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威
2015年度《南風窗》“調研中國”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近日以校園報告會的形式畫上句號。今年有1500多支高校團隊報名,最終15支團隊獲得《南風窗》雜志社的獎學金資助,學生們帶著自己的社會關懷上路,深情地叩開現(xiàn)實世界的大門。
和一般的研究不一樣,“調研中國”最看重的不是最終的調研報告學術價值幾何,而是每一個大學生都作為一個有靈魂的主體,以植入社會的形式去感知自身與現(xiàn)實的關系,找到個人與世界之間建立聯(lián)系的方式。
大學生是未來的社會精英,也是國家未來的希望。他們不會缺乏家國情懷,這屬于相當自然的內心建構,“調研中國”想要做的,是賦予他們一種冷靜、理性地去研究、思考和表達的氣質。
這是一種對抗和克服時代缺點的方法論啟示。
連續(xù)11年,南風窗每年資助大學生調研團隊與社會進行深入的接觸。迄今為止,全國已有600多所高校、6000多支團隊參加“調研中國”的申報,其中152支成功獲得資助并完成調研,影響了100多萬大學生群體。
經(jīng)費其實不是主要問題,以當前中國家庭的財力而言,如果大學生有心自發(fā)進行類似調研,相當一部分家庭可以承受費用負擔?!赌巷L窗》的作用,更多地在于作為倡導者為調研提供了公共性,為行走注入責任感和榮譽感。
申報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場競賽。
云南大學滇池學院團隊的“隊長”董慧雯同學,在10月30日報告會結束之后和其他對下一年度的項目充滿興趣的同學傳授了申報方法。
她說,在1500支團隊中要排在前15名,這的確很難?!耙驗閹茁时容^小,你就要拼盡全力,要找到一個有時代意義的題目,同時要圍繞這個題目做很多外圍閱讀,你自己要能說服自己,才可能說服評委?!?/p>
所以,入選和入圍本身就代表著一種榮譽,而榮譽是極為寶貴的心理資源。幾乎在每一支入選團隊的學生們身上,都能看到一種與時代融合的沖動與激情。就像一只只孔雀,迫不及待地想對著校園以外的現(xiàn)實社會開屏,試探自己羽翼的發(fā)育進程。
《南風窗》作為社會傳媒機構所提供的公共性,幫助他們把校園中的自我和現(xiàn)實社會的主體身份連通、融合。
云南大學滇池學院團隊關于大理洱源縣白族刺繡現(xiàn)狀的調研,最終收獲了豐碩的成果。除了因為卓越的報告文本而被選定舉辦校園報告會之外,在調研活動基礎上延伸而來的“采薇民繡”項目,在中國首屆“互聯(lián)網(wǎng)+”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中獲得金獎,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均對此表示了高度肯定。該院院長馬杰介紹,在競賽現(xiàn)場,有15家風投公司當場表達了投資合作意向。
對大學生而言,這是一項非凡的榮譽。云南省教育廳副廳長鄒平教授出席了校園報告會,他認為,這一成果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南風窗》給學生提供了進入現(xiàn)實的機會。
當前的社會存在一種“行業(yè)病”:一個人,在一個行業(yè)待久了,就容易產(chǎn)生一種幻覺—想要解決這個社會的問題,只能從我這個行業(yè)入手。
比如,社會道德滑坡問題,經(jīng)濟學專家認為是基于自由市場的契約意識不足導致了誠信體系脆弱,法律人士會認為是法治不健全導致人們缺乏約束感,文藝界人士則認為是文藝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導致人文素養(yǎng)低下……
有時,因為對某一領域知識和方法的迷信,他們就在輿論上火并了起來。
“調研中國”活動由作為傳媒機構的《南風窗》發(fā)起,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認為以記者的視角切入和解讀社會,是認識和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唯一途徑。恰恰相反,活動鼓勵多專業(yè)的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和知識去自由地觀察和思考。
云南大學滇池學院團隊成員與村民在交流。
每一個人都不偏激,不以自身的知識和技能去矮化他人屬于不同領域的知識和技能,是一種激發(fā)社會創(chuàng)造性的必需的態(tài)度。
