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誠翊 張春
【摘要】本文以我國新聞史上著名報人王蕓生為研究對象,通過研究王蕓生在《大公報》時期的新聞實踐活動,從新聞客觀公正性、擔負社會責任等五個方面分析其新聞專業(yè)主義理念,旨在為當下新聞從業(yè)者提供借鑒。
【關鍵詞】王蕓生新聞專業(yè)主義辦報實踐
王蕓生是既張季鸞之后新記《大公報》的第二任總編,是我國新聞史上一位著名報人。在他的領導下,《大公報》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筆者認為,這與《大公報》的辦報方針,以及王蕓生領導下的《大公報》整體對于新聞專業(yè)主義的實踐是密切相關的。以王蕓生為例,我們可以看到民國時期報人們對新聞專業(yè)主義的實踐。
一、追求新聞自由
王蕓生作為一名職業(yè)報人,新聞自由是其堅定的信念。對于新聞自由他有許多自己的認識。他認為,新聞自由對國家與社會有著“清明政治”、“各國間的關系必能相當穩(wěn)定,而消餌許多爭斗及危機①”的重要意義。他提出,對新聞媒體與工作者來說,新聞自由不僅是權利,也是義務:“新聞自由,是新聞記者的本分要求,這等于要求一種權利。但權利不應該是片面享受的,我們還應該忠實地盡到我們的義務……敢說、敢做、敢擔當,是自由人的風度;敢記、敢言、敢負責,是自由報人的作風。新聞自由應該如此求,也應該如此用。②”
不論在什么樣的條件下,王蕓生都沒有放棄過對新聞自由的執(zhí)著。他帶領新記《大公報》抗爭新聞檢查,呼喚新聞自由,不論結果是什么,他都堅定自己的信念。對于王蕓生來說,新聞自由是他的夢想與追求??上г诋敃r,新聞自由也只能是王蕓生的一個夢而已。在1948年9月1日《大公報》發(fā)表的社論《九一之夢》中,王蕓生描繪了一個“記者們不必服膺中國圣人的忌諱主義”,唯有“真理”和“正義”為衡量記者標準的理想社會。可惜,究其一生,王蕓生也未見到他夢想中的社會。
二、堅持報人報刊的獨立地位
民國時期有許多報人都意識到了報紙只有保持獨立的地位,才有可能以新聞為本位、發(fā)出獨立的聲音?!洞蠊珗蟆窂膹埣钧[時代開始堅持的“四不”原則,更是以獨特的方式較為完整的表達了媒體必須獨立、自主和中立的理念。
王蕓生在進入《大公報》之前曾經(jīng)分別加入過國民黨與共產(chǎn)黨。但他在進入《大公報》之后便立即登報聲明:“鄙人因感觸時變,早已與一切政團不發(fā)生關系,謝絕政治活動。③”自此,王蕓生成為了一個徹底的獨立報人。
除了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外,王蕓生與《大公報》在對各政治黨派的態(tài)度上也始終保持著中立態(tài)度,對國共兩黨不偏不倚,力圖站在民眾的角度,發(fā)出屬于民眾的聲音。對于國民黨,在抗戰(zhàn)期間,王蕓生撰寫的《看重慶,念中原》、《擁護修明政治案》等社論就直擊國民黨政府的貪腐等問題。1948年,王蕓生更因其寫作的《由新民報??劤霭娣ā?,受到國民黨《中央日報》的直接攻擊。對于共產(chǎn)黨,王蕓生也寫過《質(zhì)中共》、《可恥的長春之戰(zhàn)》等社論。在當時那種社會政治環(huán)境下,《大公報》堅持著的這種中立立場無疑是兩邊都不討好,遭到了不同政見者的攻擊。但盡管如此,王蕓生也并未改變他自己與《大公報》的獨立傳統(tǒng),始終如一。
三、踐行新聞客觀公正性
