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成都是一座舒適、安逸的城市,四面環(huán)山,因為蜀道難行,對外幾乎封閉。但兩千多年前古人用雙腳走出的一條道路——蜀身毒道,將成都與印度洋和太平洋連在了一起。成都成為這條古道的起點,也成為繁盛的商貿中心,大量絲綢、鐵器、漆器等從這里出發(fā),沿著西南深山密林中的通道,走向南亞、西亞以至歐洲。
蜀錦,其價如金,采用現代科技,一臺花樓織機,兩人操作,一天最多也就能織出4寸左右,當年為了供應各方需求,不知蜀地有多少婦女日夜在織機上穿梭。為了管理織錦業(yè),成都在西漢時就有了“錦官”,很多成都人直到現在還喜歡對外稱自己的城市是“錦官城”。
如今想要再欣賞到蜀錦的秀色,成都的錦繡工場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里有著濃厚的蜀錦蜀繡風格,外墻灰白相間,地面用青色石鋪就,古意濃濃,而外面使用的鋁合金格柵和定制的青色瓷磚相互交疊,構成錦繡般的編織效果,盡顯藝術氣息。蜀繡的技藝特點是線法平順光亮、針腳整齊、施針嚴謹、摻色柔和、車擰自如、勁氣生動、虛實得體,在這里能欣賞到精巧的針法繡技,如五彩繽紛的衣錦紋滿繡、繡畫合一的線條繡、精巧細膩的雙面繡和暈針、紗針、點針、覆蓋針等,讓人嘆為觀止,大開眼界。
成千上萬匹錦帛在成都織好,西出臨邛(今邛崍),南出南安(今樂山),進入蜀身毒道。蜀地商隊驅趕著馱運絲綢的馬隊一路走來,沿途盡是大山深壑,云遮霧罩,崎嶇而蜿蜒,神秘而驚險。在山崖上踏出的步道,僅供一人通過,人與馬緩緩穿梭在莽莽原始森林里,除了潺潺溪流和幾聲鳥鳴,唯有叮當的馬鈴相伴。
蜀錦質地絹細,行銷海外,深受喜愛。外族商旅為求蜀錦,千里迢迢帶來了珍貴的海貝、象牙。不斷走出去的古蜀人,和不斷走進來的異邦商賈,在這條艱險的古蜀道上,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各種貨物在這條古道上匯集成了一片貿易的海洋。
上里鎮(zhèn)位于雅安市雨城區(qū)北部,初名“羅繩”,歷史上是蜀身毒道臨邛古道進入雅安的重要驛站,也是唐蕃古道上的重要邊茶關隘和茶馬司所在地。上里因商而辟,因商而興,也因商得以流傳。小鎮(zhèn)依山傍水,田園小丘,木屋為舍,現在仍保留著許多明清風貌的吊腳樓式建筑。
古鎮(zhèn)不大,也看不到“昔日繁華百寶街,雄商大賈挾貨來”的商業(yè)氣息,仍舊守著千年前的古樸無華。尋找未曾湮滅的歷史蹤跡,眼前依稀可見的,是沿街的老式鋪面和錯落有致的木制樓閣,石板鋪街,街市主要是“井”字布局,取“井中有水”、防止火患之意,風格各異的建筑,與四周環(huán)抱的溪水、綠草披拂的古橋、橋邊的古塔、古樹相映成趣,構成一幅古韻猶存的生活畫卷。
一家雜貨鋪子里,老式的玻璃匣子,滿滿裝著糖果,蜜餞。對面鋪子門前,白須白眉的老漢,一邊倚門與人寒暄,一邊抽著長長的旱煙管。旁邊,坐著擺開的木頭條凳,穿著夾克的漢子,與抱著孩子的女人,在木頭方桌上,把麻將搓得嘩啦啦響。酒簾高掛,穿過誘人的酒香,是一家南貨店熏得黑亮的臘肉。這簡簡單單、趣味盎然的生活圖畫,令人恍若隔世。
時光倒流千年,當年茶馬古道上的上里古鎮(zhèn),有過怎樣的繁華或是寧靜?哪里是當年的客棧?哪里拴著打著響鼻的馱馬?廊檐下,多少旅人商隊曾在這里憩息?接納他們的,是否是同樣安然自在的面孔?
