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陽
上大美院附中校友在“作品展”重聚。
今年是上海大學美術學院附中建校56周年,應上海土山灣美術館邀請,近期舉辦了名為“幸福成長——上海大學美術學院附中56年留校作品展”,向社會全面展示附中56年的教學成果。誠如上大美院院長汪大偉所說的那樣:“56年來,附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和特色,培養(yǎng)了一大批基礎扎實、修養(yǎng)全面的藝術人才,積累了大量的素描、速寫、色彩、構圖創(chuàng)作、裝飾設計等諸多科目的留校作業(yè)精品。透過這些習作,我們可以窺見附中各時期專業(yè)教學的風貌,對探索和研究中等美術教學的方向和模式頗具指導意義?!?/p>
曲折艱辛路
56年來,附中從無到有,積累了雖不算悠久卻足堪自豪的歷史,它就像是一個大家庭,雖然屢遭坎坷且并不富裕,但卻有著極高幸福指數。作為一所專業(yè)美術學校,附中找到了自己的成長之路,風雨走來,始終堅守著自己的學術定位和教學原則,點滴寸進,都是莫大的幸福。
左圖:水粉靜物。汪洋 1993 級。指導教師:黃源熊。右圖:邱瑞敏作品。
時間追溯到1959年,受蘇聯教學模式的影響,許多藝術類學院都紛紛建立附中制度,以求學生在青少年求學期間,就打下藝術上的堅實的基礎。因此,美術學校應運而生。然而,建校以來,附中幾經搬遷,屢歷分合。以1983年為界,之前為上海美校時期。附中作為美校的肇始與雛形,與美校一體辦學,隨美校一起動蕩。美校原名“上海中國畫院附設中等美術學?!保闪⒂诨春V新?415號(原鴻英圖書館)。隨即正式改名為上海美術學校,最初的校址位于華山路1448號幸福村,1960年遷至陜西北路500號,1962年遷至梵皇渡路(現萬航渡路)1575號原圣約翰大學,1965年遷至漕溪北路502號上海市輕工業(yè)局干部學校(土山灣孤兒院舊址),1970年遷至天津路414號大王廟,直至1983年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成立,遷入凱旋路30號。
1995年,附中的“凱旋路時期”宣告結束,整個部門遷出凱旋路,為美院的進一步發(fā)展騰出了空間。于是,附中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游擊”。1995年至1998年,附中同時與仙霞高級中學和楊浦職校合作辦學,學校分為仙霞和楊浦兩部分,而在仙霞校區(qū),又根據年級分為仙霞高級中學內和茅臺路500弄兩部分。教師上課,常常在三個點之間來回奔波,學生也沒有標準的畫室、操場等屬于自己的教學設施。1998年開始,附中與徐匯區(qū)紫竹園中學聯合辦學,度過了一段八年穩(wěn)定的時期。2005年,由于學校進一步發(fā)展,附中結束與紫竹園中學的合作,遷至水城路68號,重新開始獨立辦學,但校舍依然是租用的,學校依然處于孤懸飄零的狀態(tài),直至2009年??梢哉f,1995至2009這15年是附中歷史上最動蕩艱難的時期,沒有屬于自己的獨立校舍和穩(wěn)定的文化課教師隊伍。流離之外,加之社會環(huán)境的變遷,教學和考試體制的變化,附中的生存發(fā)展遇到了不小的挑戰(zhàn),甚至有泯滅消亡的危險。
長久以來,附中并沒有體面的硬件設施,但這并不妨礙上海大學美術學院附中作為上海首屈一指的藝術名校以及全國十大美院附中之一的專業(yè)地位。決定這一切的,是附中56年的歷史傳承與積淀,還有56年間走進和走出附中的,受附中教養(yǎng),為附中奮斗的每一個人。無數的藝術大家曾經執(zhí)教附中,江寒汀、程十發(fā)、唐云、俞子才、應野平、喬木、顏文樑、吳大羽、涂克、周碧初、哈定……他們深刻地影響了附中的格調和氣質。