新記《大公報》一直遵循著客觀公正真實的原則。張季鸞在任《大公報》總編時就要求新聞記者一切以新聞價值為準,繼承了張季鸞精神的王蕓生也將這一原則堅持貫徹了下來。1936年5月8日,他在燕京大學新聞系發(fā)表的題為《新聞事業(yè)與國難》的演講中說,新聞“第一要平?;?。不矜奇,不立異,老老實實,平平常常,一切循平常軌道而行,直接養(yǎng)成堅實的輿論,間接促進社會堅實的風氣。④”1943年,《大公報》的記者張高峰撰寫了著名通訊《豫災實錄》,記錄了當時河南在經(jīng)歷了水、旱、蝗、風、雹等天災之后,大批難民“鳩形鵠面,沿街乞討,大街小巷都有餓倒的災民和棄嬰”的凄慘場景。這篇報道尖銳地披露災情、批評政府,《大公報》僅為了通過新聞檢查將標題由原來的《饑餓的河南》改為了《豫災實錄》,正文未做任何刪改便刊登了出來。王蕓生還依此報道寫出了著名的社論《看重慶,念中原》。雖然因為這兩篇報道和社論,張高峰被逮捕并羈押數(shù)月、《大公報》被???,但是大公報人威武不屈,在這之后依舊堅持新聞的客觀公正原則。在前文中提到的因為對國共兩黨都曾批評,兩黨都攻擊過王蕓生與《大公報》的事例,除了大公報人遠離黨派之爭保持獨立地位之外,也是因為他們嚴守客觀公正的原則,力求從事實出發(fā)來報道新聞與發(fā)表意見。
四、擔負社會責任
我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大多對國家保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樣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民國時期的報人幾乎都是傳統(tǒng)知識分子,對于當時動蕩不安的國家,他們秉承“文章報國”的志向,希望通過報紙來促進社會進步。他們所辦的報紙,字里行間都顯露著對于國家強烈的責任感。
雖然王蕓生出身貧寒,只上過幾年私塾,13歲開始便當學徒,不像張季鸞、胡政之等傳統(tǒng)文人那樣接受過系統(tǒng)的教育、接觸過國外的新式思想。但是,長期的民間生活使得王蕓生深切了解百姓的疾苦,一樣保有對社會、民族、國家深切的思慮。
在王蕓生的新聞實踐中,處處體現(xiàn)了其以言論報國、為民眾說話的思想。1944年,國民黨內(nèi)部的貪腐現(xiàn)象日漸嚴重,百姓生活困苦。是年12月19日,王蕓生發(fā)表了著名社論《為國家求饒》。他在文章中多次描繪百姓與國家因為腐化官僚和國難商人而導致的生活慘狀,五次呼吁“饒了國家吧”??箲?zhàn)勝利后,國民黨對淪陷區(qū)類似搶劫的“接收”招致了民怨沸騰。王蕓生又站在民眾的角度,撰寫了《莫失盡人心》,描繪淪陷區(qū)的接收亂象,勸誡國民黨政府以百姓為重。他編寫《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希望喚起民眾,《讀雅爾塔秘密協(xié)定有感》、《東北的陰云》等社論抗議蘇聯(lián)的霸權主義行徑,《毛澤東先生來了》、《請先停手!》、《歡慶停戰(zhàn)令下》等表明了他從國家統(tǒng)一和民眾幸福的角度呼喚和平。
五、注重職業(yè)素養(yǎng)
在我國傳統(tǒng)意義上,新聞并被不認為是一種職業(yè),而且最初從事新聞行業(yè)的人社會地位也不高。而“專業(yè)主義的基礎首先是有一個獨立的職業(yè)或行業(yè)⑤”。20世紀初,隨著國人辦報實踐的增多與報紙的發(fā)展,新聞逐漸成為了一個獨立的行業(yè)。在此基礎上,一批民營報人開始思索新聞記者這一行業(yè)的職業(yè)要求和職業(yè)素養(yǎng)。
