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定家
如何應對以互聯網為支撐的信息科學對文學藝術的沖擊和影響,這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文學理論界所面臨的最為迫切的重大課題之一。就此而言,王輕鴻教授的《信息科學視域與文學研究轉型》(以下簡稱《轉型》)可謂是直面當下現實、回應時代挑戰(zhàn)的求真務實之作。作者從信息科學對文學研究的深層影響入手,采用跨學科研究方法,對當前文藝學研究中的學術前沿問題和學術熱點問題,諸如當代文論研究的視角、科學話語的反思、日常生活審美化、反本質主義、文學終結論、批評范式轉型、文化研究、女性主義、生態(tài)批評、鄉(xiāng)土文學批評、重寫文學史、文學圖像化、傳統文論的現代轉換等問題,進行學理化清算與反思,可創(chuàng)造性地將現代信息科學的新成果、新觀念引入傳統文論研究領域,這將在一定程度上拓展文藝學學科的學術視野。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對跨學科觀念的引入,力圖避免簡單移植信息科學的術語、定理來闡釋文學研究轉型問題,而是本著“論從史出”的治學理念,讓歷史說話,讓材料作證,讓事實下論斷,并力圖將信息科學知識、思想、方法、思維等方面的人文內涵,合情合理地融入文學研究范式轉型的闡釋過程中,在該著中恰到好處地化解了科學主義與人文精神之間由來已久的矛盾,成功地獲得了研究方法的突破與創(chuàng)新,較好地體現出研究者深厚的理論素養(yǎng)和敏銳的學術眼光。該著立論之高屋建瓴,分析之思路明澈,結論之以理服人,都給人留下了一讀難忘的深刻印象。
具體說來,輕鴻教授的《轉型》在論及信息科學語境中的人文意義以及信息科學之崛起所引起的“文學性”觀念轉型、語言觀念的變化、“整體性原則”的更新以及“跨學科”方法的不斷完善等問題時,十分注重各論題之間的內在關聯,在每一論題之下又深入探討了若干密切關聯的相關問題,具有條分縷析的邏輯特色和層層遞進的運思風格,例如在討論“信息科學與文學本質論”的章節(jié)中,論者從挖掘紛爭不斷的“反本質主義的文化根源”切入,然后從“信息科學視域中的‘文學性’觀念轉型”展開,并順理成章地轉入“文學終結論科學意蘊”的闡發(fā),最后過渡到“審美意識形態(tài)論的解析”,起承轉合,環(huán)環(huán)相扣,對反本質主義和文學終結論的合理性及其局限性,進行了哲理化剖析,使信息科學對文學研究的意義與影響,得到了準確生動且繁簡適度的學理化闡釋。
此外,作者在處理傳統理論的守正與創(chuàng)新問題時有意識地堅持了前沿性與前瞻性的統一,科學性與實用性的統一,藝術性與邏輯性的統一,既凸顯了信息科學語境中文學研究的問題意識,又保持了傳統文學理論與批評所秉持的反思精神。面對紛繁復雜、千匯萬狀的人文思想與科技信息的文本叢林,作者取法形上,以普利高津、費耶阿本德、夏普爾、胡塞爾、海德格爾、福柯等哲人巨匠的相關思想為武器,逢山開道,遇水搭橋,從容不迫地穿行在各種思潮和流派之間,顯示出了一個當代“美學散步者”風神博雅的學術氣度。
不難看出,在運思方式與行文風格方面,邏輯主線明晰、哲理闡發(fā)充分是該著比較突出的學術亮點。除此之外,作者還在“立主腦、密針線”方面下足了功夫。尤其是作者對研究論題之宏觀把握與微觀解剖可謂駕輕就熟,在具體研究過程中,作者對歷史追蹤與理論闡釋的交替運用更是游刃有余。特別是對跨學科研究方法的自覺應用,較好地借鑒了信息科學理論,而且總能準確聚焦文學研究這個中心,使其范式轉型問題得到了既有學理深度又能直擊當下的詩性化表達。例如,作者在描述20世紀近百年的“轉型”過程時,寥寥數語,就勾勒出了一個宏觀輪廓。作者指出,五四時期,梁啟超、王國維、魯迅、胡適等一大批學者就開始翻譯介紹西方的進化論、機械論思想,“賽先生”極大地推動了中國文學研究的現代轉型。20世紀80年代,在文學研究領域曾經將信息論、控制論、系統論以及耗散結構理論等自然科學的術語、公式直接搬到文學研究中,掀起了文學研究的“方法熱”,試圖拓展文學研究的疆域,結果陷入困頓,致使科學話語成為了文學研究的禁區(qū)。這些大而化之的描述,在其后的分析論證過程中,則不乏明察秋毫的細致和力圖絲發(fā)無憾的耐心。正因為如此,《轉型》所呈現的新論題、新視角、新思路有望為同類研究提供足堪借鑒的實例。例如,即便在“信息科學與傳統文論的復興”這樣一些涉及“詩可以興”之類的傳統論題里,設計者也試圖做到“以故為新”,并期望在“解析”與“檢討”中達到“望今制奇”的境界。對傳統資源的有效開掘與合理借鑒,無疑也是《轉型》的一大亮點。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作為高校戰(zhàn)線的骨干教師,在致力于科研的同時,還肩負著傳道授業(yè)的使命,所以,其學術著作不僅要展現學術個性和銳意開創(chuàng)新理路,而且還要注重挖掘相關基礎學科的理論資源,自覺地要將學術研究成果打造成涉及面廣、系統性強的著作,以便為教學服務,這種努力無疑是職業(yè)責任心使然,但它也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該成果的理論創(chuàng)新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