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志國
1580年9月26日,用時近3年、歷經(jīng)九死一生完成有生第三次遠洋冒險、第一次環(huán)球航行,途中對西班牙船隊極盡搶掠之能事的德雷克,顧不上“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率領船隊甫回至倫敦普利茅斯港口,便急不可耐地向劃船擦肩而過的漁夫打探:“那婦人可是安好?”
此時的德雷克尚孑然一身,他說的婦人,顯非太太,是哪位女士讓他如此牽掛呢?
伊麗莎白一世,他的大老板。
每一位成功的大海盜背后,都有一位讓其服服帖帖的大老板。如奧斯曼土耳其的蘇萊曼一世之于“巴巴羅薩(紅胡子)兄弟”中的阿雷·丁。桀驁不馴的阿雷·丁,為什么任何場合下提到蘇萊曼一世都會禮敬三分?他深知,沒有蘇萊曼一世,自己就失去了自由轉(zhuǎn)換官盜身份的空間,也沒有了洗白財富的通行證,更罔談什么青史留名了。
伊麗莎白一世對于德雷克的重要性,有過之而無不及。女王不但給了他經(jīng)營私掠船的授權,還是這次冒險遠航的主要股東。更重要的是,行前,女王對他的這次航行另有一種充滿政治意味的囑托。1576年,當?shù)吕卓松性诨I備這次航行時,伊麗莎白一世便咬著牙根兒斷定,“報西班牙人多次侮辱我之仇的機會到了”。這位即位時就立誓自己“只嫁給英格蘭”的中年處女,希望德雷克能夠通過征服大海的成功,樹立英國在海上“蠶食西班牙”的標桿,進而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海洋冒險事業(yè)。
女王厚望的背后,是英國在西班牙面前的尷尬。其時,作為當仁不讓的世界頭號大國的西班牙,國勢正如日中天,歐洲有能力與之爭鋒者,唯有法國。而兵力僅為西班牙的1/7左右的英國,則仍在“成長的路上”,不過與荷蘭、瑞典影響力相當,同是側(cè)翼歐洲的三流小國,多數(shù)情況下,沒有話語權,只能選擇在西班牙和法國之間站隊。
而西班牙,因強于法國,又常常是英國選邊站的首選或不得之選。伊麗莎白一世的前任,其姊瑪麗一世當政期間,與西班牙“和親”不說,內(nèi)政外交亦仰其鼻息。俟伊麗莎白一世承繼大統(tǒng),先是瑪麗一世尸骨未寒之際,即受西班牙脅迫,要么嫁給西班牙國王姊夫菲利普二世,要么嫁給他指定的西班牙國戚。及至發(fā)現(xiàn)伊麗莎白一世毫無此意,西班牙又挑撥英國天主教徒和持不同政見者,刺殺她、制造騷亂甚至推翻她,她還得佯作不知,敢怒不敢言。
國恨、家仇、個人恩怨交疊。伊麗莎白一世向德雷克所說的“多次侮辱”,指的就是這些心痛往事。這從另一個側(cè)面表明,其時英國內(nèi)外部環(huán)境的復雜多變。
詭譎莫測,3年的時間,英國“變天”的概率實在太大了。而無論伊麗莎白一世對西班牙表示臣服,還是英國的國王換了西班牙的屬意者,對德雷克都是個壞消息。且不說劫自西班牙人的財富合法性蕩然無存,他個人的腦袋可否繼續(xù)掛在脖子上也得打個大大的問號;至于女王3年前交心長談所暗許的錦繡前程,當然更會成為“一簾幽夢”。
德雷克不辱使命,在收獲富可敵國的財貨同時,多次狠狠“敲打”西班牙。凱旋后急于確認伊麗莎白一世依然大權在握的急迫心情,由此可想而知?;蚴腔蚍竦囊粊硪蝗?,對他個人而言,真的是不同的人生際遇和名利場世界。
自然,如果能還原當時的場景,伊麗莎白一世獲知德雷克返航英國的興奮,應該不亞于德雷克。德雷克的成功,為英國和她本人帶來的紅利,遠超3年前她的個人想象。
一方面,仍與原來的推斷一致。在正規(guī)軍不能與西班牙相提并論的情況下,推行“海盜戰(zhàn)略”,可以通過非正式的、游擊戰(zhàn)的方式,避免兩國正式戰(zhàn)爭,在海外戰(zhàn)場削弱西班牙,讓其吃盡苦頭,“啞巴吃黃連,有苦不能言”。
另一方面,也為英國的野心提供了更多拓展空間。德雷克馳騁海上的壯舉,有利于增強民族自信和國家凝聚力,在海外冒險事業(yè)上形成凌厲有力的“德雷克現(xiàn)象”,幫助英國“潤物細無聲”坐實海洋強國,形成海洋發(fā)展與競爭齊頭并進的內(nèi)外兼修格局。