學生們沒有辜負老師的期望與學校的栽培,56年來,一張長長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代表名單,足以撐起半個多世紀以來上海畫壇的輝煌——邱瑞敏、夏葆元、楊正新、嚴國基、丁榮魁、魏景山、陳逸飛、王劼音、戴明德、詹仁左、湯寶玲、樂堅、周鐵海、邱孟瑜、毛冬華、丁蓓莉、龔彥、施曉頡……他們都是從附中走出去的優(yōu)秀學子。而在上海乃至更廣的范圍內,在美術及其相關領域,更是到處活躍著歷屆附中師生的身影,影響廣泛而深遠,這些也都成了美院的財富和驕傲。
展翅再飛翔
盡管文脈深厚,桃李天下,可上大美院附中相比較于中國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的附中,其發(fā)展狀況要艱難得多。
2006年開始,由于招考體制的變革,專業(yè)考試難度的降低以及文化分數比重的增加,加上滬上其他學校的競爭,附中在高考中的優(yōu)勢不再明顯,隨之而來的是生源的減少,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問題。
由于種種原因,自兩年前,附中就不再招生了。對眾多愛好美術、向往藝術的年輕學生來說,這無疑是一大憾事,不少家長甚至帶著孩子,久久站立在學院門前,眼含熱淚,無法理解。對此,作為附中校長的毛冬華感同身受,痛苦萬分。在毛冬華看來,無論境況順逆,附中都從未放棄過它在藝術上的真誠和堅守,沒有喪失過對未來的信心。如今,兩年過去了,眼見得最后一批招收的學員還有一年即將畢業(yè),附中將面臨著“空巢”的危險,自己內心是何等不平靜。終于,在毛冬華的四處奔走與各方關心、努力之下,新的一輪招生計劃正在進行中??梢哉f,如今的附中,已經做好了再次起飛的準備。
歷史已經證明,一所強大的附中對于美院的重要性。全國其他各大美院,尤其是中央美院和中國美院,無一不重視附中的建設。附中如同上大美院的造血系統(tǒng),不僅為美院提供源源不斷的優(yōu)秀生源,也為美院培養(yǎng)了教學的骨干。正如上大美院潘耀昌教授所說的那樣:“辦一所學?;虺芬凰鶎W校,都是一件戰(zhàn)略性的大事,要慎重對待,要通過嚴格評估和論證,以免造成巨大損失。附中相當于大學預科,與所歸屬的大學相比,除教學上存在遞進關系外,其選材的年齡段也不同。附中的辦學目的,既向社會輸送迫切需要的中專人才,更為高校準備高級人才。中國美院、中央美院以及上海大學美院都有辦附中的歷史,且證明是很有必要的。從我國目前狀況看,新辦的美術院校不少,美術人才培養(yǎng)不少,成績可觀。但從供求上考慮,確實應該壓縮規(guī)模,把低質量的學校關停并轉,但對有歷史的老學校不宜隨便處理,一旦失策,要再恢復就很難。拆樓容易,再建成本就很大,對教育界和社會造成極大損害,其不良影響更甚于毀掉歷史名跡。當然對學校結構上做些調整是必要的,特別是技能訓練上避免與高校重復?!?/p>
繪畫是記錄時間最好的方式,附中的歷史,除卻枯燥的文字記錄,更在于一幅幅未必成熟卻又真摯生動的留校作品中。如今,歷屆畢業(yè)生的作品匯聚一堂,組成了一幅青春、萌動、美麗的藝術畫卷,見證著半個多世紀以來附中的發(fā)展。在這批留校作品中,不僅可以看到附中各時期的課程設置、作業(yè)要求及其所體現出的時代烙印,而且甚至某一任課老師的格調要求,某一班級的整體畫風等,也都一一展現無遺。每一幅作品都能夠體現出學生扎實的繪畫基本功和純正的藝術氣質,這才是附中幾代人相繼傳承的立校之本。
人物速寫。倪巍 1994 級。指導教師:黃源熊。
作為策展人的毛冬華,站立在自己當年的畢業(yè)作品前,感慨良多:“無論是環(huán)境動蕩,還是主動求變,附中56年來傳承的精神卻不會消失,這就是一種嚴守精英教育的操守,一種遵循藝術教學的內在規(guī)律、以人為本、以學術為本的態(tài)度。我們將致力于培養(yǎng)有藝術理想、品格高尚、人格獨立、個性鮮明、基礎扎實、具備完整知識結構和文化選擇能力、具有較強可塑性和較大發(fā)展?jié)摿Φ拿佬g后備人才,成為上海中等美術教學的高地和支點,為完善上海中等美術教育的體系做出自己的貢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