仍以云南大學滇池學院的團隊為例。他們申報的題目是“一帶一路戰(zhàn)略下西南邊疆民族刺繡工藝傳承及繡娘生存狀況”,一眼掃過去,這是一個人類學、民俗學的題目。
然而,準備申報材料、撰寫調研報告的主要負責同學董慧雯,是一名新聞專業(yè)學生。她從不同專業(yè)同學中挑選人員,組成一個技能多樣化的團隊:擅長新媒體操作的吳敏負責信息的對外傳遞,有社會人類學知識背景和豐富的調研經(jīng)歷的曹玲負責問卷調查,長于事務統(tǒng)籌處分的張蕾負責后勤保障,在視頻拍攝與剪輯上有專業(yè)素養(yǎng)的趙鴻基用影像民族志的手法記錄對象中富于人文歷史內涵的內容并制作紀錄片。
7名成員加1名指導老師,是“調研中國”項目對團隊規(guī)模的限定,而滇池學院自覺采用了變通辦法,另有9名同學作為“觀察員”一起行動,做著和正式成員一樣的工作,既不打擊同學們的積極性,又增加了有生力量。
這支十幾人的團隊,一同進入白族鄉(xiāng)村,與老百姓同吃同住。
對不同知識背景的鼓勵以及各種創(chuàng)造性安排,結果就是他們提交了一份既有學術規(guī)范性、文本可讀性又飽含溫度的調研報告。此外,一部無論從劇本撰寫、拍攝技巧、后期剪輯和畫面配音上都稱得上專業(yè)水準的紀錄片,更讓團隊的成果增色。
和云南大學滇池學院團隊類似的是吉林大學調研團隊,團隊組成人員來自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廣告學等多個專業(yè),申報的題目是“延邊朝鮮族村落人口外遷與民俗文化研究”,從人員構成和題目上就可以看出,這是一個跨專業(yè)、跨學科、跨文化、跨民族的調研項目。而為了讓調研更接地氣,團隊成員中甚至有兩名來自朝鮮族的專職翻譯。
他們以社會化的角色進入社會,這很重要,報告會上,學生們發(fā)言的時候也明顯有一種對社會角色的自覺認領意識。
只有獲得了這種位置觀念,他們獲得的知識才不至于成為“仙人承露”一般的無根水,而是一種滲入大地的營養(yǎng)。
“營養(yǎng)”所指,是意義,做有意義的事情,是人的精神需求。
每一個《南風窗》“調研中國”團隊,都開設了微信公眾平臺,便于記錄、發(fā)布心得體會,同時也便于雜志社作為主辦方的跟蹤與指導。許多團隊都在其中提到“詩意的行走”這句話。
“詩意”是某種社會關懷,超脫了個人利益考量的一種公共責任意識?!拔蚁肴タ纯础边@樣的所謂“情懷”,在社會上一度決堤泛濫?!罢{研中國”鼓勵孩子們走出校園“去看看”,但前提是,他們的主體意識理應建立在公共責任這一基礎之上,而不是旅游式的小我。
這一點,百里挑一的入選團隊都能做到。比如,華東政法大學團隊的調研,致力于為農(nóng)產(chǎn)品滯銷尋找一條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解決途徑,這一課題與他們的法律專業(yè)背景沒有太多關聯(lián),那么就可以斷定其出發(fā)點就是一種基于公共責任的憂慮。
云南大學滇池學院團隊用影像記錄了白族刺繡和人文習俗的美麗,而他們在報告文本中則傾注筆墨講述白族刺繡在民間自發(fā)環(huán)境下的蕭條和被遺忘的處境,敏銳地覺察到機器刺繡和十字繡對于白族手工刺繡的規(guī)模化摧毀。
并不需要專業(yè)框架的規(guī)定,人類學和社會學研究方法,就在接觸與體驗中生成。“營養(yǎng)”滲入大地。
這個學生團隊還分析了政府集中培訓、繡娘制作產(chǎn)品、企業(yè)負責銷售的模式可行性,希望以提高產(chǎn)品附加值的方式留住傳統(tǒng)工藝。
以工業(yè)社會的運作邏輯,應對工業(yè)社會對農(nóng)業(yè)社會寶貴遺產(chǎn)的消滅行為,這是他們的領悟。事實上這一思路在政府層面早已提出,但通過感同身受的進入所獲得的基于人的共情的了解,是實際解決問題所必備的素質。
云南大學滇池學院給予了學生充分的支持,目前學院已經(jīng)按照這一思路在籌備一家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以支持項目落地。院長馬杰說,學院現(xiàn)在一方面在尋找最優(yōu)秀的下游企業(yè)團隊,另一方面則在想辦法應對項目可復制性太強的問題,建立核心競爭力。
這樣,學生們的榮譽感就很容易理解了:在《南風窗》“調研中國”鼓勵下,他們走出校門,用自己的所學在頭腦上建構了一個認知體系,又在學校的幫助下轉換成實體存在。
他們在心頭找到了詩意。
說眼前的景物“有詩意”,邏輯上是有問題的,因為景物先于詩而存在,也獨立于詩而存在。所以,有詩意的不是大地,而是人的眼睛,人的眼睛通向價值觀,通向知識和智慧。
給那些有詩意的眼睛以機會,可以形象地描述“調研中國”的初衷。我們希望以家國情懷為出發(fā)點,以冷靜為舟,以理性作揖,幫助大學生們出去沐浴精神的陽光。
2016年再見。