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竹盛
5月29日上午,福建省高院開庭宣判發(fā)生在19年前的黃興、林立峰、陳夏影綁架再審一案。這個曾兩次被發(fā)回重審的案件,終于塵埃落定,成為十八大以來密集平反的眾多案件之最新一例。在此之前,攪動輿論的內(nèi)蒙古呼格吉勒圖案和福建念斌案都已經(jīng)相繼改判。雖然這些案件的平冤之路同樣漫長,但畢竟都等到了“遲到的正義”。
這樣的背景下,聶樹斌案便顯得格外引人注目。2005年,王書金落網(wǎng)后,主動供述了一起強奸殺人案,而這起案件卻早在1995年聶樹斌被槍斃后便宣告結(jié)案?!罢鎯础钡某霈F(xiàn),讓法學和法律界人士為平反聶樹斌而奔走呼告,其中不乏著名學者和大牌律師。20年呼告,聶樹斌案幾乎成為所有冤案的代名詞。然而,時至今日,聶樹斌案能否啟動重審卻依然處于膠著狀態(tài)。
根據(jù)今年全國“兩會”發(fā)布的信息,2014年,全國各級法院按照審判監(jiān)督程序再審改判刑事案件1317件,其中一批重大冤假錯案得到糾正。為了處理聶樹斌案,從異地復查到再審聽證會,一些新型糾錯機制開始出現(xiàn)。個案糾錯固然具有重大價值,但更需要追問的問題在于,這些個案能否凝結(jié)而成制度成果,能否為避免將來以及平反既往的冤假錯案樹立制度樣本?聶樹斌案這個因為長期受關(guān)注而可稱為“冤案之王”的案件,它的糾結(jié)和紛爭,或許可以揭示這個問題的答案。
“聶樹斌于1994年8月5日17時許,騎自行車尾隨下班的石家莊市液壓件廠女工康菊花,至石郊孔寨村的石粉路中段,聶故意用自行車將騎車前行的康菊花別倒,拖至路東玉米地內(nèi),用拳猛擊康的頭、面部,致康昏迷后,將康強奸。而后用隨身攜帶的花上衣猛勒康的頸部,致康窒息死亡。”
這是20年前石家莊市中級人民法院在終審判決書中認定的聶樹斌犯罪事實,聶樹斌因此被判死刑。按照官方記錄,1995年4月27日,聶樹斌被執(zhí)行槍決。
聶母張煥枝幾天后才打聽到兒子被槍斃的消息,既沒有人給她判決書,也沒有人通知她去領(lǐng)取骨灰。此后一年,聶母四處申訴,這個一向老實本分的農(nóng)村婦女,除了深信自己同樣老實的兒子不會是殺人兇手外,在復雜的司法程序面前,始終找不到門道,像是一只困在鐵皮屋里的蒼蠅,闖向每一個她認為可以幫助她解決問題的部門,但又總是碰壁而歸。碰壁的理由毫無例外都是“你沒有判決書”。
一年的申訴碰壁讓聶家沉寂下來,但煎熬和憤懣卻在聶父內(nèi)心累積,直到1996年的下半年,他吞下了一把安眠藥。搶救過來后,聶父成了偏癱患者,一提起聶樹斌,便情緒激動,又哭又笑。面對家庭的雙重變故,堅韌的聶母開始回歸一日三餐的平淡生活,只是在逢年過節(jié)擺放碗筷時,內(nèi)心的痛楚總是隱隱發(fā)作。
聶家平靜的生活再次被打破是在10年后。2005年3月,全國數(shù)十家媒體幾乎同時披露,2005年1月18日,河南省滎陽市公安局索河路派出所干警抓獲河北省公安廳網(wǎng)上通緝逃犯王書金。王書金供述其曾經(jīng)多次強奸、殺人,其中一起是1994年8月,在其打工的石家莊市液壓件廠旁邊的一塊玉米地里,奸殺了一個30多歲的婦女。
一案兩兇的戲劇性情節(jié)讓人看到了亮光,聶家又踏上了密集的申冤之路。這次聶家不再孤單。眾多法學者開始為聶樹斌案呼吁、研討和撰寫論文分析,各地媒體更是密集推出無數(shù)追蹤報道和評論。
一時處于風口浪尖的河北政法機關(guān)也不是沒有作為。王書金案曝光后,河北省政法委成立了工作組,負責對聶案重新調(diào)查,并宣布盡快公布調(diào)查結(jié)果,但工作組剛成立不久,下令調(diào)查的時任河北省政法委書記劉金國便調(diào)往公安部任副部長,“盡快”成了一個延宕10年還未兌現(xiàn)的詞匯。
