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叫皮特的歐洲旅行家因偶然的機緣來到仙女山,立即被眼前的景色驚呆了,他掏出筆記本,用英文快速地寫下了“東方瑞士”這個句子,然后搭好帳篷,簡單收拾了一下隨身物品,像個孩子,童心未泯,天真得有點不著邊際,讓多少有點矜持的隨行者也深受感染,他不斷摁動相機快門,擔(dān)心一不留神就漏掉了什么。這也是大多數(shù)到仙女山來的客人的共同感受。皮特決定做一段時間的短暫停留,在幽靜悅耳的牧鈴聲中躺進大自然的懷抱,聽聽森林和風(fēng)的低語,感受繁星的光點灑落在草甸上的柔軟,我不知此情此景會不會感染你,但從此后,“東方瑞士”便成為仙女山的又一別稱。
森林和風(fēng)的低語
每次到仙女山,都有不同的感受,即便是同一次旅行,在不同的角度,感受也會截然不同,你也會發(fā)現(xiàn)不同的美令你怦然心動。人是需要不斷行走的,在行走中,就不斷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這或許與遺傳學(xué)和進化論有關(guān),在人類的基因中隱藏著這種小秘密,最近讀《基因組:人類自傳》,讀到人的精神驅(qū)動身體,身體又驅(qū)動基因組,這近乎顛覆了我們頭腦中的固有認知。我們每個人的基因中大概都有這種沖動吧——對自然的渴望,對美好事物的期盼。而在仙女山,首先打動你的是森林和風(fēng)。沿著曲折的盤山公路,你會被轉(zhuǎn)得五葷六素,但瞬間你就會覺得這種付出很值得。進入景區(qū),顯得有些狹窄的公路兩邊全是幽靜的森林,靜得仿佛一枚微小的松葉掉到地上都清晰可聞,高大的杉樹和雪松連綿不絕,沒有盡頭,陽光透不進來,你不能向更遠處走去,隨時有迷路的恐懼襲向你。如果是在雨天,森林下面則是另一番情景,雨滴在森林頂端沙沙作響,森林中卻略顯干燥,這時,在林中做小小的漫步最為適宜。
若是冬天,則宛若童話中的冰雪世界,冰掛一簇簇地懸在樹枝上,用手一碰,透寒徹骨,要想扳動,非得用點力氣不可,四野白茫茫一片,此時在林木間漫步,腳下發(fā)出“噗、噗”的響聲,不時有積雪掉到頭發(fā)上,掉到脖頸間,涼透背脊。風(fēng)是仙女山的???,她無處不在。
在到仙女山的游客中,不乏有人專為風(fēng)而來。一群群游客,常常會站在低矮的灌木叢邊或草地上,一動不動,有的舉著雙手,將掌心朝向風(fēng)的方向,臉上露出愜意的笑
容,有的美女還故意揚起秀發(fā),任風(fēng)一遍遍盡情梳理,那種怡然自得、旁若無人的神態(tài),得人們投去羨慕的眼光。
仙女山的風(fēng)是那種可以托在掌心、捧在心窩的柔軟。她明明就在,你卻看不到樹的搖動,感覺到一雙稚嫩的手在摸挲你的眉眼,你的鼻尖,你的發(fā)梢,但一凝目又蹤影全無。我不知你是否這樣聆聽過風(fēng),至少對于我,終身難以忘懷。
在那柔軟的草甸上
像一塊塊綠色的氈子鋪在森林中的草甸,是仙女山的核心,這些草甸把靈魂賦予了仙女山,比喻成“鑲嵌在森林中的翡翠”毫不為過。我們叫這些草甸為“大草原”,當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那種北國大草原——這些在山巔林木的懷抱中有點撒嬌,略帶幾分羞澀的草甸,完全是另一種風(fēng)格。這種稱謂雖然帶點小小的自戀,卻飽含深情,我們都知道大理人將那片湖泊叫做“洱?!?,西昌人將那片更小的湖泊叫做“邛?!?,而北京人更甚,總喜歡將小小的水體叫做“什剎?!薄昂蠛!?,其實這里面應(yīng)該有很多故事,濃縮了多少沉甸甸的章節(jié)。
