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明詮
董瑋是中國書法院第一屆的學員,因學習成績突出、工作能力又強,畢業(yè)后就留在教學部工作至今,現(xiàn)在擔任著教學部主任。別看這個“官”不大,他做的工作卻十分重要。書法院從2005年招收第一屆學員,每屆100人左右,今年應該招第八屆了。書法院越辦越紅火,在當代書壇的地位影響也越來越大,教學的組織管理工作做得好當然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說,董瑋應該算是書法院的功臣。董瑋少年老成,做事周全細致,二十幾歲小小年紀就曾在老家擔任過縣文化局的副局長,所以老師們很少喊他董主任,而更喜歡喊他“董局”。
這里不說“董局”的教學管理工作,只說他的書法創(chuàng)作。他寫字舍得下功夫,我每年去書法院講課,一見面他總是先拿出一大摞近作讓我談談看法,他逼仄的臥室兼書房里也總是紙墨如山。這幾年他的創(chuàng)作水平突飛猛進,碑帖融合,篆隸兼修,楷行草互參,追求一種渾厚奇宕、樸拙蒼雄的風格基調,面貌十分和諧統(tǒng)一。他的字在結體方面多得于右任啟發(fā),而用筆又多受王鏞先生影響,難得的是他并沒有簡單地照貓畫虎生搬硬套,而是在大量臨習吸收古人多方面精髓的前提下,把于、王二家的結字用筆特點巧妙地融會在自己筆下,初步形成了腴潤蒼古、奇絕流蕩的筆情墨趣。
“董局”水平進步之快的原因,我想主要有這么幾點:
其一,得益于書法院教學管理這一特殊的崗位。他在這個崗位上一做就是七年,他不是把這個崗位僅僅當作自己的謀生職業(yè),而是充分利用這個崗位的特殊性,既當學生又當先生,老師們年年來講課,內(nèi)容總會有許多不可避免的重復,但他卻每次都細心傾聽,而且詳細地做筆記,課下又虛心和老師們請教討論,同時,他又把自己新的思考和認識整理成專題為學員作輔導講座,在和學員們的交流中真正體會到了教學相長的快樂。
其二,善于思考和選擇。對于學習書法的人來說,寫法和想法同樣重要,但越往前走“想法”就似乎越重要,因為開始做“加法”多,而后來則要求學習者在做“加法”的同時還得學會做“減法”,做“加法”難,而做“減法”則更難,難就難在學習者必須要有自己的想法,做出適合自己的一系列選擇。董瑋最終把關注點落在于右任、王鏞二家之上,是非常智慧的,不僅符合自己的筆性和審美,而且有利于自己筆墨風格的開掘與拓展。
其三,善于總結和融化。他在做好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同時,撰寫出版了第一本專著《痕跡》,對各位老師的教學內(nèi)容、理念觀點、風格主張都一一作了詳盡的概括評述,不僅對學員學習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而且在構思寫作的過程中,對各位老師的藝術思想與風格追求作了深入全面的了解思考,然后比較分析融會貫通,并貫注到自己的學習思考之中,成為自己不斷前進的源頭活水。基于這三點,我認為“董局”是智慧型的善學者,假以時日,必有大成。
董瑋在學習書法的道路上,有一點給我印象特別深,那就是他在不斷地進取。我剛認識他的時候,二十出頭的董瑋,寫得一筆很瀟灑的二王、米芾風貌的書法。當時我覺得寫得已經(jīng)很精到了。來到北京以后,董瑋思路開闊了很多,不斷地從帖到碑,從行書到篆隸,一直在不斷地開拓自己書法的路子,到目前他書法的路子是越來越寬了。通過這個展覽我們可以看出,董瑋最近特別傾心于于右任。他的碩士論文寫的就是有關于右任楷書的。我感覺這對于一個不到四十歲的青年書法家來說,在他書法學習過程中這都是很正常的一個舉措。他不僅特別勤奮,而且一直沒有固步自封,從今后發(fā)展的前景來看,我非??春枚|。
——王鏞(中央美院博士生導師)
我之所以愿意看以董瑋兄為代表的更年輕一些同道們的作品,是因為它們總能給我一些新的意想不到的東西。正如去年10月那期《東方藝術/書法》中董瑋兄答客問的那個題目——“未知之處最引人”。這也讓我想起石開老師早在上世紀90年代篆刻委員會換屆會上的一個發(fā)言,他說“已成名的沒什么可怕的,該出來的都出來了,可怕的是那些未成名的”。是呀,古人早有后生可畏之嘆,那些成名的是什么樣就什么樣了,而那些未成名的你不知道他將來會成長為怎樣的參天大樹!
——劉彥湖(中央美院教授)
董瑋的書法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最為集中和高貴的品質在于對“大氣”與“陽剛”的追求。其書點畫果敢勁健、率直縱出;結體氣局宏闊、大開大合;章法跌宕率真、生發(fā)自然,且無論對聯(lián)立軸,還是扇面手卷,無論字若徑尺,還是小字行楷,這種品格均能一以貫之,精神燦燦??梢哉f,對董瑋而言,對這種品格的追求由內(nèi)而外,深之入骨。記得其曾在一件《意臨蘭亭》的手卷中自跋道:“以碑版之法書王右軍蘭亭集序,一掃馮摹本媚俗糜弱之態(tài)也?!庇纱丝梢?,董瑋的鑿鑿用心所在。而這種核心審美品格的確立,也為其書法道路的選擇和深入奠定了基礎。
——彭再生(《東方藝術書法雜志》編輯)
董瑋選取了一條和于右任相似的書法之路,而立之年完成了由帖向碑的轉型。碑帖結合的探索始于清代,距今不過二三百年的歷史,可開掘的余地非常大,相信董瑋沿著這條大道走下去,一定能取得越來越豐碩的成果。
——曾翔(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生導師)
董瑋
號師鼎堂、鈍廬,1974年生于河南鄲城,2000年拜王鏞先生為師。曾長期擔任中國書法院教學部主任職務,現(xiàn)為北大名家工作室導師,清華美院董瑋書法工作室導師,河北美院董瑋書法工作室主任,中國書協(xié)會員,文化部青聯(lián)中國書法篆刻藝委會委員,中國書協(xié)考官,《藝術中國》、《尚藝書法》雜志副主編,“寸耕社”、“五號線”成員。書法作品曾多次在全國獲獎、入展,并應邀參加國內(nèi)以及意大利、日本、韓國、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qū)的重大展覽活動,《東方藝術?書法》、《書法導報》、《書法報》曾做專題介紹。2012年6月在京成功舉辦“澄懷味道?董瑋書法作品展”及研討會。
出版專著有《痕跡?中國書法院助教日志》、《董瑋書法作品集》、《全國青年書法名家邀請展?董瑋》等。發(fā)表論文有《于右任碑志楷書探析》、《珠聯(lián)璧合的王倉坪墓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