調(diào)查沒有結(jié)果,但調(diào)查者卻被“結(jié)果”了。河北省廣平縣公安局原副局長鄭成月是河北警方最早審訊王書金的人,案件曝光后,河北省相關(guān)部門對他調(diào)查了6個月,鄭成月不得不在50歲剛出頭時提前離開了副局長的位置。離職后,堅信王書金才是真兇的鄭成月加入了為聶樹斌申冤的隊伍。
此后10年,聶案一直未沉寂過。除了“真兇出現(xiàn)”這個難以回避的情節(jié)之外,推動聶案持續(xù)發(fā)酵的強力酵素還是包括持續(xù)8年之久的王書金案馬拉松式審判。王書金自始至終堅稱自己是真兇,王書金的辯護律師也如此極力申辯,但幾次庭審中,河北檢方都極力辯駁,“力證”王書金不是真兇。訴辯雙方角色倒置,這一幕被稱為中國訴訟史上的奇觀。
另一個強力酵素正是近年來頻繁平反的眾多陳年冤錯案件。浙江張氏叔侄案、呼格吉勒圖案、念斌案,每當又一起冤案改判,重審聶樹斌案的呼聲總會再次出現(xiàn)在報刊和網(wǎng)絡(luò)媒體上。
2013年,河北省高院認定,“檢察員所提王書金的供述與石家莊強奸、故意殺人案在一些關(guān)鍵情節(jié)上存在重大差異,石家莊強奸、故意殺人案不是王書金所為,其上訴理由不能成立的意見,本院予以支持?!甭櫂浔蟀鸽m然集中了所有冤案平反的有利因素,但經(jīng)過7年迷霧重重的官方調(diào)查和各方力量博弈之后,隨著王書金案終審判決的落幕,一度對平反表示樂觀的各方人士,一時又落入了無奈和悲憤的境況中。
看似塵埃落定,隨著最高院一紙指令,風云再起。2014年12月12日,最高院根據(jù)當年終審判決聶樹斌死刑的河北高院的申請,決定由山東高院負責復查案件。
異地復查的啟動一度令陳光武興奮不已,作為聶樹斌案申訴的兩位代理律師之一,他向《南風窗》記者表示,這個消息讓他對聶樹斌案平反表示積極樂觀。
和近年平反的冤案不同的是,異地復查的做法是聶樹斌案的“首創(chuàng)”。早在2007年就有法學家曾提出,處理聶樹斌案可以有三種思路:一是由比河北省更高的機構(gòu)來進行調(diào)查和審理,即最高法院、最高檢察院,因為它們不大可能受到地方利益的鉗制和約束;二是由最高法院指定另外一個省的司法機構(gòu)來對案件進行全方位審理,這也可以保持中立;第三是根據(jù)《憲法》第71條,全國人大或全國人大常委會可以視情況必要成立特別委員會對特定事項進行調(diào)查并做出決議。
此次最高院的復查指令中寫道:“根據(jù)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申請和有關(guān)法律規(guī)定的精神……指令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進行復查?!币晃徊辉竿嘎缎彰姆▽W學者向《南風窗》記者分析道,指令中顯示最高院的決定是根據(jù)河北省高院的申請,有三種可能性:一種是河北省高院自知無法超脫當?shù)氐牧α坎┺?,主動申請;再者可能是最高院給河北方面留“面子”,做出決定后,要求河北省提出申請,而不是徑行指令復查,因為根據(jù)《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最高院指令下級法院復查的,不需要首先由下級法院提出申請;第三種可能性是河北省高院已經(jīng)初步?jīng)Q定不改判聶樹斌案,為了避免自行宣判引起各方質(zhì)疑,主動向最高院申請由異地法院復查案件。
這位學者表示,不論真相是哪一種,對一些關(guān)注度高的爭議案件進行異地復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消弭圍繞著冤假錯案的諸多爭議。
