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北方
“尋租”這個詞,大家恐怕都不陌生,它在媒體上經常出現?!皩ぷ狻苯^大多數時候和“權力”被連在一起使用,即說成“權力尋租”,這是對腐敗的一種較為文縐縐的表達。只說“尋租”的時候,一般是對“權力尋租”的簡化,意思也約等于腐敗。
不信的話,大家可以用這兩個關鍵詞加上任意一個國內著名經濟學家(或者其他什么學家)的名字百度一下,就會知道我沒有撒謊。
“租”在這里的意思和生活中常用的意思(比如房租)有很大的不同,比較難理解,故而勾起了我的興趣。但世上就怕認真二字,一認真,就發(fā)現有不對頭的地方。哪里不對頭呢?“權力尋租”根本就是個偽概念,因為權力不構成尋租的主體。
租(rent),是個比較古老的經濟學概念,亞當·斯密就在討論租了。租至少有兩個層面的意思:第一,租是指在經濟活動中支付給非由勞動創(chuàng)造的生產投入的費用,如因使用土地、自然資源、專利等而產生的費用。這里可能不好理解的是將經由專利產生的收益和經由土地產生的收益都稱為租,它們的共同點是都不是由勞動創(chuàng)造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固然是勞動的成果,但專利不是,對發(fā)明的排他性使用是靠國家強力保障的。同理,由其他的排他性而產生的收益也是租。
第二種意思,租是指超出使某生產要素保留在經濟活動中的最低支出的那部分支出。簡便起見,這里直接引用一位叫做大衛(wèi)·亨德森的學者的表述:“如果我的年薪是15萬美元,而只要年薪超過13萬美元我就愿意干這份工作,那么我就獲得了2萬美元的租?!?/p>
相對應于租,尋租(rent seeking)是個年輕得多的概念,直到1967年才被提出。顧名思義,尋租就是尋求獲取更高的租的行為。最經典的尋租行為是通過院外活動(lobbying)影響政策,創(chuàng)造排他性,進而獲得超額收益—這種尋租是合法的。
既然租是由各種生產投入產生的,那么尋租的主體就是占有和掌握生產要素的利益方。雖然生產活動離不開權力的影響,但權力不是生產要素之一,所以權力不產生租。當跨國公司向中國政府施加影響,要求提高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時候,跨國公司是在尋租;當工人通過集體談判要求提高工資時,工人也是在尋租(這個例子說明不是所有的尋租都是壞的)。唯有權力不能尋租,權力的功能是設租(rent setting)。
尋租和設租是一個行為的一體兩面,無法分開。權力的使用者可以通過配合尋租而分享租金,即收受賄賂,構成腐敗—這種尋租是違法的。但是,尋租是尋租,腐敗是腐敗,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同時,官員分享到的永遠是租的一小部分,大部分租流向了最大的尋租者—資本。
我無意就經濟學問題展開討論,也無意為權力辯護,我感興趣的問題僅僅是“權力尋租”這個說法是怎么冒出來的。租和尋租都是翻譯過來的概念,那么權力尋租呢?我用Google學術搜索搜了半天,愣是沒找到“權力尋租”在英文中的對應詞。
大家還記得有人在北京二環(huán)內的四合院挖地下室,結果把街道挖塌了的新聞吧?媒體幾乎口徑一致地報道,“徐州人大代表北京挖地下室致大街塌陷”??墒谴巳俗钪匾纳矸莶⒉皇侨舜蟠?,而是私企老板。媒體的標題為什么不是“徐州老板北京挖地下室致大街塌陷”呢?因為“人大代表”跟“權力”直接相關。
說到這,大家該明白我的意思了吧。我們的專家和媒體感興趣的不是用理論解釋現實,而是把矛頭引向權力。所以“言必稱希臘”的專家們生造一個連“希臘”都沒有“權力尋租”的偽概念,以掩護真正的尋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