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晟
近日,由全美刑事辯護律師協(xié)會公布的一份報告,爆出了一個驚人的消息:由美國司法部、FBI聯(lián)合舉行的一項調查表明,在1985-1997年之間,有好幾個州警方的犯罪學實驗室,以及FBI自己的實驗室都出過大簍子,作出的物證鑒定結論錯誤率很高,涉及的案件總數(shù)可能有近千起之多,其中甚至包括了27個最終裁定有罪、判處死刑的案件。如果物證鑒定都可能出錯,豈不是很容易冤枉無辜、放縱真兇?
實際上,這并不算是新鮮事了,因為這類的問題一直困擾著FBI和各州警方。而這一切,又是如何造成的呢?
羅卡定律
從顯微鏡下可以看到,畫紙微觀形態(tài)的纖維分布是不同的。
此次涉及的鑒定錯誤,據(jù)CBS報道,主要集中在毛發(fā)和纖維鑒定上,而不涉及傳統(tǒng)的指紋鑒定,和時下被各國司法機關廣泛推崇的DNA鑒定。
纖維鑒定的基本原理,就是“兩物接觸,必有交換”:在某人到達案發(fā)現(xiàn)場、實施犯罪的過程中,他身上的一些細小的物質(比如頭發(fā)、體毛、衣服的纖維等等),不知不覺中就可能遺留在現(xiàn)場和受害人身上;同時,現(xiàn)場和受害人身上的一些細小物質(頭發(fā)、體毛、血跡、草籽、泥土、油漆等等),也會附著到兇手的身上,就像我們平時說的“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羅卡定律”的簡單表述,它被視為法證科學的公理和基石;一旦鑒定證明被告人和案發(fā)現(xiàn)場、環(huán)境之間的確存在某種物質交換,又沒有其他的合理解釋的話,就會成為有力證據(jù)——如果你沒有犯罪,案發(fā)時你為什么會到過現(xiàn)場?又為什么會和受害人有過接觸?哪怕沒有直接證據(jù),這些纖維證據(jù)往往也能說服陪審團而給被告人定罪,比如著名的“I-5號公路絞殺者”案,關鍵證據(jù)就是纖維鑒定(包括尸體手腕上的尼龍繩上帶有的真菌類型、尸體上的貓毛、被告人汽車坐墊上的纖維等鑒定結論)。
因此,在DNA比對技術尚未普及開來之前,纖維鑒定是美國司法機關打擊犯罪的一個重要武器,在相當多的案件中大放異彩。然而,這里就有一個隱含的前提:
鑒定結論本身是靠譜的。
如果鑒定得到的是錯誤的、虛假的結論,則非但不能打擊犯罪,反而會造成“鐵證如山”的冤假錯案,給當事人帶來可怕的災難,也讓法律蒙羞。
錯了哪些?
盡管本次的復查主要針對纖維/毛發(fā)鑒定,但這并不意味著其他的鑒定方式就是固若金湯的。實際上,從公開的案例來看,類似錯誤并不罕見。
比如,美國馬薩諸塞州警方在波士頓設立了一個犯罪學實驗室工作,化驗員安妮·杜可汗自2003年起就在其中工作,負責對物證是否屬于違禁藥物(毒品)進行鑒定。然而,2011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實驗室管理人員發(fā)現(xiàn)她經手的95個鑒定樣品上沒有按規(guī)定貼好標簽,隨即進行檢查,結果發(fā)現(xiàn)了一個令人震驚的真相:在這幾年時間里,她做出了許多虛假的鑒定結論,有時候還會主動污染樣品,把可卡因加到不含可卡因的樣品中去,讓復檢的同事看不出問題來。
粗略算起來,她經手的毒品鑒定大概涉及3,4萬千個案件……很顯然,有許多無辜的嫌疑人因為她的虛假鑒定而坐牢。而她這么做的唯一理由就是:偷懶!