最高院指令下達后,異地復查的“威力”很快便開始呈現(xiàn),最大的一個成果是,山東省高院同意聶樹斌案的代理律師查閱完整的卷宗,不僅包括聶樹斌案的審判卷宗,還包括偵查卷宗,以及和聶樹斌案直接相關(guān)的王書金案卷宗。能夠查閱到后兩份卷宗,這被陳光武稱為“意外收獲”。
卷宗公開后,眾多新發(fā)現(xiàn)的細節(jié)又推動聶樹斌案在輿論場上掀起了波瀾。卷宗上充斥著涂改、遺漏、偽造簽名等等問題。陳光武認為,這些卷宗一旦公布,聶樹斌案平反應(yīng)該是鐵板上釘釘?shù)氖虑榱恕?/p>
然而,事件的進展沒這么簡單。
4月28日,聶樹斌20周年忌日的第二天,山東高院組織了一場案件復查聽證會,河北方面和聶樹斌的申訴律師在15名聽證成員面前,各抒己見。聽證會延宕一整天,直到凌晨一點才結(jié)束。聽證會后,央視《焦點訪談》報道了該案件,中國政法大學洪道德教授在攝像機面前談?wù)摿俗约旱目捶?,言語頗有不利于開啟案件重審之處,引起了一眾已經(jīng)為該案奔波了10年之久的學者、律師的一致反駁。聽證會的余波,在聶樹斌案10年平冤路的最后一公里路上,震蕩不已。
聽證會遭遇了河北檢方的“拼命對抗”,這是陳光武始料未及的。兩位代理律師針對聶樹斌案提出了諸多質(zhì)疑,但河北檢方顯然有備而來,一一接招。聽證會后,輿論開始呈現(xiàn)復雜性,陳光武顯得有些沮喪,甚至有些后悔當初申請啟動了聽證會程序。
舉行聽證會決定是否再審,這是聶樹斌案的第二大“創(chuàng)新”。早在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了《關(guān)于全國法院立案工作座談會紀要》,其中寫道,關(guān)于申訴復查的操作執(zhí)行問題,會議充分肯定了申訴復查聽證制度的做法。會議認為該做法體現(xiàn)了申訴復查的平等原則,增加了復查的透明度,實踐中取得了積極的審判效果與社會效果。會議要求有條件的法院,應(yīng)積極試行推廣。但在那之后,罕有啟動復查聽證會的案例出現(xiàn),遑論用在聶樹斌案這類引起全國關(guān)注的重要案件之上。
陳光武認為,聽證會的程序設(shè)定有明顯的偏向性。聽證首先由河北方面向聽證員陳述,申訴方退場;然后由申訴方上場陳述,檢方退場;最后由河北方面做回應(yīng)。三大階段,河北檢方占據(jù)了最重要的開場階段和收尾階段,申訴方?jīng)]有機會對檢方的回應(yīng)進行再回應(yīng)。因此在陳光武看來,程序上的偏頗是后來輿論不利于申訴方的主要原因。
陳光武在聽證會上一度拍案而起,原因是聽證會上唯一發(fā)問的兩位聽證員向他提問的問題“帶有敵意”,而申訴方事先并不知道聽證員的身份,也不知道聽證員是怎么產(chǎn)生的。兩位聽證員帶有傾向性的提問讓陳光武“高度懷疑是河北方面安排的人員”。
陳光武透露,15位聽證員在聽證結(jié)束后將進行無記名投票,就3個選項進行投票,分別是“聶樹斌是真兇”、“王書金是真兇”、“兩人都不是真兇”。截至日前,投票結(jié)果尚未公布。
最高院的指令中要求,復查要以“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進行。聽證程序和聽證員選擇上的不透明性讓申訴方覺得這個原則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卷宗公開帶來的喜悅和信心很快被沖淡了。
陳光武向《南風窗》記者透露,山東高院方面曾向他表示,6月12日前肯定會有一個結(jié)果,因為最高院指令山東高院復查的期限是半年。
從異地復查到卷宗公開,再到舉行聽證會,雖然結(jié)果未知,但聶樹斌案的20年平反之路,已經(jīng)超越了個案糾錯的狹義價值,而具有成為制度樣本,為中國建立更合理的平冤新機制探路的制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