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眾對拒載合理范圍的界定依舊處于模糊狀態(tài),讓“拒載權”清晰起來才是消除爭議的有效手段。拒載“熊孩子”引發(fā)爭議,正是其背后不清晰的規(guī)則在作祟。無論是乘客保護自身合法權益,還是航空公司乘務人員行使自己的權利,都應該有明確細化的、可預期的規(guī)則和制度支持,這樣才能有效處理相關事件,避免處置失當。
——南方日報
機組和機長固然擁有拒載的決定權,但機組和機長是否真正嚴格審慎地使用了這一權力,是值得質(zhì)疑推敲的。一個十來歲孩子的辱罵行為,是否夠得上民用航空法中所規(guī)定“擾亂民用航空器內(nèi)秩序”甚至“危及飛行安全”情形?機組以此拒載相關乘客,是否有上綱上線、過度使用權力之嫌?
——法制晚報
倘若航空公司耐心告知、妥善安撫旅客,而那個孩子家長當即道歉,這的確是一件小事,但是每起小事都能引發(fā)波瀾,凸顯飛行安全和飛行文明的常識課亟待補上:民航單位要提高服務水平,積極推進空域改革,加大對航班延誤責任單位的處罰力度、維護旅客權益,廣大旅客也要提高乘坐飛機的知識儲備和素質(zhì)“裝備”,文明乘坐,理性維權,在對待“熊孩子”和“民航心”之間找到平衡點。
——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