后來的許多事情,有意無意地提供了驗證。
倫敦萬人空巷,男女老少傾家而出,為德雷克和他的團隊的還歸,自發(fā)形成了一次聲勢喧囂的歡迎禮。大家像審視珍稀動物一般把他們圍個水泄不通,追問著、討論著這些夠爺們的男人在海上經(jīng)歷的危險和絕望,斬獲的財富和聲望。
高潮遠未到來。德雷克回到倫敦半年后,1581年4月的某天,“那位婦人”全然不理顧命大臣的反對,毅然決然,比電影《伊麗莎白·黃金時代》中西班牙人惱羞成怒的評價—“海盜的船都開到你床上了”—更進一步,以“國家的禮儀”表達對德雷克的首肯,登上“魔鬼海盜”的戰(zhàn)艦,親自為之封爵,聽他講大風大浪中的見識,看他展示帶著遠方海腥味的物品。隨后,德雷克成功當選英國下議院議員。再后,德雷克被任命為海軍中將,這應該是她對德雷克出發(fā)前兩人之間談話的最好回應了。
于是,德雷克成為國家榜樣,英國迎來了一個“海盜時代”。不久,連伊麗莎白一世小時的玩伴、貴族華特·瑞利都忍不住一試身手,前去北美,為英國尋找到了一塊殖民地,并以伊麗莎白“貞潔女王”(The Virgin Queen)的名號謂之“Virginia”,亦即今天美國的弗吉尼亞。
之后的兩三百年間,幾乎所有的熱血青年,都夢想像德雷克那樣,經(jīng)由英雄主義的個人冒險,一舉成名、出人頭地。正如英國史學家屈味勒林所歸納,海上的遠征兼謀利,吸引英國人前赴后繼。“大洋外未上圖的世界”,“各有各的珍物奇跡”,恭候“歸來講述盛事,不成則永遠不回”的海洋冒險家“前去問津”。
英國和伊麗莎白一世也很快如愿得到回報。
西班牙打劫的財富、殖民地不斷被英國收入囊中不算,自以海盜船為主的英國海軍在1588年的英西大海戰(zhàn)為始,西班牙一天不如一天。英國終于有了與西班牙扯破臉的底氣,“攘外安內(nèi)”雙管齊下。于外,把斗牛之國一步步從“神壇”上趕下來的過程,就是其展現(xiàn)國際范兒,傳遞重塑歐洲和全球意愿的過程;于內(nèi),處決同西班牙存在利益牽連,幻想取伊麗莎白一世之位而代之的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則昭示著,從此以后,英國只是英國人的英國,外來勢力干涉內(nèi)政的往事,已經(jīng)完全翻篇。
伊麗莎白一世,也因此積累了彪炳英國史冊的最雄厚資本。
她留下了很多佳話。骨子里是個小女人,妝束每每領倫敦上層社會之先,年過四旬仍有法國小貴族對其沉迷不已;對近侍顏值的要求幾近苛刻,一位男神級的大叔,只因缺顆門牙,到手的宮廷飯碗就被她一句話否了。心里卻裝著一個“大男人”,重用曾經(jīng)迫害過自己的能臣,與不可一世的西班牙果決談判,進行用婚姻制衡廷斗和歐洲政爭,為自己掌控局面、英國積累實力贏得時間和空間……每件事都考驗著她承壓的極限。她之所以位列英國歷史上最出色的君主之一,為斗敗西班牙、把英國送入大國通道打開序篇并打下戰(zhàn)略基礎,無疑才是主要原因。
不過,雖“海盜崛起”屬于無奈之舉,然而,畢竟不怎么光榮。伊麗莎白一世,為自己的國家,不惜犧牲小我的幸福和聲譽,于英國為“大公無私”,于世界卻不啻于不加掩飾的自私甚至下作。奴隸貿(mào)易、鴉片販賣、公然搶劫的合法認可,她都首開英國君主的先河。歐洲人稱其“海盜女王”,固然有從政治上貶抑她的需要,但并非全無道理。如果說,近代意義的歐洲國際政治的叢林演繹,從西班牙開始,那么,近代意義的全球政治的叢林演繹,是從伊麗莎白一世治下的英國開始的。
無疑,伊麗莎白一世生活上開放、婚姻上矜持,內(nèi)部治理寬宏、國際關系強硬,外表幽默風趣、內(nèi)心孤獨理性的“雙面”特征,直接決定了“海盜崛起”的國家道路選擇,也直接決定了英國紳士與海盜共存的矛盾品格,以及國家光榮史與國際灰暗史交織、國內(nèi)認同與國際批評相映的吊詭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