上里鎮(zhèn)是過去茶馬司的所在地,茶的主要來源就是蒙山茶。蒙山跨四川名山、雅安兩縣,山勢巍峨,峰巒挺秀。相傳兩千多年前,僧人甘露普慧禪師吳理真,“攜靈茗之種,植于五峰之中”。蒙山五頂,中頂上清峰最高。吳理真在上清峰栽了七株茶樹,“高不盈尺,不生不滅,迥異尋常”,“味甘而清,色黃而碧,酌杯中,香云罩覆,久凝不散”,久飲此茶,有益脾胃,能延年益壽,被稱為“仙茶”。
蒙頂茶,是蒙山所產各種花色名茶的統(tǒng)稱,有雷鳴、霧鐘、雀舌、鷹嘴、芽白等品種,后來又有鳳餅、龍團等緊壓茶;民國初年以生產黃芽為主,故稱蒙頂黃芽,是當時蒙頂茶的代表;如今以生產甘露為多,蒙頂甘露外形緊卷多毫,嫩綠色潤;內質香氣馥郁,芬芳鮮嫩;湯色碧清微黃,清澈明亮,滋味鮮爽,濃郁回甜,葉底嫩芽秀麗、勻整。
蒙頂派茶道分蒙頂茶藝“天風十二品”和蒙頂茶技“龍行十八式”兩大類,分屬典雅派與剛健派,一柔一剛,一文一武,一靜一動,相映成趣。
“天風十二品”相傳是蒙頂茶開山祖師吳理真所創(chuàng),本來用于祭祀女媧,歷經兩千年風雨,演變成著名的蒙頂茶藝,講的是如何泡茶、聞香、送茶、飲茶的奧妙,包括玉壺蓄清泉、甘露潤仙茶、飲客鳳點頭等12道程序,通常要沐浴焚香后在山頂表演,茗煙與仙霧漸融漸逝,神思共天,且合且離,將茶藝的雅致之美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宋代高僧禪惠大師在蒙頂山潛心修行時,創(chuàng)下融茶道、武術、舞蹈、禪學、易理為一體的茶技——“龍行十八式”,佛教文化和茶文化的水乳交融,更奠定了蒙山作為世界茶文化圣山的至尊地位。
蜀身毒道的第一站,位于成都西南93公里,歷史悠久,人文鼎蔚,白沫江穿鎮(zhèn)而過,13株古榕樹臨江而立,33條明清古街保存完好,原生態(tài)生活方式傳承至今,彰顯著古鎮(zhèn)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平樂有很多特色小吃:碗碗羊肉、碗碗香、餑餑雞、奶湯面、羊肉火鍋、泡黃豆叉海椒、特色茶、鹵菜系列、燒血旺、燴豆腐、竹筍燒雞、石磨豆花、野菜、老臘肉等,都是綠色天然食品,味道鮮美。
位于四川大邑縣城北霧山鄉(xiāng)境內,距成都80公里,是蜀身毒道上的一個佛教圣地。原名大光明山,又名天誠山、霧山,主峰海拔1638米,北有九龍山、金剛山,西有紅巖山等,方圓數十里號稱有72峰,因常年被云霧覆蓋,故名霧中山。
霧中山的茶葉早在唐宋時期就聲名遠播,當地歷代僧人多以種茶為業(yè),以茶易谷,禪茶并舉。山中有大片古茶樹,所產茶葉清香遠溢,被視為上佳之品。禪茶能解渴生津、緩解壓力、凈化心靈、培養(yǎng)善念,增長善根,因此飲茶便成為禪門修道的最好輔助。