王蕓生對于新聞從業(yè)者的職業(yè)素養(yǎng)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王蕓生認為,作為新聞記者,需做到“真”和“勇”兩個字,才能履行記者的職責,“真實地記出你所見到的事,勇敢地說出你心里的話,可以無愧為一個新聞記者了。敢說、敢做、敢擔當,是自由人的風度;敢記、敢言、敢負責,是自由報人的作風”⑥。
王蕓生對于新聞記者的氣節(jié)也十分看重。當中國的知識分子與政治攪在一起的時候,十分容易失去自己的氣節(jié),成為政治的墻頭草或者是單純的逐利者。在1937年,有十幾位記者接受日本人資助,經(jīng)偽滿洲國和朝鮮到日本去考察。王蕓生為此寫了一篇《招魂——一個新聞記者的罪言》,用“你們這樣不啻是放棄了中國人的立場,而被人當做豬仔販賣了”這樣激烈的詞句痛斥那十幾位同行,為他們“招魂”。在文章中,他告誡學新聞的學生,“要努力做一個有靈魂的新聞記者,這樣才無愧于無冕之王的稱號;否則的話,你就可能是一個無魂之鬼!”他還對新聞記者的職業(yè)素養(yǎng)要求做了一個較為詳盡的論述,“一個能克盡厥職的新聞記者,他須具備幾種異乎常人的條件。他須有堅貞的人格,強勁的毅力,豐富的學識;對于人類,對于國家,對于自己的職業(yè),要有熱情,要有愛;然后以明敏的頭腦,熱烈的心腸,冰霜的操守,發(fā)揚‘威武不屈,富貴不淫,貧賤不移’的勇士精神,兢兢業(yè)業(yè)的為人類,為國家,盡職服務”⑦。王蕓生對新聞記者的這些要求已經(jīng)體現(xiàn)了職業(yè)報人的理念。他對職業(yè)素養(yǎng)的認識,即使放到現(xiàn)在的新聞環(huán)境下亦不過時,具有著相當?shù)耐陚湫耘c超前性。
王蕓生不僅對自己要求嚴格,對于《大公報》內(nèi)其他同事,王蕓生也要求他們保有職業(yè)操守?!洞蠊珗蟆坊剡w上海后,有一次報館開社務會議,胡政之在會上批評某經(jīng)理以報館名義做投機生意。從來不過問報館財務的王蕓生,卻一時沖動起來,走過去給了該經(jīng)理一個耳光。即使會后胡政之勸王蕓生認個錯,王蕓生依舊怒氣未消:“我們《大公報》成天寫文章罵政府有一幫貪官污吏,現(xiàn)在我們報館也出這種事,叫我們還怎么寫文章?⑧”
結語
王蕓生從事新聞工作長達55年,在其漫長的新聞生涯中,新聞專業(yè)主義的精神可謂貫穿始終。作為一名真正的無黨派新聞從業(yè)者,在新聞實踐中,他一直保持著客觀中立的態(tài)度。對國家和社會的強烈責任感,使國家和民眾的利益成為他言論永恒的立足點。
王蕓生以自己一生的新聞實踐為當時及后世的新聞從業(yè)者樹立了榜樣。他對新聞自由的追求、對報人報刊獨立地位的堅持、對新聞客觀公正性的踐行、對社會責任的擔負以及對職業(yè)素養(yǎng)的注重,對于今日的新聞從業(yè)者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①②⑥⑦⑧王芝?。骸兑淮鷪笕送跏|生》[M].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
③蔡曉濱:《中國報人》[M].新星出版社,2010
④吳蘭蘭、郭棟,《王蕓生的新聞思想》[J].《青年記者》,2007(22)
⑤黃旦,《傳者的圖像:新聞專業(yè)主義的建構和消解》[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傳播學2013級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