而彈道鑒定,則是鑒別某一顆子彈是不是從某一支特定的槍里發(fā)射的,自然也是人命關天的大事。2008年,底特律警方宣布,暫時關閉了他們的犯罪學實驗室,因為經過抽查,在該實驗室出具的大約200件彈道鑒定結論中,至少有10%的鑒定存在錯誤。
工作人員將血液放進試管里,然后進行分離、鑒定。
無獨有偶,法化學檢測也可能出錯。2009年,美國著名演員布萊特妮·墨菲猝死在自家浴室里,負責物證檢測的加州克萊森公司就公布說,他們發(fā)現(xiàn),死者墨菲的頭發(fā)里,重金屬含量超出正常值10倍!一時間,媒體紛紛報道此事,事情似乎導向了她是被人害死的可能。然而,很快就有人指出,那不過是因為染發(fā)而已——對于經常染發(fā)的女性而言,這種超標現(xiàn)象非常普遍。最終,墨菲被確定為長期服用精神藥物而導致的心源性猝死,這家公司的烏龍也成為坊間笑談。
那么,DNA鑒定,應該是絕對不會出錯的吧?理論上說,DNA比對有現(xiàn)代生物科技作為后盾,是一種高度專一、高度精確的檢測方式。不幸的是,DNA鑒定有時候也會出錯。2002年,拉斯維加斯檢察官辦公室宣布,對一位名叫拉薩羅·索托盧森的男子撤銷所有指控,無罪釋放并鄭重道歉——他本來被控犯下了多項性侵的罪名,而且證據(jù)確鑿;但警方后來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愚蠢的錯誤,只是因為犯罪學實驗室在檢測時弄混了標簽,放走了真正的罪犯,卻把無辜的索托盧森給抓了。盡管他沒有被定罪,卻已經被羈押了一年多時間,身心受到嚴重損害。檢方還表示,可能有多達270個樣本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他們已經準備徹查此事,必要時重新審理相關案件。
為何出錯?
看到這么多的烏龍事件,想來很多讀者就會有一個疑問:
為什么會出這些錯誤呢?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鑒定過程缺乏有效的監(jiān)督。以杜可汗為例,她在案發(fā)之前就出現(xiàn)了許多奇怪的征兆:她每月能做500個樣品的鑒定,超過同事5倍還多,但卻很少看到她坐在檢測儀器前工作;即使她常常出庭作證,也絲毫沒有影響她鑒定的神奇效率;她的原始數(shù)據(jù)記得一塌糊涂……而這些異常居然都被她的上級忽視了。盡管該實驗室有內控標準,但顯然并未發(fā)揮作用。
另一個原因,則可能是鑒定機構很難做到真正的中立。美國各州的犯罪學實驗室,很多都是隸屬于當?shù)鼐降?,而警方當然是希望自己的指控能夠獲得物證強有力的支撐的,自然不會去主動質疑鑒定結論的真實性、可靠性。
還有一個附帶的因素,就是歐美各國法律中普遍存在的“辯訴交易”制度。該制度允許被告人承認全部或部分指控,而檢方也相應地撤銷部分指控,或者在量刑上建議從輕處罰,比如不判處死刑、不剝奪減刑機會等;一旦達成認罪協(xié)議,法庭就不再對案情本身進行調查,只審查協(xié)議是否合法、合理。這種做法有利于節(jié)省司法資源,確保起訴定罪的成功率。
然而,如果某人是無辜的,卻碰上了不負責任的鑒定人而被錯誤指控,則他就會面臨兩難的抉擇:要么違心地認罪,不再申辯;要么堅持到底,有可能洗脫罪名也可能判得更重。而物證鑒定結論一出,哪怕實際上是錯誤的也很難推翻,被定罪的可能性很大,被告人再不服氣也得掂量一下輕重。錯誤的鑒定結論,很可能就因此而闖過了最后一道關口,鑄成大錯。
和其他科學技術一樣,任何法證鑒定都存在出錯的概率,這是不可避免的風險。但是,公眾所不能容忍的,則是由于鑒定人粗心大意甚至故意篡改數(shù)據(jù)而炮制的錯誤鑒定結論。如何避免這種危險的出現(xiàn),對于各國司法機關都是一個嚴肅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