現名深溝,位于漢源縣與甘洛縣交界,是蜀身毒道上的名勝。清溪峽南北走向,全長5公里,兩側排列著6座三千多米高的山峰,峽底的古道歷史上多次進行整修和加寬,保存相對完好。峽內山巒疊嶂,古木參天,流水潺潺,雨季一到,兩岸的巖壁時有瀑布掛落。峽內原有小石拱橋5座(現僅存一座),聯(lián)絡東西古道,因多年馱馬踏踩,古道花崗石路面上的馬蹄印有的深達三十多厘米。峽中有古代護路兵勇住房和廟宇遺址,以及飛觀音、關公試刀石等景觀。
滎經古稱嚴道,位于四川盆地西部邊緣、雅安市中部,是蜀身毒道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相傳,當年商旅馬隊經過,至百姓家中尋水,百姓家貧,摳濕泥捏制成器皿燒水,眾人飲之,回味甘甜,大加贊譽,滎經砂器的美名就此流傳開來。
滎經縣的古城村(古城坪)是滎經砂鍋的主產地。如今,滎經砂鍋的制作依然停留在“秦漢時代”。在挖好的泥凼里,人與牛一起煉泥,揉面一般,把黏土煉得干濕相宜,十分柔韌。制作坯子的轉盤大多還是手抹或者腳蹬,這樣的場景與千年之前并無兩樣?,F在已經有了電動轉盤,但是,電動轉盤只能機械地勻速轉動,人體的感覺卻是有輕重、有快慢、有張弛,是機械的轉盤無論如何也替代不了的。砂鍋雖然只是一種器皿,但是制作過程也滲透著制作者的心性。
最火爆的砂器款式要數龍砂鍋,顧名思義,鍋身、鍋蓋雕有陶龍。一個龍砂鍋,從制坯到下窯、上釉,有十多道工序,其中最考手藝的,便是雕龍。陶砂鍋貼龍兩條,鍋蓋一條,鍋身兩條龍交錯在一起,邊上還飾有云彩。龍頭是龍砂鍋的魂,龍首上昂,龍睛炯炯有神,才算得上好砂鍋。一團黑泥巴在匠人的手中變成一條神采奕奕的龍,靠的還是祖輩傳承的老手藝。
滎經砂陶渾圓、飽滿,卻又不失古樸,散發(fā)著清幽之光,這與滎經獨特的土質不無關系,也是滎經砂器得以流傳至今的關鍵。這種黃白色的黏土,據說只有古城村一帶的才能用,別處的都不行。所謂“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也許上天就只給了古城村人這方“水土”,所以,滎經砂鍋只在這里一脈相傳。
蜀身毒道一路向南,各種關隘數不勝數,值得說道的景致、故事不勝枚舉,它是中華民族經過百折千回打通的一條商道,當我們在越南、緬甸,泰國、菲律賓等國家的古城古鎮(zhèn)看到青瓦白墻、飛檐斗拱的古建筑,聯(lián)想到這些國家曾經使用漢字、閱讀諸子經書的歷史,怎能不為祖先的功德和毅力所折服?如今南亞商貿崛起,讓我們再次追憶起那穿越在茫茫大山里的古商道。
蜀身毒道起于中國四川成都,止于印度(身毒),整條線路由靈關道、五尺道和永昌道組合而成。
成都(古蜀都)—邛崍(古臨邛)—雅安(古青衣)—滎經(古嚴道)—漢源(古窄都)—西昌(古邛都)—云南大姚(古青嶺)—大理(古葉榆)
成都—宜賓(古僰道)—云南昭通(古朱提)—貴州威寧(古夜郎國地)—云南曲靖(古味縣)—昆明(古滇池)—楚雄—大理
大理—永平(古博南)—保山(古永昌)—騰沖(古騰越)—緬甸—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