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小可
從蘇州回滬,買火車票的時候看到有一趟綠皮火車,還是多年前的速度(一個多小時),多年前的價格(14元),不由得起了懷舊之心。興沖沖買票上車,熟悉的大直背座椅,熟悉的鋁皮包邊小桌板,熟悉的老年乘客——從前每年去蘇州,都是清明祭掃,周圍也都是這樣的阿姨叔伯?,F(xiàn)在,綠皮車的主要客戶,還是節(jié)儉又不怕多花時間在路上的他們。
阿姨叔伯們似乎都有個天生的技能——自來熟。列車剛剛滑動了不一會兒,隔壁座的老爺叔和對面座的老爺叔已經(jīng)攀談起來。率先拋出議題的那一位,剛開口聽起來像是抱怨:“現(xiàn)在額小人哦,買部車子覺得自家了不起,我走進(jìn)弄堂,伊還對我嘟嘟嘟撳喇叭。其實有啥啦,不過就是十幾萬,現(xiàn)在小青年每個月工資都萬把塊來,一部車子也就是一年額工資……”
對面的老爺叔附和著,誰知這邊的話題突然升華了一下,變成了經(jīng)濟(jì)學(xué):
“阿拉以前買部腳踏車,算了不起了?一部腳踏車500多塊,每個月工資只有50多塊,也是一年工資。所以儂算算看,假使通通除以100,現(xiàn)在勿是跟過去一式一樣嘛?小青年買件衣裳千把塊,買雙鞋子千把塊,不就等于阿拉老底子花十幾塊錢買件呢子料中山裝嘛?”
老爺叔沉浸在自己的“一百倍經(jīng)濟(jì)學(xué)”里,覺得邏輯很圓滿,不由得搖頭晃腦起來。這番自得顯然引起了其他爺叔的不滿,有人挑起了頭,開始討論中國和國外的物價:
“如果換算成油條的話,阿拉現(xiàn)在的工資一個月能買xx根,而國外的平均工資好買xx只漢堡包來!”去過美國探親的老爺叔談起國外超市的物價津津有味,但這種“老子也是留過洋的”口吻,顯然又引起了經(jīng)濟(jì)學(xué)爺叔的不滿。爺叔面孔一板:“儂以為就儂去過外國啊,老實特儂講,我在日本呆了8年,人家的物價,用日語講,就是……”緊接著,從爺叔的嘴里蹦出來一串流利的日語,發(fā)音竟然還相當(dāng)標(biāo)準(zhǔn),讓正在被日語折磨的我暗暗抹了把汗。
這還沒完。對面座上一位此前從未發(fā)聲、長得黑黑壯壯,看起來有幾分像重體力勞動者的外鄉(xiāng)人,突然開口聲援起了美國老爺叔:“我在邁阿密做生意我知道……”后面的話我沒太記住,可能因為眼前的一幕太過驚悚,引發(fā)了短期的失憶。
抱著懷舊之心踏上這列14塊錢的時代慢車之前,我怎么可能想到,竟然會遭遇如此藏龍臥虎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