對浪漫和天籟的追求是人類的天性,即使最嚴謹、
最莊重的人,也會潛藏著這顆本心。仙女山的草甸柔軟而略帶彈性,當代著名散文家王英琦說,仙女山是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時被推到最南端的高山草甸,是造物主的惠賜,是大自然的得意之作。在群山之巔,林壑蒼茫,一片片草地星羅棋布,次第舒展,人的情緒會被快速調(diào)動起來。在這種場景下,做出點乖謬的舉動都不為過。你可以赤腳在草地上行走,漫不經(jīng)心,讓頭腦一片空白,感受草尖劃過腳踝那一絲絲溫馨,感受那份茸茸的慰藉;你也可以坐下來,看三三兩兩的游客結(jié)伴行走,看他們搞怪的離奇行徑,直至其隱進遠處的灌木叢;你可與拉著風(fēng)箏奔跑的小孩追逐、玩耍,尋找一處舒坦的草坪躺下來最好,看天上的流云變幻,白云蒼狗,你剛看到的人頭,一眨眼間就變成了奔馬,一瞬又疑似虎嘯山林。有一次,我看到滿
天的云彩都被調(diào)動起來,巨大的天幕上,一只鳳凰栩栩如生,恰若展翅飛翔,遠處立即有人大聲歡呼,引得所有人將目光轉(zhuǎn)向頭頂。
夜晚的草地又有另一番情趣,松風(fēng)陣陣,繁星滿天,游人大多離去,白天的喧嘩隨著夕陽的步履悄然退去,月華在林濤間升起來,伴隨點點星光,草地上,像有一層層水波在流動,林間的鳥鳴聲掉落在上面,仿佛濺起一圈圈淺淺的波紋。靠近森林的邊緣,月光掛在樹梢,微風(fēng)吹動,樹影搖曳,這光與影被推向遠方,直至目力不能及。此時,你最好搭上帳篷,靜靜地坐下來,等草地上一層薄薄的涼意籠罩四野。
幽寂的牧鈴聲
森林、草地、曉風(fēng),這些物象能讓人繾綣忘情,風(fēng)箏、鳥鳴能讓人回歸本心,但若只有這些,仙女山的韻致便會大打折扣。幽寂的牧鈴聲,能將人的情緒調(diào)動到極致,在忘情中生出眷戀,在回歸本心時化為時光凝聚的悠遠。
白天,你能看到或三五或六七成群的牧馬和牛羊自由散漫地在草地上、叢林中放牧,它們才是這里真正的主人,對外來游客的侵入,它們更多的是不予理會,只顧埋頭吃草,即便游客們爭相擠到它們中間留影,它們也絲毫不會被驚擾。悅耳的牧鈴聲聽似凌亂而毫無韻律,但靜下心來凝神諦聽,你會覺得每一聲清脆的敲擊都與你的心律合拍,聽的時間越長,這種感覺就越來越真切,游客的喧囂或許會掩蓋這些鈴聲,但在不經(jīng)意間,它又會鉆入你的耳鼓。
這些牧馬和牛羊都是當?shù)剞r(nóng)民散養(yǎng)的,開春后將它們趕到山上,入冬后找回家,就這樣年復(fù)一年,不知不覺,自然繁衍,逐漸成群,有點喜劇效果的是,入冬后趕回來的牲口數(shù)量,往往多于春天趕出去時的數(shù)量,這讓農(nóng)人們樂此不疲。
入暮,牧馬和牛羊集中到草地邊的灌木叢中過夜,牧鈴聲此起彼伏,小馬駒在草地上撒歡,成年的公馬倏忽竄到草地上奔馳,消解它們旺盛的精力,馬嘶聲、得得的馬蹄聲散落在夜空中,與星星灑落的光點溶在一起,匯聚成不可抵擋的誘惑。這時,你要靜悄悄地,最好不要發(fā)出聲響,將行走的腳步聲降至最低。這里的牛馬獨自享受著這個世界,享受著這個世界最優(yōu)美的靜謐、和諧,沒有人愿意打破這天籟,同時,這里沒有天敵,這是大自然為這些生靈開辟的伊甸園。
仙女山是森林、草甸和牧鈴的交響曲,這一切構(gòu)成的意象渾然天成,顯得那么自然,缺一不可,如果缺少一丁點,這里會是什么樣子,只有造物主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