xiàn)出來的素質及修養(yǎng)。通常是指人們面對新媒介所提供的各種海量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chuàng)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能力。
媒介信息的傳送者、信息受眾及媒介信息是媒體的三大結構組成。公眾在新媒體傳播過程中,既可以作為信息內容生產者,如微博或微信公眾平臺發(fā)布身邊信息、網絡原創(chuàng)圖文、視頻信息等,也可以作為內容傳播者,如各種微博轉發(fā)或微信公眾平臺從私人原創(chuàng)微信賬號中篩選過濾信息,最終選擇符合自己所搭建的平臺的定位的內容進行傳播,也可以僅僅是信息內容接受者,也就是說一般個人在使用新媒體的時候,集傳統(tǒng)媒體的記者、編輯、受眾三種身份于一身。
1、作為內容生產者的公眾的媒介素養(yǎng)
首先,要尊重隱私權,杜絕侵犯隱私。新媒體讓信息的獲取、記錄、發(fā)布、傳播變得輕而易舉,人人都是傳播者,處處都是直播間,再加上公眾的媒介倫理知識相對匱乏,侵犯隱私權的事情屢有發(fā)生。如2014年的好萊塢女星艷照門事件。后來受害女星聯(lián)名委托律師向谷歌索賠1億美元,指責谷歌明知事件違法依舊沒有及時刪除照片制止侵權行為,反而從此事件賺取數(shù)百萬廣告費。
其次,牢記“群己權限”,公域和私域要劃分清楚,分辨清楚“公眾利益”。自己的事情自己可以傳播,涉及到別人的事情就要考慮當事人的感受,如果事件是屬于“公域”那么制作內容并傳播無可厚非,如果事件屬于別人的“私域”依舊堅持制作內容傳播,可能會涉及到侵權的問題。那么公域和私域如何劃分呢?公域講民主,私域講自由,但是私域里面涉及公眾利益的部分,那么就屬于公域,應當受到公眾監(jiān)督。比如在這個四月鬧得沸沸揚揚的某臺著名主持人餐桌事件。因為當事人身份的特殊性,使得這次看似侵權的信息的傳播具備了公共性質,信息內容的發(fā)布者雖然頂著一個告密者的污名,但是讓在這個事件中的一般公眾看到一個更加全面的所謂明星形象,無可厚非。
再次,不傳謠,不信謠,杜絕生產和消費原罪。文藝復興被稱為“人的發(fā)現(xiàn)的時代”,人的欲望在新教改革和在自由的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的過程當中掙脫了宗教和道德的桎梏。理性主義對強大的科技力量的追捧和信奉,更增強了人的欲望。但是色情、暴力、奢華與邪惡被新媒體時代的“媒介奇觀”進一步放大,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公眾只是在被動接受、享用這些奇觀盛宴,在新媒體時代,群體開始自我產生和消費原罪,創(chuàng)造了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原罪奇觀。這種內容的生產和傳播不利于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樹立。
2、作為信息內容傳播者的公眾的媒介素養(yǎng)
公眾在參與傳播過程主動傳遞信息時,雖然不能夠像職業(yè)新聞人一樣具備專業(yè)的新聞理論知識與把關人的角色意識,但還是應該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做到如下要求:
首先要核實信息。公眾應提高自己在傳播信息時候主動核實信息真實性的意識。不傳謠不信謠,如果在信息尚未得到相關單位的核實,可以提出自己的質疑,但是切忌隨意轉發(fā)信息。
其次,要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傳統(tǒng)媒體中,社會責任是貫穿媒體運作全過程的基本原則,表現(xiàn)為堅守社會倫理道德的底線,同時履行引導輿論的職能,引導主流價值觀。新媒體環(huán)境下,由于傳統(tǒng)主流化媒體與社會化媒體共存,職業(yè)媒體人對輿論引導的功能凸顯。而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中,傳統(tǒng)媒體把關人的角色的缺失要求我們每一個人在傳播信息的時候要主動承擔社會責任,避免傳遞不利于社會和諧進步的信息。
3、作為信息內容接受者的公眾的媒介素養(yǎng)
集體無意識在網絡群體傳播中是非常普遍的一種現(xiàn)象,從表面上看,很多人在關注集體狂歡事件的過程中,只是抱著一種看客的心態(tài),或者僅僅是“在無聊的心境下無聊的表達”,然而一旦參與到事件中來,他們已然成為“無意識”的行動者,他們身在其中,無從知道自我行動的意義,他們的行動在表達“無意義”的訴求的同時,也加劇了行動的力量。所以作為信息內容接受者的公眾,在接觸媒介信息時,要堅持批判的思維方式,杜絕非理性媒介素養(yǎng)。
新媒體時代,作為既是內容生產者也是傳播者同時也是內容接收者的公眾,在新媒體時代其媒介素養(yǎng)主要包括:新媒介技術的使用能力;信息內容的生產能力;公域與私域的判斷能力;核實信息及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能力;對集體無意識行為的抵抗能力;堅持理性媒介素養(yǎng),杜絕非理性媒介素養(yǎng)?!?/p>
參考文獻
①何文,《新媒體環(huán)境下媒介功能異化和媒介素養(yǎng)探析》[J].《新聞界》,2013(5)
②王煒,《網絡新聞生產過程中的“媒介奇觀”現(xiàn)象初探》[J].《今傳媒》,2015(2)
③彭蘭,《社會化媒體時代的三種媒介素養(yǎng)及其關系》[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13(3)
④譚天,《傳媒經濟的本質是意義經濟》[J].《國際新聞界》,2010(7)
⑤邵慶海,《新媒體定義剖析》[J].《中國廣播》,2011(3)
⑥吳倩,《全媒體時代新媒介素養(yǎng)內涵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5(2)(作者:廣西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